笔记侠 | 笔记江湖

笔记侠 | 笔记江湖

去不了现场?见不到真人?无法获取第一手干货资料? 别着急,大侠来了! 第一时间还原现场,带来新鲜实用的商业秘籍! (包含 商业思维 | 商业模式 | 市场营销 | 产品运营 | 组织管理 | 内容创业 | 人工智能 | 科学主义 | 财务管理 | 健康管理 等) 

  1. 22/11/2022

    张一鸣: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没有延迟满足感造成的

    一、自我管理:要有延迟满足感 1.怎么面对枯燥的生活?人物传记是非常好的心灵鸡汤。我读了很多人物传记,如果说收获,就是发现那些伟大的人,在成为伟大的人之前,也是过着看起来枯燥的生活,每天都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最后从点连成线,成就了他们。——2017年11月 2.我工作时,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 当时,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长。 还有一个特点,工作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晚上十二点以后才回家,回家以后也编程到挺晚。 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门,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2016年 3.我做事从不设边界。当时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但我想说:你的责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我当时是工程师,但参与产品的经历,对我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2019年 4.我毕业后参与创立了酷讯、饭否、九九房,到现在的今日头条,每一段创业经历,都挺寂寞的,尤其在苦闷纠结的时候。 平时在居民楼里查资料、研究用户需求、敲代码,谁也不认识你,也可能你的想法都不错,但不会马上转化到产品上,你必须要承受那样漫长时光的煎熬。 现在回想,耐心非常重要,不仅是等待的耐心,还要有耐心作深入思考,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伙伴。——2017年11月 5.有效性的第一步:知道时间都花在哪儿,排出工作优先级。——2012年4月 6.充分放权,当公司在有100人之前时,我管理得还是很细致的;200人之后,我就开始放权,反正也管不了了。 我把精力主要放在两件事上:一是产品和技术;二是招聘。这两块,再小的细节我都会过问。但市场和销售,我基本上从不介入。——2015年4月 7.睡前五不宜:不宜看有启发的书、不宜看邮件、不宜看数据、不宜看产品、不宜总结工作。否则就容易思维太兴奋,睡不着或睡不深。睡不着其实还好,最讨厌睡觉还在想问题的状态,感觉就像高中有时遇到的做梦在做题!——2012年5月 8.少谈些主义,多认真解决问题,做一步看几步。为理想的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努力,没有解决好现实问题,忽视了需求,好人也没办好事。——2012年5月 9.我是比较保守(的人),比如很多公司花钱都是花了再融,而我总是预留足够的钱。 保守的本质是因为我很相信“延迟满足感”,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后delay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同时留了buffer。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没有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感的本质是克服人性弱点,而克服弱点,是为了更多的自由。以前我的投资人建议,你应该尽快推广,但我觉得不ready就会一直不做。事实上直到你的竞争对手发力之前,都是你的窗口期。 华为就是一家懂得延迟满足感的企业,他们花了大力气在研发上——这些都不是短期见效的事情。——2016年12月 10.延迟满足感经验:涵蓄情绪,让自己静止,不要在沟通交流的时候走动、晃动,情绪跳动,会让思维失去精确控制。——2010年12月 11.常言道: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

    24min
  2. 22/11/2022

    朝9晚6,正在被伟大的企业所抛弃!

    “我们对工作本身并不失望,它困难而有趣。让我们抓狂的是公司的管理方式。我们被当作孩子一样,被禁锢,失去自由感。” 常年呆在密闭写字楼里、过着朝九晚六、两点一线的朋友们,对上面的话应该极有认同感。只是习惯了密不透风的工作环境、开不完的会议日程,大多数人会选择接受现实,并试着自我调侃:这不就是打工人该过的生活嘛? 人们会开始自我洗脑,“成年人的世界哪来那么多选择”,喜欢和自由是奢侈品,工作就是为了养家活口,还房贷车贷,至于工作有不有趣,那是职场小白未经社会毒打才说得出来的话。 然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两个天真的成年人发起了异议。 他们对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以办公时长来评判工作的管理模式心生厌倦,并在2015年放弃原有工作,创办“企业叛逆者”,建立同名网站Corporate Rebels,发布“人生愿望清单”旅行计划。 在后面的几年里,他们走访了五大洲30多个国家,拜访了100多位行业先锋,完成了1000多场近距离访谈。 他们去加利福尼亚拜访了最能鼓舞人心的公司;到斯德哥尔摩参观了一家拥有数百名员工却没有老板的公司;到比利时看到了工作地点、时间和方式由他们自己决定的公务员;更飞到了中国,和70000多名员工共度时光,并和老总张瑞敏进行了深度探讨。 他们帮助很多企业颠覆了传统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并和其他成员一起,推广“让工作更有趣”的理念。 这两个人就是约斯特·米纳和皮姆·德·莫雷,企业叛逆者创始人。 他们被《纽约时报》《福布斯》推荐,被评选为“全球30大新兴管理思想家”,并获得Thinkers 50突破创意奖提名。 新书《不拘一格的组织:未来企业管理的八大趋势》里,他们分享了这些年的思想结晶,并从“企业目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运营方式、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信息公开以及人才招募”八个方面,深度剖析未来企业管理的8个趋势。 一、打工人,也可以是创业人 在过去的旅程中,约斯特和皮姆发现,员工缺乏工作参与感是全世界职场的主要问题。 Gallup研究数据表示,全球范围内只有15%的员工对工作有参与感。全球有7万亿美元浪费在因参与度不高导致的生产力丧失中。而这一点,很多企业组织并非不知,却无心改变。 然而世界先进的组织是怎么运行的呢? 1.企业目的:从“利润”到“目的和价值” 近年《商业伦理学杂志》的一篇论文表明,当利润不再是企业的首要考虑因素时,员工的积极性会提高17%-33%。 《哈佛商业评论》中亚当·格兰特教授也提出,更高的目标和适合的核心价值观是两大人才激励因素。 书中以户外品牌巴塔哥尼亚为案例,从创始人伟大的企业目标“拯救地球家园”开始讲述,分析了这家公司,具体做对了什么: 第一,确定一个大胆的目标。 第二,将信息传达给所有人。 第三,招聘候选人要基于和企业文化的契合度,而非技能。 第四,衡量影响,追踪进展,广泛分享。 第五,行动至上。 2.组织架构:从“科层制金字塔”到“团队网络” 本书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约斯特和皮姆飞到了中国,和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对话。 海尔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在国内外都非常著名。 海尔旗下有4000多个小微企业,是由员工自主经营的小型公司,大多数由15名员工组成,少的更少,多的也有200名的,员工称为创客,被赋予相应权利,几乎可以做出所有决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CEO,形成了一个以创业精神为核心的组织,也就是“链群”。 张瑞敏曾用一个比喻声动地描述

    11min
  3. 21/11/2022

    普通人的机遇,永远藏在时代趋势里

    宏观趋势 一、我们已经进入大分化时代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的科技企业,转型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通俗地讲,有三个原因:第一,经济发展到了新阶段,老马难拉新车;第二,企业必须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以及新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三,现在进入了大分化时代。 1.经济发展到了新阶段 ① 快速城镇化高峰已过 2000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仅36%,而现在的人口城镇化率为64%,但这64%是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城镇化,很多老年人和小孩被留在了农村。 这相当于欧美70%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就意味着中国快速城镇化高峰已过,未来人口城镇化速度将会越来越放缓。 而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减缓,伴随人口城镇化的一些相关产业也将面临放缓、停滞。 比如,房地产大发展阶段结束了,修路、修桥、修机场等大基建时代也结束了。 过去20多年,很多行业企业的收入、无数工人的就业与城镇化、房地产等是紧密相连的。 当城镇化这辆列车速度放缓下来,其相关的行业、企业、产业甚至在其中就业的人口,就必须转型。 ② 快速工业化阶段结束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不但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而且已经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当快速工业化高峰过后,不但大部分产业都面临着严重的供给过剩,而且未来厂房设备的更新都会放缓,相关的投资也会放缓。 当前中国制造业占GDP为27%,服务业从上世纪的90年代占比不足30%,到2021年超过了54%。 而美国制造业占其GDP的11%,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占其GDP的20%,服务业占比70%以上,按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产业结构升级规律,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例还会下降,服务业占比还会提高。 随着快速城镇化和快速工业化的结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在需求侧,由投资驱动转变成了消费驱动;在供给侧,则必须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服务业不但为制造业提供人才、培训、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市场,而且还是将成为未来创造新增就业的主要方向。 2.必须适应新变化 随着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出现,老产品不变不行了。 在2007年以前,诺基亚、摩托罗拉是手机的领导品牌,但乔布斯推出了智能手机,这样的产品创新出来之后,如果原来的数字手机生产企业不及时转型升级,只有被淘汰出局。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线下商店是流量所在;但有了互联网之后,流量或者购买的主体都到了互联网上,如果企业不去寻找互联网的流量,就会受到挑战。 现在有了新能源汽车,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就被挤占了;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很多传统能源企业也在加快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投资,这些企业自身的成功转型也推动了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所以,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产品推动各行各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案例遍布各行各业,每天都在发生。 3.分化加剧 中国面临着内外部的多方面分化:在外部,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走势产生了大分化,欧美高通胀,而中国经济下行;在内部,区域、行业、企业的增长也产生了严重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的东部、西部各地区的增长速度有差异,但总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增长。 而以后的经济增长,可能是少数地区、少数新经济行业引领的增长,很多地区、很多传统行业有可能成为增长的旁观者,这也会带来企业和人们收入增长的分化。 总之,未来是经济大分化、深度转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企业必须认清形势,根据自己所在的区

    27min
  4. 21/11/2022

    看完德鲁克的84条思考,我终于明白他为何这么牛 | 德鲁克诞辰113周年

    今天是德鲁克诞辰113周年。纪念德鲁克的最好方式,就是重温他的思想。 为此,我们从德鲁克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成果管理》中,摘录了84条金句,包含了时间管理、个人成长、组织、贡献、成果和目标、用人、决策等7个方面的干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关于时间管理 1.有效的管理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工作,他们往往会从时间安排上着手。他们并不以计划为起点,认识清楚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才是起点。 2.要提高管理者的有效性,第一步就是记录其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形。而且必须在处理某一工作的“当时”立即加以记录,不能事后凭记忆补记。 3.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费时间,于最终的成果无助。将时间记录拿出来,逐项逐项地问:“这件事如果不做,会有什么后果?”如果认为“不会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件事便该立刻取消。 4.一起工作的人数越多,工作者用于彼此协调关系的时间肯定越多,而真正用于工作的时间就越少了。 5.东欧斯拉夫人有句谚语:“用脚走不通的路,用头可以走得通。” 这句谚语,我们不妨把它视为“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颇为新奇的解释,但它也有“时间守恒定律”的意味,意思就是说:一件工作,用“脚”的时间越少,则需用“头”的时间肯定越多。 6.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 7.一位管理者需要关注: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须去做的,哪些事情只会分散他的注意力。 8.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 9.一般的管理者总喜欢赶工——而赶工的结果,总不免使进度更加落后。有效的管理者不愿赛跑,他们按部就班,稳定前进。 10.“授权”这个名词,通常都被人误解,甚至是曲解了。这个名词的意义,应该是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由自己做的事——这才是有效性的一大改进。 11.“认识你自己”这句充满智慧的哲言,对我们一般人来说,真是太难理解了。可是,“认识你的时间”却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这是通向贡献和有效性之路。 二、关于个人成长 1.年轻的知识工作者,应该趁早做自我检讨:“就我的能力来看,我在这个组织中担任这个工作,是不是最适合?” 2.个人能否有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是否重视贡献。 3.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成长起来的,知识工作者更是如此。他们自己认为应有怎样的成就,就会有怎样的成长。 4.人要向上,必须有大志,自视甚高,以天下为己任。 5.人若遭遇了重大的失败,改正并不太难,他们能检讨自己。可是昨天的成功,却能留下无尽的影响,远超出成功的有效期。 尤其危险的是,有些活动本应该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却没能产生效果。过去的成功和活动,往往演变成“经营管理上的自我主义的资产”。 6.若成功需寄望于奇迹,则问题不是奇迹出现的机会太小,而是我们不能依赖奇迹。 7.学习习惯,就非得反复地实践不可。 8.如果利益远大于成本及风险,就该行动;行动或不行动,切忌只做一半或折中。 9.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直是只知适应而不知思考,一直是只凭感觉而不凭知识和分析,那么执行层的主管人员将永远难以进步。 10.同一个危机如果重复出现,往往是疏忽和懒散造成的。 11.列举一份第一优先的工作单,事事都办,但均浅尝辄止,显然容易得多。这样经常能使人人皆大欢喜,结果却是一

    15min
  5. 21/11/2022

    如何避免庸庸碌碌过每一天,试试这3个方法

    什么是创造? 它不是工作,工作只是进行创造的一种方式。 创造是一个事业,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定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可以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如何去影响和帮助其他人?如何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 这才是让我们的个体价值得到发挥的地方。 一、意义和兴趣:怎样找到喜欢的事情? 请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去管理时间?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当然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使得我们能够去做更多的事情。 实际上,时间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做更多的事情”;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学习时间管理,是为了能够做更少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的问题可能是“我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事情”。故而只能用工作和消费,去填满自己的时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一天。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意义”和“兴趣”。 1.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你有过“存在性焦虑”吗?它可以概括成一个问题:我为了什么而活着? 这可能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思考过的一个问题:从长远来看,我们生命中的种种活动,其实都是没有什么目的和意义的。 那么,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做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个问题,它就很容易演变成一个结果: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这就产生了虚无感,它会吞噬我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每天都活在一个怪圈之中,无法迈出一步。 那么,如何回答存在性焦虑呢? 一个经典的回答是: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你可以为它赋予一个意义。 你必须找到一件高于个体的事情,把自己融入进去,让自己成为它的一部分,它才能够为你的存在提供意义。 什么叫“高于个体”的事情呢?拿我自己举个例子。 经常有读者问,为什么你可以好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坚持了下来? 其实,如果你把“帮助更多的人”当作事业的话,那么是完全不需要坚持的。因为对你来说,这就是一件必须去做、也愿意去做的事情,也是一件高于个体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从出生到死亡,并没有哪个人向你下达命令,要求你必须去完成什么事情——你是完全自由的。 正是因为你自由地选择了某件高于个体的事业,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其他可能性,这些事业,才构成了你生命的意义。 人的超越性正是在于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的“公理”,寻找到那件高于个体的事业,让它成为一切关于意义的问题的终极答案。 你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属于我的“高于个体”的事业是什么呢?它在哪里,我该如何找到它?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让别人告诉你的,因为别人没有办法替代你去作出自由的选择。 它唯一的解答是:扩大你对生活的接触面,不断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一旦你找到那种你愿意为之投入和付出的事业,你一定会知道,因为你的心灵会告诉你,你的激情会告诉你。 2.我对什么感兴趣?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兴趣是天生的。这世界上存在着成千上万种活动,我要做的是从里面找到“我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再去做。 其实不是的。兴趣不是找到的,而是在接触和深入的过程中,慢慢习得和生成的。 兴趣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快乐。 这种快乐来自你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恰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攻克一个个小的困难,取得成功。 每一次“攻克难关-取得成功”,都会为你带来巨大的快乐和满足感。这种

    16min
  6. 17/11/2022

    数字员工,只补短板,不抢饭碗?

    中国信息化已经达到新的历史进程,二十大报告中特意强调要将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中国实现数字强国、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系列数据显示,正因为之前从数字经济的发展中获取到了好处,中国企业正在不断投资提升自己的数字化水平。 因此,从近两年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来看,中国已经到了市场起飞的临界点。 据研究机构测算,截止2021年12月31日,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9.8%。 而根据中青报披露的数据,大数据和信息化产业,“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另外,截止2022年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5.3%,数字化工具的普及率达74.7%…… 因此,当下很多企业对自己的业务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都较之前更高。 因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数字化(OA、ERP、BMP等)是工业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在如今AI、数字孪生的新时代,已经达不到管理效率再度提升的作用。 这也意味着中国信息产业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 为了搞清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要点和发展趋势,金蝶和中国管理模式研究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一起,对中国上市企业中最近连续三年收入和盈利都为正的700多家“高韧性”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57家企业做了一个调研。 “我们从中发现总结出来一个共同的特征,数字转型是推动企业高韧性、企业高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金蝶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徐少春在2022年金蝶全球创见者大会现场演讲中,特意对此做了调研总结。 在他看来,这些企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代表着中国企业转型的趋势,“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在从‘数字化’向‘数治化’转变,通过建立数字化转型文化并在内部取得共识,同时重视数字化人才建设等方式,推动企业通过数字化的运营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企业高韧性增长。” 实际上,不管是数字化、数智化还是最新的数治企业转型,相关战略的推进都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指引,以企业的经营发展价值为目标。 某种意义上讲,数治企业转型是途径,本身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能产生新的价值。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和能力,驱动商业核心的变革。 在他看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就是建立数字化的企业战略模式与文化、掌握数字化技术能力、以及将数据视为企业的战略资本。 所以,徐少春认为大中型企业想要从数治企业转型中获得发展机遇,就需要补齐短板,真正建立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文化,才能找到下一轮发展的基石。 一、数字员工 徐少春认为,当前中国企业信息化转型到了4.0时代,正在从“数智化”向“数治企业”发生转变。 经历20多年的发展,现在中国大中小各类型的企业都有属于自己,并且已经使用很长时间的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对于很多中大型企业来说,各个细分的部门可能都有不同平台和不同软件的管理系统。 企业日常的审批、流转、财务等等信息都已经在其中深扎,并且养成了员工的使用习惯。 在调研中金蝶发现,有44%的高韧性企业都处在这个阶段,也就是将数据与智能化工具相结合,利用AI等方式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效率。 这是现在还在发展的企业“数智化”转型,包括了数字化和智能化。 但数智化转型依然存在盲区。 当前中国企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是企业已经在管理

    16min
  7. 17/11/2022

    商业的底层逻辑:变的是购买力,不变的是人性

    文 | 浪浪子 轮值主编 | 智勇 值班编辑 &责编 | 润锦 第 5712 篇深度好文:5821 字 | 12分钟阅读 先看一组数据: 过去的20年,中国GDP总量增长了12倍,稳居世界第二。 城市化率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摩天大楼数量占到了全球总数的7成。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了5.6倍,稳居世界第一。 如果一个人刚好出生在20年前,他大概率是幸福的,因为他整个青春都能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如果20年只是一个人经历的周期,此刻他大概率会陷入焦虑,因为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一个明显的共识是:在刀耕火种时期,服装行业资源众多,入局者多以淘金为第一要务;一旦资源变得稀缺,各路人马立刻建立据点,制造更精密的采集设备,行业也由此进入品牌时代。 在品牌时代,大家需要回答的命题从“如何扩张”变成了“如何创新”,答卷人因此要具备更高的思维观与更大的格局观。 已陪伴国民20年的海澜之家提出了全新的品牌价值主张:“创造有生命力的服饰,服务每个人的光采”。 (图片来源:海澜集团董事长周立宸,在海澜之家20周年线下发布会上发表演讲) 从崇尚大牌到服务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服装新变革正在继续。 一、消费平权的浪潮:服装平权 1978年,北京大街上的主色调是蓝、灰、黑。稍微鲜亮一点的颜色,在人群中都会引起侧目。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外贸订单如雪片一般飞来。我们在代工服装的同时,也在改造大众心智。 审美开始分化,穿衣不再是“穿得更好”,而是“穿出自我”。 九十年代,大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和大红色的连衣裙,成为城市街头的日常。 迈入21世纪,哈韩、哈日的潮流在人群中流传起来,牛仔背带裤、迷你超短裙,加上一头烫染,成为当时炸街的标配。有的人玩得更野,松垮的裤子、厚重的刘海、再来一个爆炸头,非主流文化也借机生根发芽。 21世纪前二十年,电商以燎原之势兴起,中国消费者快速走完西方花了百年完成的服装消费升级。中国服装市场在2018年零售额达13706.5亿元,包括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 进入第二个十年,我们的大众、或大牌服装早已与世界无缝衔接。当选择也越来越多,内需增速持续放缓,未来服装该往哪里走?业界人员也在反复思考。 前不久,在海澜之家举办20周年发布会,董事长周立宸说了这样一段话: “人们对服饰的选择从过去寻求公共价值的认同,到今天愈发趋向个性化——追求自我的充分表达与体现。在这种诉求的变迁下,‘服饰’ 和‘人’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穿得好一点’,不再只是满足某种实用需求、赶上某个潮流。 ‘好的服饰’开始需要和 ‘每个人’形成有机的整体,与TA所处的生活方式契合、能表现TA独特的气质形象、传递TA相信的价值态度。 ‘一个美好的中国,来自无数个闪闪发光的人’。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相信‘好的服饰’不止要让每个人穿出舒适、穿出体面,更要去肯定每个在生活里发光发热、平凡而又不凡的中国人。” (图片来源:海澜之家「20周年特别纪念款」衬衫) 在过去,消费主义商家总是意图让人们“把手段当成目的”,为了穿品牌、为了穿出“标价”,而忘了品牌、外表、标价都是为了自己的风格而服务的。 消费主义善于为虚无空间搭台唱戏,而周立宸董事长一句“肯定每个在生活里发光发热、平凡而又不凡的中国人”一下子把大家拉回现实。与其盲目跟风潮流,还不如发现一个发光的自己。 这与王家卫在电影《一代宗师》里提到武学的三大

    12min
  8. 17/11/2022

    全国超6000家门店,他们用这招化危为机……

    《数智化创新专栏》· 第004篇 文 | 青羊 轮值主编 | 智勇 值班编辑 &责编 | 青羊 第 7080 篇深度好文:8718 字 | 23 分钟阅读 前言: 数智化转型,就是难而正确的事 2022年,最让你焦虑的一个词是什么? 我猜很多人会说“不确定性”。 无论是国际环境骤变、疫情反复,还是公司运转,个人工作,统统不确定。不确定性让我们恐惧,我们拼命想找到确定性,找到安全感。 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告诉你: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下一个最大的确定性,也是未来最大的机遇。 传统企业如果不尽早拥抱这一次趋势,最终只能是在数字经济时代逐步退出。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即使你没有买一个新机器,你也为它在付钱了。 笔记侠开通“数智化创新专栏”,专门搜集那些已经走上数智化道路,来自千行百业的公司,看看它们的转型过程,聊聊它们的经验教训,以期对你有所帮助。 这一次,我们采访了尚美数智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马英尧先生,一起来看看酒店行业的数智化转型。 尚美数智科技集团,是公认的国内十大酒店集团之一,旗下拥有经济型酒店、中档酒店、高端酒店、海外酒店等29个品牌,全国门店超6000家。旗下酒店在三四线城市的覆盖率达到了100%,五线城市覆盖率90%,下沉市场影响力排名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小镇之王”。 毫无疑问,疫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数智化进程。疫情也让尚美数智不得不停下一路狂奔的发展势头,加快研发数智化系统,以期用智能化管理手段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这就是在一个维度上被破坏了,没有优势了,那就抗住压力上升,在另一个维度上赢得竞争。 经过3年多的摸索和艰苦推进,数智化系统已经成为了尚美数智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的架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未来的方向也更加清晰,明确。 这是面对逆境最好的结果,把危机变成了进一步发展的转机。 比如联合涂鸦智能,研发了智慧酒店平台;基于美团的数据和算力,结合尚美数智几千家门店提炼出来的价格模型,实现了智能动态定价;联合腾讯云和企业微信的开放平台,建立了一种新的云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和业务逻辑的互通,帮助更多酒店品牌共建、共享尚美数智的数智化平台能力。 业务方面,尚美数智利用数智化工具,寻求用户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根据需求推出新产品。比如,他们利用AI经营管家,察觉到有些用户对睡眠的要求很高,他们就顺势推出了一款新房型——沉睡房,满足了这部分用户的需求。 整个数智化转型的过程很不容易。马英尧说:“要和加盟商一一沟通、说服他们转变观念,这个任务很艰巨,过程也很艰难。” 正是因为坚定地推动转型,现在管理层掌握的数据更多了,看到的面更广了,决策也更缜密了。 “现在是尚美数智状态最好的时候,我管的事也越来越少,我只需要操心大事就行了。” 我们常说,要做难而正确的事。在这场数智化的大浪潮中,及时转型就是最正确的事。同时它又很难,但是难才有价值,难是为了让你和别人区别开。 难事做成了,其他的事也就变得不那么难了。 数智化转型,请尽早开始。 以下是采访的具体内容。 一、数智化,是未来发展的核心之一 笔记侠:在今年,尚美数智通过去集团化的方式拆分成了7家公司,原先的4大事业部升级成了独立的公司,请问这个改变是基于对哪一方面的思考? 马英尧:酒店的第一个阶段,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说白了就是一个性价比时代。性价比的时代里,往往输出一两款标准化产品就可以满足市场

    28min

Sobre

去不了现场?见不到真人?无法获取第一手干货资料? 别着急,大侠来了! 第一时间还原现场,带来新鲜实用的商业秘籍! (包含 商业思维 | 商业模式 | 市场营销 | 产品运营 | 组织管理 | 内容创业 | 人工智能 | 科学主义 | 财务管理 | 健康管理 等) 

Mais de 喜马拉雅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 de

Para ouvir episódios explícitos, inicie sessão.

Fique por dentro deste podcast

Inicie sessão ou crie uma conta para seguir podcasts, salvar episódios e receber as atualizações mais recentes.

Selecionar um país ou região

África, Oriente Médio e Índia

Ásia‑Pacífico

Europa

América Latina e Caribe

Estados Unidos e Cana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