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报纸摘要

《观点》:中印关系回暖并不意味莫迪要与中国保持一致

周末版法国《世界报》有三大凸出主题。一是暑期结束,法国政府在财政紧缩背景下的预算案可能导致贝鲁政府垮台并进一步削弱总统马克龙的政治信誉的情势;二是法国和德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重建法德轴心的努力和潜在的危机;三是回顾一个月以来,美、欧、俄、乌四方围绕乌克兰危机波谲云诡的外交谈判。中印关系重新缓和、印度总理莫迪时隔六年再赴中国之际,我们也借今天的节目,向大家介绍最新一期法国《观点》周刊一篇关于中、美、印三方关系此消彼长的轨迹的分析。

《观点》周刊:中印关系回暖并不意味莫迪要与中国保持一致

中印两国近年持续紧张的关系其实自去年十月就开始出现缓和。但如今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之下,印度总理莫迪借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之际重返中国似乎就有了更多中印重修旧好、疏远美国的意涵。《观点》周刊这篇以“龙象共舞”为题的文章梳理中美印三方关系互动的轨迹指出,特朗普的关税大战其实加速了中印两国关系的回暖。七八两月,中国外长王毅和印度外长苏杰生两次会晤。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开始计划与印度合作,在印度本土生产蓄电池。中国还承诺放松对印度的稀土出口。但文章也注意到,关于王毅与苏杰生8月18日的会晤,中印两国的外交公报内容出现偏差。印方随即公开澄清,表示印度在涉及台湾的议题上立场从未改变。观察人士认为,双方各执一词的表述暴露出习近平与莫迪之间的不信任。文章指出,即使是中国分析人士也对两国近期的缓和迹象态度谨慎。文章写道,天津峰会虽然会有吸引眼球的合影照片,但不会有太多成果。尤其是印度此前拒绝签署上合组织防长会议联合声明,因为声明没有谴责导致印度与巴基斯坦发生最近二十年最严重军事冲突的恐怖主义袭击。此后,印度也没有附和上合组织谴责以军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文章因此认为,中印关系缓和并不意味着莫迪要与超级大国中国保持一致。莫迪也没有计划出席中国的九三阅兵。文章指出,除了双方关系五年剑拔弩张之后,出席这样的阅兵活动不亚于是受辱之外,莫迪可能也希望避免和被看作是国际社会“弃儿”的朝鲜独裁者金正恩或缅甸军政权领导人敏昂莱同台。

《世界报》:法德轴心重新启动但面对挑战

在欧洲重新面对安全挑战的背景下,法德两国正试图重建作为欧洲建设发动机的法德轴心。法德两国近日在法国城市土伦举行的部长联席会议指出,法国总统马克龙终于在德国新总理默茨身上找到了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德国对话人,两人都决心改革,也都在欧洲议题上有行动决心。但《世界报》为此发表的社论文章指出,只有美好愿望是不够的,双方在如何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问题上立场有别,法德共同开发新型战斗机系统计划当前也困难重重。而此时法国总统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可能会因贝鲁政府当前的困境而再次受到动摇,上任不久的德国总理此时民意支持度低迷,国内失业率达到最近十年来最高,政府内部也意见难以统一。社论文章指出,法德轴心发动机也许重新启动,但发动机运作不仅需要决心,还需要稳定。而如今法国政府难以提供这样的保证。

默克尔时期难民政策十年评估:成绩不差

2025年也是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开放接纳叙利亚难民措施十周年。周末版《世界报》发表长篇文章梳理这项措施的得失,引用德国专注移民问题的经济学者指出,近期学界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德国其实是2015年欧洲移民潮中,移民融入最好的国家。当年进入德国的难民的就业水平与德国本国人的就业水平几乎相当。即使不掌握所有其它国家的相关数据,但进入德国的难民的就业水平是欧洲国家中最高之一。《世界报》文章指出,相关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与政治辩论中不一样的情景。根据这篇报道,最近十年间,大约有两百万到三百万难民进入德国。其中有一百多万在2015年至2016年间到来。2022年以后则有超过一百万乌克兰难民抵达。2015年抵达的难民中,有64%的18岁到64岁年龄段的人都有一份工作,而德国本地人口的就业率也不过是70%。文章写道,这些难民从事的工作往往低于他们的职业能力,但他们帮助德国缓解了劳动力匮乏带来的问题。不过,对难民-移民问题的认知不同始终是德国朝野分裂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