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广州市文化馆主办、广州市大新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承办、萧派面塑工作室和清远市文化馆协办的“面塑里的故事——萧派面塑艺术作品展”,在广州市文化馆开幕。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其间主办方还将配套推出20多场面塑展示季系列活动,让市民群众充分领略萧派面塑的精髓。
古典文学“顶流IP”亮相
面塑是以面粉为材料,采用揉、搓、剪、挑、压、粘、贴等手法来造型的传统民间艺术,可分为面花和面人两类。萧派面塑是面人的优秀代表。
本次展览是萧占行的首次个人展,以萧占行及其徒弟的面塑精品为核心,精选160余件/组展品,全面展现萧派面塑的发展历史、题材类型、技艺流程、材料工具和传承情况。
展览位于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一楼特展厅,分成“匠心传承”“别开生面”“不朽技艺”“艺目了然”“桃李芳菲”五大展区。
“匠心传承”与“别开生面”展区的展品以2000年为分界,分别呈现了萧占行创作的传统型面塑作品和创新型面塑作品。
传统面塑以面粉和成面团制作而成。萧占行及其徒弟经过长期摸索,将面粉、食用防腐剂、乳胶粉、石蜡、各色颜料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面团,所制面塑不开裂、不发霉、不变形,自然风干后可以长期保存。
此外,萧派面塑通过运用铁丝、纸、胶带等搭建骨架,捏制大中小等不同规格的作品,解决了传统面塑因没有骨架而导致作品体量小,不能制作中大型作品的难题。
作为本次展览占比最重的主展区,“别开生面”展区集结了哪吒、孙悟空、关羽等古典文学、神话中的“顶流IP”,他们一一亮相展厅现场。
此外还展出岭南文化题材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妈祖、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盘古王传说等岭南民间信俗,以及洪拳、咏春拳等武术文化,也表现了韩愈、刘禹锡、苏轼等文化名人经略岭南的故事,不仅彰显了岭南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质,也是萧派面塑融入岭南、丰富岭南文化的象征。
在“桃李芳菲”展区,展示了萧派面塑桃李满天下的传承面貌。萧占行自2000年开始突破家族传承的传统,广招弟子。本次参展的萧占行徒弟共计18位,分别来自安徽、河南、陕西、山西、辽宁等多个地区,展现出各地面塑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发展。
百年传承,多元推广
萧派面塑始于清咸同年间的河北廊坊,由第一代传承人萧兴带入北京,后因第四代传承人萧占行离京来粤,于广东发扬光大。
其类型丰富,分人物、十二生肖、瑞兽、瓜果花鸟鱼虫等类型。题材多取自四大名著、传统戏剧、神话故事、民间三百六十行、现代人物肖像,尤其擅长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形态。
萧占行1958年出生于北京,自幼跟随爷爷萧老善学艺,先后在北京的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中华工艺美术公司、特种工艺美术厂从事捏面人工作。
1989年,萧占行来到深圳从事面塑艺术文化推广工作,使萧派面塑扎根于广东。
在此期间,萧占行刻苦钻研史书典籍和中外画册,在长期的实践中,既坚守传统,又善于创新,在原材料上突破了传统面塑不易保存和不能制作中大型作品的难题,在制作上将中华传统彩塑技艺与现代雕塑技艺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面塑手法,传达了熔铸古今、贯通中西的美学思想,将面塑艺术发展到新高度。
除了材料和技术上的改良创新、与时俱进,萧占行也不断拓宽题材范围,为萧派面塑打开了新局面。
在展览期间,主办方配套推出20多场面塑展示季系列活动,包含面塑体验季和民间文学体验季两大板块。数量丰富的体验课、讲座和展演,让市民群众了解面塑知识,体验面塑技艺。逢节庆和重要活动还将设置相应的主题。
展厅设置文创柜台,引进面塑、石湾陶、牙雕、榄雕等传统雕塑相关的文创产品,点燃文旅消费新动能,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促进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文|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陈浩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