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夯什麼

EP96流離、遷移與認同:台灣被遺忘的緬甸華人史

主持人:王文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副教授)

來賓:郭萍芬/新住民人權協會常務理事與新北市新住民媽媽故事團團長

台灣的社會所熟知的緬甸華人論述最著名應屬經過大眾傳媒討論的泰緬孤軍,但生活在台灣的緬甸華人還有一群來自下緬甸的華人,經歷一樣的大歷史,但有與孤軍完全不同的遷移路線與生命史。以郭萍芬女士的家族為例,她出生於緬甸仰光唐人街,為下緬甸華人第三代,家族原籍福建龍岩,歷經三次遷徙方落腳緬甸,經歷戰亂、動盪與求生存的艱辛歷程。家族首次遷徙為清末民初之際,因貧困與生計考量離鄉背井南下謀生,第二次為日治時期避戰逃難所迫,第三次則為戰後政局不穩再度移動,最終在仰光唐人街扎根。1960年代緬甸軍政府推行國有化政策、廢除華校,並爆發「6.26排華事件」,迫使華人二次遷徙至台灣等地。郭萍芬女士在華人社區成長的經歷,使她在童年經歷緬甸排華風暴,親眼目睹族群緊張與國族認同間的矛盾,為了追憶這段下緬甸華人的歷史與家族情感,近年她透過訪談長輩與實地田野調查,重新梳理華人在下緬甸的遷徙歷程,從而也觀察到緬甸華人在中國人、緬甸華人、台灣華僑之間的文化認同與身份變遷。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萍芬姊來分享她的家族史。

本集重點:

1. 何謂下緬甸華人?在緬甸生活的日常中,華人如何感受自己的身分認同?

2. 郭萍芬女士家族多次福建龍岩遷往緬甸的原因與過程,具體路線,途中遭遇哪些生存危機?這些經歷如何影響家族對『家園』的定義?。

3. 1967年「6.26排華事件」期間,您的家庭如何保護生計與人身安全?是否因此改變語言使用或文化實踐方式?

4. 再遷移決策關鍵:選擇台灣而非東南亞其他地區再遷移的考量為何?台灣的僑生政策如何實際協助您適應新環境?

5. 中國崛起初期曾促使緬華公開文化身份,但近年緬甸反中情緒高漲,您如何調整『華人性』展演策略?

6. 文化傳承挑戰:在緬甸華文教育斷層與台灣政策收緊雙重限制下,您認為哪些文化實踐最可能被新生代保留?哪些正面臨消亡?」

🔽收聽平台🔽

Apple  https://reurl.cc/orb3Ll

Spotify  https://reurl.cc/rrbV8b

SoundOn  https://reurl.cc/WRYo3O

✉️與我們互動✉️

寫信來吧 sea@rt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