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全面入侵以来,波兰已多次拉响安全警报。但本周,约二十架俄罗斯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事件让局势再度变得紧张起来。此外,从周五开始,俄罗斯与其忠实盟友白俄罗斯启动大规模联合军演。波兰总理图斯克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冲突。”综合当前形势来看,完全可以认为,北约正面临冷战后首次重大历史性考验。
既然和平的目标已经变得遥不可及,那北约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或者说北约各国是否真正具备应对这种威胁的能力?
周五,北约秘书长吕特明确表态,将启动一项名为“东方哨兵”(Sentinelle Orientale)的行动,以进一步加强在东部侧翼的军事防御力量。法国、德国率先响应。法国已经宣布将派遣三架“阵风”战斗机前往,加强波兰领空的防御。德国方面也已决定参与,强化对该区域的空中防护。但值得注意的是,北约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美国将军阿莱克修斯·格林凯维奇(Alexus Grynkevich)也透露,这次事件凸显出欧洲现有的防空系统仍需进一步适应针对无人机的攻击方式。
北约成立于70多年前冷战时期,现有的军事架构是否具备应对“现代化无人机威胁”的能力与成本效益不禁让人存疑。波兰军方发言人称,大部分闯入的无人机是一种极其廉价的固定翼无人机,由泡沫塑料制成,航程可达数百公里。这种无人机虽然造价低廉,但实用性强。相比之下,北约为应对此次事件动用了成本高昂的武器系统,包括F-35和F-16战机、Mi-24、Mi-17、黑鹰(Black Hawk)直升机,以及“爱国者”(Patriot)防空系统等。参与这场联合行动的国家包括波兰、荷兰、意大利和德国。如果波兰判断这些19架无人机构成实质威胁,这些武器系统已足以应对,事实上也是,部分无人机已被击落。但本次在波兰使用的响尾蛇导弹(Sidewinder)造价高达数十万美元,而它所击落的俄制无人机仅值几万美金,性价比严重失衡不说,乌克兰的战场经验还揭露了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我们已经进入高强度无人机战争时代,敌人的攻击可以在数小时内集中释放上百架自杀式无人机。这对传统的防空系统提出挑战,因为这些系统原本是为应对导弹和飞机设计的。法新社采访的专家表示,与乌克兰每晚面临的威胁相比,波兰这次只是一次小规模的试探。如果哪天真的像乌克兰那样,一晚面对600架无人机和导弹,那就真的是天佑北约了。这暴露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自冷战结束以来,欧洲国家在防空领域长期严重投资不足,而现有的高端防御系统又太昂贵,无法频繁用于拦截廉价无人机。
那么欧洲到底应该怎么办?其实,这一事件再度引发外界关注一个近些年来频繁被提及的构想:在欧洲东部、与俄罗斯接壤的边界线上建设一条“无人机墙”。这一次,推动这一设想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本人。她在几天前的年度“盟情咨文”演讲中强调:“我们必须回应波罗的海国家的呼吁,构建一道‘无人机之墙’。” 这个听起来既响亮又模糊的“无人机之墙”的背后,实际上已有一个真实的计划酝酿多月,目的是保护从挪威北部延伸到波兰南部的超过3000公里边界线。该计划首先将部署一整套无人机侦察系统,这些无人机将借助人工智能运行,并辅以密集的地面传感器网络、卫星监控以及机动反制平台,用以侦测并干扰潜在威胁。如今,这一由德国主导的项目已汇聚了六个国家参与: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芬兰和波兰,因为它们都有与俄罗斯或其盟友白俄罗斯的边界。
但技术有了,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统一协作。六国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协同机制。目前,每个国家都在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使用自己的资源。而且“无人机墙”计划确实颇具雄心,但是否真的能起作用呢?有分析人士称,这只是一种表态的方式,一方面是向俄罗斯展示北约有能力应对,另一方面,是安抚本国民众,让他们看到保欧洲能保护边界。但现实却是,它并不具备真正的威慑价值。因为如果不制定反制措施,而只是加强防御,那只能算是被动应对。这种姿态也反映出欧洲对战争本能的恐惧。比如这次俄罗斯无人机侵犯波兰领空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欧洲并没有做出明确、集体性的回应,甚至没有对外公开表示那是一次敌对或蓄意的行为。当对方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时,就意味着下一次还会继续来。
最后,只能说这场俄罗斯无人机引发的突袭,既是对北约防空系统的一次警告,也再次敲响了欧洲防御能力亟需升级的警钟。在战争技术不断演进的当下,传统的军事思维和装备配置,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Chaîne
- FréquenceTous les jours
- Publiée12 septembre 2025 à 21:10 UTC
- Durée5 min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