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Folgen

《美好時刻》是由台灣主言傳教會和主言家庭携手編輯的祈禱手冊。我們按照天主教會每日彌撒的經文,透過祈禱和在實際生活的經驗做更深一層的反思,希望祈禱者可以因此而親近聖言,用天主的話來豐富自己的生命,造福家庭和社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美好時刻》每日聖言分‪享‬ 台灣主言家庭

    • Religion und Spiritualität

《美好時刻》是由台灣主言傳教會和主言家庭携手編輯的祈禱手冊。我們按照天主教會每日彌撒的經文,透過祈禱和在實際生活的經驗做更深一層的反思,希望祈禱者可以因此而親近聖言,用天主的話來豐富自己的生命,造福家庭和社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6.18(二)成全如天父

    6.18(二)成全如天父

    6.18(二)成全如天父
     
    瑪竇福音五43-48
    列上廿一17-29
     
     

    聆聽聖言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
    「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衪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賞報呢?稅吏不是也這樣作嗎?你們若只問候你們的弟兄,你們作了什麼特別的呢?外邦人不是也這樣作嗎?
    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


    釋經小幫手
    今天耶穌繼續引導門徒學習愛仇人。這不容易因為人都需要被愛,而要去愛一個不愛我們的人幾乎不可能。也許我們當下就能想到有些讓我們容易感到討厭、無法去愛或關懷的人?想到這些人,我們就會滿肚子氣。但,當我們願意更深地去感受時,可能會發現心深處藏著的是某些夢想和希望破碎的辛酸和淚水。也許你希望有成功安穩的生活,但另一半卻投資失敗,讓你辛苦勞累;也許你希望得到光榮和安慰,兒女們卻成績不光彩,讓你無顏面對親人;也許你希望被尊重和被愛,但公婆卻很傳統,不願接受你原生家庭的方式等… 今天,無論你破碎的希望和夢想是什麼,不妨把它講給天主聽。有時,要去碰觸並承認自己的辛酸和淚水,比去責怪、抱怨別人更需要勇氣。「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在這裡,我們要記得,天父是成全的。在世上除了祂的愛能夠完全滿足、醫治我們受傷的心靈外,沒有其他的愛能夠這麼做。天父願意聆聽我們、安慰我們,讓我們重新擁有希望。這希望不來自仇人的悔改以符合我們的期待,而是因為我們真正體會到在天父的照顧下,我們是安全、有力量的。今天耶穌要我們意識到我們也能夠像天父一樣成全,無私、溫柔和寬慰地愛。這個力量來自天父,不被外在環境限制。我們是按天父的肖像所造,因此分享了祂愛人的力量。

    品嚐聖言
    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

    活出聖言
    嘗試在天父的眼光下看待自己,體會祂無條件地愛你,讓祂的愛充滿你的心。

    全心祈禱
    親愛的天主,謝謝祢無條件地愛了我,我也要學習祢這樣去愛自己與他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7 Min.
    6.17(一)以愛還愛

    6.17(一)以愛還愛

    6.17(一)以愛還愛
     
    瑪竇福音五38-42
    列上廿一1-16
     
     
    聆聽聖言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
    「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那願與你爭訟,拿你的內衣的,你連外衣也讓給他。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求你的,就給他;願向你借貸的,你不要拒絕。


    釋經小幫手
    我們在成語中也學到「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好似這是人性的公平正義的原則。在舊約,梅瑟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在曠野開始新生活,新的秩序亟待建立,梅瑟曉諭全以色列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用意在建構公平正義的社會,讓雙方知道傷害賠償應適當而不超過。這個看來似乎合理公平的律法,卻讓當今同時篤信梅瑟律法的猶太教以色列國和周邊伊斯蘭教的國家,因「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律法,戰火不斷。然而,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這似乎顛覆了原有的律法,實在讓一般人很難去認同。面對惡人的攻擊、羞辱、陰謀……等行動,耶穌提出的,居然不是報復,而是超越一般人想像的,也就是以「愛」來「加倍奉還」。耶穌所提出的愛的行動,不是無奈地屈服於暴力和不公正,而是積極的、有尊嚴的選擇以愛報惡。當邪惡試圖引誘我們墮落到與它同等的地步時,我們卻用更多的愛解除它的武裝。然而,這很不容易。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一定經歷過很難解除的邪惡。我們更害怕自己的大愛反而被人誤會是認輸或妥協了。這時候,讓我們祈求耶穌教導我們如何以超越的愛,對於逆我者展現包容、不計較、寬恕的態度,也祈求耶穌逐漸改變他們的心。

    品嚐聖言
    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

    活出聖言
    對於得罪我的人,以實際的行動對他表示友好。

    全心祈禱
    主,求祢把基督的愛澆灌在我的生命中,讓我有能力以愛還愛,阿們。

     
    瑪竇福音五38-42
    列上廿一1-16
     
     
    聆聽聖言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
    「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那願與你爭訟,拿你的內衣的,你連外衣也讓給他。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求你的,就給他;願向你借貸的,你不要拒絕。


    釋經小幫手
    我們在成語中也學到「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好似這是人性的公平正義的原則。在舊約,梅瑟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在曠野開始新生活,新的秩序亟待建立,梅瑟曉諭全以色列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用意在建構公平正義的社會,讓雙方知道傷害賠償應適當而不超過。這個看來似乎合理公平的律法,卻讓當今同時篤信梅瑟律法的猶太教以色列國和周邊伊斯蘭教的國家,因「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律法,戰火不斷。然而,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這似乎顛覆了原有的律法,實在讓一般人很難去認同。面對惡人的攻擊、羞辱、陰謀……等行動,耶穌提出的,居然不是報復,而是超越一般人想像的,也就是以「愛」來「加倍奉還」。耶穌所提出的愛的行動,不是無奈地屈服於暴力和不公

    • 4 Min.
    6.16(日)堅持等待

    6.16(日)堅持等待

    6.16(日)堅持等待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馬爾谷福音四26-34
    則十七22-24;格後五6-10
     
     

    聆聽聖言
     
    那時候,耶穌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裏,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滿了麥粒。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
    祂又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裏的時候,比地上的一切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能棲息在它的蔭下。」
    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他們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祂就不給他們講什麼,但私下裏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


    釋經小幫手
    「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滿了麥粒。」莊稼的生長有其自然規律,需耐心等待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農夫只能配合自然規律,在最適當的時候撒下種子,在種子成長過程中為它們預備最好的環境,卻不能逼迫種子加速成長,或天天結果。同樣,栽培一個人就像種植莊稼,也有它一定的節奏和韻律。我們不能強求一人在學習新技能、新學問、新習慣的時候,馬上就能有所成就。但是,如果考量每個人的學習特色,在適當的時候撒下對學習的興趣或動機、在學習過程中給予需要的輔助和鼓勵,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像好種子一樣發苗、吐穗,結出好果實。可惜,有時我們對自己、下屬、孩子等,沒有足夠的包容和耐心,嚴格地要求他們要按自己定下的進度學習。我們愛跟別人比較:別人的孩子學琴一年就能參加演奏,我的孩子卻不能;別人學英文半年就很流利,我卻不行;別人學習祈禱,能夠有很深的分享,可我卻沒有感覺?… 當你心裡開始對某件事感到煩躁時,要記得,學習就如天國的彰顯,不完全依靠人類,而是依靠天主的恩寵。只要我們做好最理想的努力,剩下的,我們要學會耐心等待。不是消極地等待、守株待兔,而是在信德中的等待。這樣的等待雖然看似靜止不動,卻是積極觀察觀察天主在漫長過程中給我們的每一滴恩寵,盼望天主對我們做出的回應。

    品嚐聖言
    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滿了麥粒。

    活出聖言
    決定培養一個好習慣,每天堅持去鍛煉,期待三個月後看到小小的果實。

    全心祈禱
    耶穌,祢知道堅持培養好習慣不容易。求祢適時給我獎勵,賜我堅持的毅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6.15(六)用口讚美主

    6.15(六)用口讚美主

    6.15(六)用口讚美主
     
    瑪竇福音五33-37
    列上十九19-21
     
     
    聆聽聖言
     
    耶穌向門徒們說:
    「你們一向聽過對古人說:『不可發虛誓!要向上主償還你的誓願!』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總不可發誓:不可指天,因為天是天主的寶座;不可指地,因為地是祂的腳凳,不可指耶路撒冷,因為她是大王的城市;也不可指你的頭發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白或變黑。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

    釋經小幫手
    孔子曾説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假如不能信實,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今天耶穌也教導我們,說話要謹慎,不要發虛誓。很多時候,當一個人很渴望得到他人的信任時,就會指著比自己大的事物,包括神明、天地等發誓,仿佛這樣能更顯自己很真誠。然而,今天耶穌告訴我們,天上地下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都是天主創造的。耶穌希望我們培養一顆敬畏天主的心,要知道,無論行事說話都有天主在看、在聽,不要為了任何自私的目的口出妄言。耶穌要我們理解天主的全能及人在天主面前的渺小,「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白或變黑。」我們不要因為自己能力不錯就誇耀自己、甚至說出一些做不到的承諾。「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耶穌教導我們說話時不要似是而非、是非不分。有多少時候我們明明有事卻喜歡說沒事,不喜歡卻說喜歡;明明很愛卻不斷嫌棄、或一昧以言語掩蓋自己的軟弱。今天,讓我們反省,什麽讓我們養成口是心非的習慣?是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呢?怕麻煩他人呢?還是不願透露真實的自己?然而耶穌不要我們活在虛假、充滿掩飾的世界。他鼓勵我們要活得真實,要更認識自己,學習用天主的眼光接納自己,包括自己的軟弱,也讓別人認識你。你的坦誠透明,讓別人也能夠活得更坦誠透明。

    品嚐聖言
    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

    活出聖言
    無論你話多不多,請反省你說話或沉默是為了誰的好?

    全心祈禱
    主啊!請讓我的每一句話語都為讚美祢的偉大,宣揚祢的真理。阿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6.14(五)維護更大的好

    6.14(五)維護更大的好

    6.14(五)維護更大的好
     
    瑪竇福音五27-32
    列上十九9~16
     
     
    聆聽聖言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裏姦淫了她。
    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若你的右手使你跌倒,砍下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
    又說過:『誰若休妻,就該給她休書。』我卻對你們說:除了姘居外,凡休自己的妻子的,便是叫她受姦污;並且誰若娶被休的婦人,就是犯姦淫。」

    釋經小幫手
    網路上傳來這樣的一個笑話:「問:犯罪分子被定罪判刑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答:被抓住!」這笑話隱喻人們常抱有的僥倖心:只要有本事不被抓,就可以犯規。可惜這樣的心態否定了法律的訂定本是為了保障人的某些好處。天主的誡命說:『不可姦淫!』現代詞典中,姦淫被定義為:彼此之間沒有結婚的人自願性交。當僥倖心重的人在嘗試用各種方式挑戰誡命的極限時,如:爭論什麼才算性交、抱怨誡命太保守、限制人類自由。耶穌卻提高對這項誡命的詮釋。「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裏姦淫了她。」原來,耶穌要我們看到『不可姦淫!』這誡命其實是在維護貞潔的愛。男女之間夫妻的愛情是最神聖和美好的愛。但這樣的愛需要有意識的用貞潔來守護。耶穌指示男女要有自律──要管好自己的眼睛、手腳、思想、意願,堅決的避免誘惑。這世代是個色情氾濫的世代、網路上滿是色情內容,隨手可及。許多人因為好奇、也以為自己夠堅強不會被影響而點開網路彈出的連接、接觸色情網站、甚至上癮。結果,這些畫面烙印在他們的心思,讓他們成為衝動和情緒的奴役、也把別人物質化,過著表裡不一的生活。耶穌愛我們所以重視我們的貞潔、因為祂想要我們品嚐到純潔一致的愛的禮物。我們有守護好自己去接受這禮物嗎?

    品嚐聖言
    若是你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

    活出聖言
    在抱怨某些規矩很麻煩之前,先退一步,客觀的思考它到底在維護什麽好?

    全心祈禱
    耶穌,請給我謙卑和成熟的心,學會顧慮大局勝過個人的方便或利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5 Min.
    6.13(四)求和的勇氣

    6.13(四)求和的勇氣

    6.13(四)求和的勇氣
    聖師安道司鐸
    瑪竇福音五20-26
    列上十八41-46
     
     

    聆聽聖言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賽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
    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不可殺人!』誰若殺了人,應受裁判。我卻對你們說:凡向自己弟兄發怒的,就要受裁判,誰若向自己的弟兄說「傻子」,就要受議會的裁判;誰若說「瘋子」,就要受火獄的罰。
    所以,你若在祭壇前,要獻你的禮物時,在那裏想起你們的弟兄有什麼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裏,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
    當你和你的對頭還在路上,趕快與他和解,免得對頭把你交給判官,判官交給差役,把你投在獄裏。我實在告訴你:非到你還了最後的一文,決不能從那裏出來。」

    釋經小幫手
    「你若在祭壇前,要獻你的禮物時,在那裏想起你們的弟兄有什麼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裏,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為什麼耶穌把與兄弟彼此和解的事看得比去祭獻還要急迫呢?在人際關係中,人常常因不經意講錯話或口氣不好而造成誤會,從而發怒。也許讓我們發怒的事情並不大,但若沒有節制怒火,容易讓彼此受很大的傷。這時,若能退一步問自己:我為什麼如此生氣?有時,我們生氣、不能原諒,是因為不甘受了傷,想懲罰他人,讓他人為我們的不快樂付出代價。可是,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做讓許多糾紛拖延許久,也讓我們的心因此被怨恨囚禁。其實,從不同的角度看,誰對誰錯並不容易分辨,但,人往往堅持要分辨出誰對誰錯,彷彿如果不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就無法解決事情。耶穌卻給我們立了不一樣的榜樣:祂沒有罪卻主動靠近罪人,沒等罪人悔改就原諒他們。耶穌教我們要願意寬恕他人。堅持一定要做錯的人先低頭認錯,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自私。沒有寬恕會讓自己和他人都生活在缺乏快樂、希望和愛的日子中。今天,耶穌邀請我們開放心胸,放下面子,先走向得罪我們的人,尋求和解,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彼此對立中被釋放,走向自由和愛。你有意識到自己和誰的關係是破損、需要被修復的嗎?請別遲疑,今天就主動尋求和好吧!

    品嚐聖言
    你若在祭壇獻你的禮物時想起你弟兄有什麼怨你的事,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

    活出聖言
    為了愛耶穌,主動和你看不順眼、曾經有過誤會的弟兄、姐妹和好。

    全心祈禱
    天主,請給我力量讓我能時時保有一顆仁慈謙卑的心,去包容和原諒他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7 Min.

Top‑Podcasts in Religion und Spiritualität

Unter Pfarrerstöchtern
ZEIT ONLINE
The Way Out Is In
Plum Village
Perspektiven
Schweizer Radio und Fernsehen (SRF)
Sternstunde Religion
Schweizer Radio und Fernsehen (SRF)
JANA&JASMIN  – In Zeiten wie diesen...
Jana&Jasmin
The Fight for Female
Messenger International, Lisa Bevere

Das gefällt dir vielleicht auch

黃大米哈啦王
黃大米
下一本讀什麼?
閱讀前哨站 瓦基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吳淡如
下班經濟學
風傳媒
不敗教主陳重銘
陳重銘
闖天下
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