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11届广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种水产品及渔业设备集中亮相。在这场以“智能化”为主旋律的行业盛会中,记者留意到,珠海陆渔科技展示的“AI+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水产养殖,实现了亩产鳜鱼近1.7万斤的突破,达到传统池塘养殖亩产量的近10倍。
展台现场,陆渔科技通过实时演示AI水质调控与鱼病识别系统,吸引大量观众驻足。现场设置的鳜鱼池和渔竿互动环节,直观展现出智能渔业的技术成熟度。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当前正是AI技术与传统渔业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物联网传感器成本降低、设备联网稳定性提升,为推广“AI管养”模式奠定基础。
作为一家从“互联网+渔业”转型为“数字渔业基础设施服务商”的企业,陆渔科技已建立起一整套智能养殖系统。该系统通过水下传感器、摄像头及AI中控平台,实现对溶氧量、pH值、水温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与自动调节,还可对循环水泵等设备进行预测性维护,延长设备寿命30%-50%。
高效率的生产背后是空间与资源利用率的显著提升。陆渔推出的“双跑道池底自清洁系统”,通过特殊水流设计实现98%的残饵与粪便自动收集,比人工清淤效率提高40倍;全封闭循环水系统则使水资源利用率超过95%,打破了传统养殖对水土资源的严重依赖。正是凭借这些技术,陆渔在珠海斗门0.8亩的试验基地中,首批产出鳜鱼达到1.7万斤,相当于传统10亩池塘的产量,真正实现“一亩顶十亩”。
不难看出,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写传统渔业的生产逻辑。通过数据与算法,“靠天吃饭”的养殖方式迈向可控制、可预警、可复制的智慧阶段。这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为水产养殖走向标准化、工业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在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的今天,这样一场“鱼塘里的技术革命”,正悄然推动中国渔业走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新阶段。
文|记者 沈钊 实习生 蔡欣潼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