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财新 仇一 文稿|仇一 陈正雅
音频剪辑|王学武
商务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寻找“慢牛”》。让我们先看看,是什么拉动了这一轮股市的上涨。
时间回到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征收“对等关税”,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A股应声下跌。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队”出手,增持ETF,稳定市场。
6月,央行又宣布万亿元逆回购操作,并重启降息,将三大主要政策利率——即银行间质押式7天回购利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相继下调了10个基点。
政策推动之下,市场情绪回暖,资本也蜂拥而至。
6月下旬以来,融资融券市场连续五周实现百亿元以上的净流入,8月18日达到2.1万亿元的规模。截至8月15日,两融个人新开户数量比前一个月新增超过了6万户。
在私募市场,量化私募成为上半年市场增量的核心,备案产品数量超过了2448只,占全市场证券类私募备案总量的45%。
散户也在陆续入场。华福证券的数据显示,以小单净买入额来测算,7月全月散户资金的净流入额环比6月大增39%。
那么接下来,谁会成为A股资金增量的最大“弹药库”?居民存款被寄予厚望。
在国内消费、投资意愿长期偏弱的情况下,国内居民存款持续攀升,到今年7月末,存款金额已达到162万亿元,相比2019年翻了将近一倍,达到历史峰值。而与之相对的是,存款利率自2022年起经历多轮下调,促使人们关注更高收益的理财渠道。
一位公募基金高管向财新表示,“当下债市低迷,理财回报也不高,黄金价格又处于高位震荡,加之海外投资渠道受限、房地产市场未见明显好转,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股市可能成了为数不多的可选投资方向。”
根据中金的测算,居民存款入市的潜在资金规模大约在5万亿到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年到2017年、以及2020年到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行情中的存款入市规模。
然而,根据华创证券近期的一场草根调研,目前存款整体入市的资金规模其实并不大。财新也随机询问了5位年轻一线白领,被问及当下有富余存款是否会用于炒股时,3人表示不会,2人则表示更倾向于偿还房贷。
上海云脊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力表示,想要老百姓的存款入市,关键还得有稳定的赚钱效应;一家中小型寿险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则坦言,当下流动性宽松,资产价格持续上扬,但从股市基本面出发,真正能够长期带来稳定盈利的投资标的却相当稀缺。
现阶段,A股想要进入稳健“慢牛”,还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宏观经济的影响。梁力表示,“整个社会的低物价还在继续,老百姓不愿意花钱、企业有竞争力但不赚钱。”
数据显示,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速为0,新增信贷时隔20年再为负值。而央行城镇储户调查中的未来收入信心、未来就业预期以及未来物价预期,都跌回了2022年三季度的水平。
在企业方面,截至8月15日,A股共有1581家公司发布2025年中期报告业绩预告,披露率约在30%,而其中预增率只超过27%,同比降幅大约1.2个百分点。
除了宏观经济基础,市场自身的制度建设也仍需完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IPO和再融资体系,以及并购重组制度等,需要抓住时机推动改革。只有真正有效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让市场能自动筛选出优质企业,A股才能真正成长为“慢牛”。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王娟娟、吴雨俭、全月、丁锋、夏怡宁,文章除了分析此轮A股行情的成因、居民存款投资股市的潜力等,还深度剖析了险资、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背后的考量和影响。
《债市“后免税时代”》
中国债券市场正在逐步进入“后免税时代”。
近日,财政部发布“4号文”称,从2025年8月8日开始,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不同机构的增值税税率略有不同,保险、银行、券商等境内金融机构的自营业务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托管性质的资金,比如资管产品、公募基金等,则按照3%的优惠税率缴纳增值税,境外机构是否适用,新政还不明确。
“4号文”采取了“新老划断”,目前只影响8月8日以后新发行的债券,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策对债市的影响,但同时也造成了新老债券之间的分化。
多位债市分析人士认为,此番对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既有增加财政收入的考量,也有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引导债券交易行为的深意。
在中国债市发展早期,增值税免税作为一项优惠政策,是为了提高投资者认购国债等债券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央政府等主体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
2024年以来,随着中国货币政策进入利率下行周期,债券资产的吸引力不断上升。央行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长期国债等少数活跃债券交易活跃度不断上升,成为各类资金追捧的主要对象,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和市场单边波动。
而这一现象与税收制度密切相关。央行指出,公募基金和资管产品的税收减免等政策,会使短期交易意愿更强,而且不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公司债券发行利率为了对标享受免税政策的国债,也会造成收益率曲线波动。
随着“4号文”落地,商业银行将如何调整债券投资策略?更多内容请看《债市“后免税时代”》 。
《国补“期中考”》
8月初,苹果第三财季(2025年4月至6月)业绩亮眼,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4.35%、至153.69亿美元,时隔两年重新上扬。CEO库克称,第三财季苹果部分产品获得中国政府消费补贴,手机和电脑销量增加推动大中华区收入增长。
2025年,“国补”延续,全年再发行5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仍旧为“央地共担”,“国补”叠加“地补”总体资金规模超过3300亿元。汽车、家电和3C类是“国补”的主力品类。
一个可见的趋势是,“国补”在促进消费的同时,部分品类成交价格却在走低,更多补贴资金流向中低价位产品。多名汽车行业人士指出,如果补贴更多流向便宜车型,这与目前行业“反内卷、反低价”的方向存在矛盾。一家中国头部民营汽车公司地区销售主管告诉财新,“有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补贴消费品销售本质就是补贴生产,一开始我们还不理解,直到发现很多企业都去生产低端车。”
此外,无论是汽车还是家电,随着市场需求释放,“国补”的效果开始出现“边际效应递减”。汽车正处于行业调整期,对“国补”依赖较大。一名汽车行业人士指出,国内乘用车市场每年的刚需就是2000万辆左右,不可能每年都有同样明显的拉动效果。而一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人士指出,现在汽车领域不指望有高增长,但以旧换新政策一旦退出,车市可能就会面临巨大波动。
6月初开始,多地暂停或调整“国补”节奏,后续补不补、如何补?更多内容请看《国补“期中考”》。
《AI深入法律界》
律界的人工智能(AI)应用在加速落地。
全球法律信息服务提供商律商联讯(Lexis Nexis)2025年4月至6月对中国内地404名法律专业人士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88%的受访者已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较2024年提升了20个百分点。律师已经非常普遍地使用AI起草邮件、备忘录和合同草稿,也用AI总结法律材料、编写摘要。
法院也在拥抱AI大模型。美国哥伦比亚一位法官在2023年1月ChatGPT刚发布时就用它来写判词;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则在2024年11月发布第一个完成备案的法律AI大模型“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
相比医疗、金融等其他垂直行业,法律领域的数据更公开透明,从法律法规到判例案卷、合同协议,海量法律文件多以标准化、结构化、高准确性的文本形式存在,对训练大语言模型天然“友好、便利”。另一方面,法律从业者对文本检索的“痛点”、需求都十分明确。
但AI大模型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老毛病”仍然存在,也有一些律师栽在AI手上。AI无法承担法律责任,这是现在法官“抵制”AI律师的主要原因。未来很长时间内,AI还无法替代真人律师和法官,正如清律律师事务所顾问芦天翊所说:“只有真人才能为自己的判断或犯的错误负责,AI不具备人格,没法替人‘背锅’。”
自动化庭审、人工智能法官,离我们还有多远?更多内容请看《AI深入法律界》。
《南高加索和平在望》
2025年8月8日,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和亚美尼亚总理尼科尔·帕什尼扬在美国白宫握手言和,还共同展示了一份“和平协议”,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坐在中间,用双手包住了两人交握的手。这一幕,为近五年前两国间爆发的第二次卡拉巴赫战争正式画上了句号。
这对南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25 August 2025 at 02:49 UTC
- Length13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