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創Podcast

Ep1. 未來醫療界的上帝之手?

北醫同學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主持人Cindy

歡迎收聽我們創創podcast的第一集

12月初的時候,我去參加了世貿一館的未來科技展

那其中有一個”細胞治療新顯學論壇”讓我印象深刻在這邊想要分享給大家

簡單來說這講座主題就是再生醫學在台灣的優勢

那再生醫學是甚麼?

其實再生醫學被稱之為「上帝之手」,跟我們以前到現在臨床醫學被動治療「症狀」大不相同!

有點像是…與其想辦法改善症狀,用醫學裝置或藥物等等的來解決,我們不如重建身體失去的功能,做法是重建損壞的器官和組織,如此一來,診療結束後,我們的身體就回到健康的狀態

如果在網路上搜尋”再生醫學”

就可以看到很多如: 幹細胞,免疫療法,癌症等典型關鍵字

增加醫療層面的更加客製化,更加精準的醫療

除此之外

它的應用還可以幫助新藥的測試,以及培養實驗室肉品等諸多你想不到的應用

所以非常具有未來的優勢

這次的講座我節錄了一些重點

第一個重點,有人可能會問

台灣這麼小,我們有甚麼優勢跟發展的可能性呀?

(基亞生物科技董事長張世忠)講者說到

臺灣的市場小、利基相較其他國家當然比較弱,不過「走出去」卻是一條活路

臺灣其實已經建立了國際認可的規範,未來也有機會吸引美國、東南亞的患者來台灣接受細胞治療。除此此外呢,他也認為,專利很重要,而臺灣的專利觀念仍在追趕世界各大領先的國家,

大家如果想知道專利對於企業的重要性在哪裡,專利不是只有拿來做保護用的,

他也是拿來做商業戰的武器,那在這邊推薦一部日劇:下町火箭.

第二個重點,再生醫療發展上必需要政府完善得法律制度的配合

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的配合,臨床試驗做不下去,那根本無法推行

(再生醫學創新論壇副會長鈴木邦彥先生)講者說到,日本有《再生醫學安全法案》規範臨床試驗及私人醫療執業,確保細胞製成的產品安全無虞;另外還以《藥物與醫療儀器法案》建立加速審查的法規系統

日本的細胞治療起步了5年,但到現在仍然不斷的在學習失敗經驗、就為了將法規框架調整得更完善。

而台灣在2018/9月公布了「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 ,開放六項自體細胞治療,包含脂肪幹細胞,軟骨細胞,免疫細胞,周邊血幹細胞,骨髓幹細胞,纖維母細胞

的確,自體細胞治療在醫界大有可為,但像這幾年盛行的免疫治療法,應用在癌症的病患,卻有很多隱憂,包含價錢無從規範,導致某些價錢是醫生說的算,從十幾萬上看到百萬都有,而且也不一定能保證其有效性跟副作用

所以修正法律有它的必要性,透過適當合理的規範,才有辦法在醫療應用開發上和病人的福祉上得到平衡

而反對者也說道,雖然特管法激勵了民間及各大醫院躍躍欲試發展細胞療法,惟依據條文內容似乎也限縮了民間企業加入的能力,因為針對每一病例收案皆須有衛福部核准醫療計劃,核准過程涉及反覆的文件檢驗與計劃內容覆核,包括為患者量身打造每一個療程,部分患者必須等待較長的細胞培養時間。加上花費的部分雖然已經較為合理,但對許多人仍然是無法負荷的價錢,如何結合臨床實驗機制與保險制度,才能有效鼓勵病人加入細胞療法的醫治

第三重點,那AI在再生醫療裡扮演的腳色是甚麼?

講者(國際細胞與基因治療協會副會長--李光申)舉了一個例子:在做細胞實驗的時候,細胞有品質控制的問題,往往需要花很多時間,對吧?那透過人工智能,讓他們學習辨識細胞型態,就可以檢測細胞好壞

所以包括幫助細胞製作過程的質控、細胞分類,處理精準醫療的龐大數據,改善醫療服務,縮短醫學人才的學習時間等,都是AI的優點

而人工智能往往需要數據,那這些數據要從那裡來呢?

李光申說到,台灣對於受試者的保護很完善,可搜尋”人體研究法”

違反人體研究法有刑責,所以不可以隨隨便便拿去利用

再這邊小邊偷偷告訴大家,上次我被吐槽,他說除了隔壁的中國大陸之外,其他國家普遍都是很對受試者這部份很謹慎小心的

但這些資料主要是”去連結化”也就是使用這些資料時,是不能回溯到哪位病人身上

而且台灣有個好處1995年三月一號就已經實行全民健保,過去二十多年累積大量數據(在合情合理合法之下去做去連結化) 就是很寶貴的資料庫, 美國因為沒有健保,所以他們推精準醫療,推AI,但美國法律保護嚴格,包括HIPAA(健康保險攜帶和責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的縮寫。以及the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and Clinical Health Act (HITECH) 規範這些人工智能研究跟醫療資訊

加上因為資訊可能分布在醫學中心,醫院裡面.在各大保險公司的手上,所以很支離破碎,不像台灣唯一就在健保署,在政府機構裏面,比較好整合

那我所知道的是,衛福部健保署今年六月成立健保資料人工智慧(AI)應用服務中心,首度開放民眾就醫明細、十三億張檢查影像,經去識別化後可提供外界申請使用、開發AI醫療應用,國外藥廠也表示,台灣健保有優質數據,期待合作,透過AI也可加速新藥開發。

那台灣在發展再生醫學的下一步是甚麼?

我們就是國家的未來(笑),認真的,年輕人本來就是國家的棟樑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很強調Multidisciplinary training也就是跨領域的訓練

過去是講求做一件事情很專業很深入,現在不一樣,現在需要吸收多方的知識

尤其北醫的學生其實很聰明,對於其他領域知識的pickup其實是很快的

所以北醫的同學不要怕,也不要限縮自己去了解其他領域的知識

北醫創創主要是在協助北醫的老師跟學生,將創業當老闆的想法實踐(不要覺得這不可能喔),並且提供專屬!舒適!的空間給創業團隊使用,詳情上跨領域學院官網查詢(我們之後也會有創創專屬網頁),若有任何創業,創新的想法想要讓它成真,請不要吝嗇來跟我們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