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总投资28亿元的欢乐洞天主体工程在芦苞镇正式动工,南山镇“蓝眼泪”矿山湖户外探索体验区正式亮相,这两个项目不仅成为佛山“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北部板块的关键拼图,更是三水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又一新成果。
从北江千年水道泛起文旅经济的涟漪,到零散农田连成智慧农业示范区,再到废弃矿坑变身网红打卡地……作为广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联系点之一,佛山市三水区面对耕地与产业空间碎片化、生态价值转化不足等发展瓶颈,规划实施总投资105.8亿元的7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子项目,逐步勾勒出“良田比较集中,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健康优美”的三水画卷。
截至8月26日,三水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子项目已开工39个,拉动投资62.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21亿元,完成农用地整治1.07万亩,生态保护修复1.14万亩,建设用地整理0.02万亩,三水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整”出了新空间,为乡村振兴和民生福祉“治”就了新画卷。
机制破壁:区镇联动激活全域“一池春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难在统筹,贵在创新。如何破解融资难、协调难等痛点?三水区创新“政府主导、区镇联动、市场参与”模式,打通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流动的堵点,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筑牢机制保障。
统筹管理保障综合效益。自2024年11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批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以来,三水区成立以区长为总召集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专班,建立区主要领导季度督办、区分管领导每月调度、自然资源分局每周研判推进和月度通报等机制,构建起“高位推动、高频调度、上下联动、一线落实”的工作格局。区级统筹把好项目关,确保项目在不算指标收益的情况下,平衡成本和收益,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除了项目本身收益,还注重统筹综合效益,包括增加耕地面积,减轻耕地缺口经济补偿;完成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任务;形成规模指标,腾挪释放的产业和生态发展空间等。
区镇联动破解融资困局。面对镇街经济体量不均、融资能力差异大的现实,三水区在南山镇率先成立区、镇国企合资公司作为全域土整项目实施主体以及贷款主体,采用“政府主导、区镇国企联动”融资模式,依托区级国企AA级信用评级和担保信用额度,成功获得国开行3.89亿元授信,成为国开行佛山市首宗政策性银行支持案例。这一模式迅速推广至其他镇街,截至目前,云东海街道、白坭镇、乐平镇、芦苞镇、南山镇5个镇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融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涉及项目总投资24.4亿元,授信额度17.67亿元。
市场化运作激活社会资本。三水区通过经营权出让、债贷联动等路径,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芦苞镇芦苞涌11公里水域经营权以1.76亿元成功交易,广东胥江文旅公司引入12个水经济项目,预计20年净利润可达6亿元。南山镇关山肚矿山修复引入浮日蓝矿咖啡等种子项目,形成“修复+运营”的可持续模式。广东农垦、山东种业等龙头企业也进入三水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实施“稻蛙共生”生态园、诚一智慧渔业等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7家龙头企业参与,带动社会投资超41亿元。
空间重构:从“碎片分散”到“集约高效”
“小田并大田”“零散变连片”,三水区通过空间重构,让土地资源释放更大价值。
农用地整治迈向“三产融合”。针对40%耕地图斑不足5亩的碎片化问题,三水区打造耕地“万亩方、千亩方、百亩方”三级连片体系,目前已建成1个千亩方、13个百亩方,新增耕地3000亩。在“稻蛙共生”生态园,通过“两造水稻+一造黑斑蛙”的立体种植,亩均年增收4.5万元。诚一智慧渔业项目以智能化养殖突破传统,25人即可管理5000亩鱼塘,劳动效率提升10倍。更值得关注的是,三产融合水稻种植项目通过“油菜花观赏+稻米加工+研学体验”的全链条开发,使土地租金从每亩1000元增至1500元,带动周边地摊经济,使附近农民增收超300万元。
产业空间实现“聚零为整”。佛北战新产业园作为全省七大产业集聚区之一,曾因零散耕地、开发边界错配制约发展。三水区通过实施北江千年古道“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项目,调出大同湖产业园500亩零散耕地和基本农田,激活3400亩连片产业用地。目前,全区已启动7500亩产业用地集聚连片。在水都饮料食品产业园,漫江十队整村搬迁释放168亩产业空间,使园区蒸汽项目、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得以顺利落地,形成“搬迁-整理-招商”的良性循环。
村庄布局呈现“和美新貌”。三水区还推进南山镇漫江十队、西南街道大路黎家村等搬迁安置项目,采用“先建新后拆旧”模式,在交通便利地块建设“未来社区”,配套漫星城东南亚风情街区、镇村示范路等设施。云东海李沙村城中村改造则通过“留改拆”结合,保留岭南水乡肌理的同时,引入邻里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村民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资产价值平均提升3倍以上。
生态赋能:从“生态疤痕”到“绿色引擎”
“绿水青山”如何变“金山银山”?三水通过“生态修复+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让生态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做活“水文章”,让河道变身“黄金水道”。芦苞涌的蜕变堪称典范。这条曾仅承担防洪功能的河道,通过10亿元生态修复投入,建成10公里碧道串联胥江祖庙、温泉等节点,形成“水清岸绿、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创新性推出的20年期水域经营权出让模式,不仅带来1.76亿元直接收益,更催生水上运动、滨水康养等9个经营性项目,预计年均收益超1亿元。当地居民说:“以前河边只有防汛堤,现在散步能看景、健身能打卡,周末还有游船坐,这水真的变成‘金水’了。”
盘活“矿资源”,让疤痕化为“风景地标”。针对1660亩历史遗留矿山,三水区探索“一矿一策”的活化路径。南山镇关山肚矿山采用“工程修复+自然恢复”技术,使506亩矿湖水质提升至地表二类水,“蓝眼泪”景观与“日照金山”奇观吸引日均3000人次打卡,浮日蓝矿咖啡等业态年带动消费超3000万元。芦苞镇飞鹰岩矿山则引入28亿元欢乐洞天项目,打造3.6万平方米洞穴汤泉水世界、1.2公里溶洞漂流等特色体验,建成后预计年接待60万人次,带动周边4个村小组6000人就业,西河村土地租金从每亩800元涨至3200元。
守牢“生态线”,让保护成为“发展前提”。在开发过程中,三水区始终严守资源利用底线。水经济项目严格遵循《广东省水经济试点主要业态工作指引》,避开生态敏感区;矿山修复项目保留70%以上生态涵养区,仅30%区域用于文旅开发。通过关停西江沿线4家染整厂,复垦190亩土地用于园区建设,既消除水源安全隐患,又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实现“环保-经济”双赢。
民生提质:土地红利“反哺”城乡融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三水区通过“景区带村”“产业联农”等模式,推动利益分配向村民倾斜,实现“整治一片、致富一方”。
土地增值让农民“坐地生金”。欢乐洞天项目使西河村400亩土地年租金从32万元增至128万元,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每年可分红120万元。“蓝眼泪”周边村民房屋出租价格从每平方米15元涨至40元,8户村民将旧屋改造成民宿,年收入超10万元。在农用地整治区域,山东种业等企业通过“保底租金+收益分红”联结农户,参与的家庭农场年均增收超5万元。
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矿山生态修复、水经济等项目建设期已吸纳20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月薪6000-8000元。欢乐洞天项目运营后将提供售票、安保等岗位,优先招聘周边村民,月薪不低于4500元。更具特色的是技能提升计划,南山镇30余名村民通过培训成为潜水教练助理、民宿管家,月薪超6000元,比传统务农收入增长3倍。目前,全区已涌现12家“矿洞主题”农家乐、20栋网红民宿,形成“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格局。
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同质”。整治区域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南山镇建成漫江人行天桥、漫月路等工程,芦苞镇完善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等配套,农村道路硬化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100%。医疗、教育资源也加速下沉,4所乡镇卫生院升级为社区医院,2所学校引入城区名校托管,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
“三水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胆探索创新,在破解资金瓶颈、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新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亮点突出、成效显著的实践案例,为全省提供了有益借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在近期的实地调研中对三水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未来,随着75个项目的全面推进,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