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守望的蜜蜂1990

从文化演变的角度重新解读中国历史,带给你认识世界的另一种视角。

Episodes

  1. 25/03/2018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8:儒法道间的相爱相杀

    这一讲我来跟大家聊聊有关于百家争鸣的一些东西,众所周知啊,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乱使得各国百姓在战乱中民不聊生,而就在这一时期里,我国自西周开始建立完善的封建制度也开始出现一些无可弥合的漏洞,但是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早期一个大洗牌的阶段,连年的战乱使得这一时期的英杰们都纷纷崛起,在乱世中一展宏图。其实,诸位只要有心,翻看历史的话,就能发现人物传奇风靡的阶段一般都出现在战乱不断的历史时期,除了我们现在讲的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之后的三国时期、隋唐建国初期(比如我们熟知的《隋唐英雄传》就是描写的这个时期)、元末明初时期以及明末清初时期,因为乱世的降临正好也为我们熟知的英雄登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舞台,而一些愿意豪赌的英雄们就孤注一掷,以自己满腔的热血成就自己不朽的传奇。我们言归正传,继续讲回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其实也成就了另外一批特殊的人群——游士与说客,而这些人就是我国早期历史中的思想家、哲学家们。 诸子百家 每每提及游士,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百家争鸣”,同时很多人也对这些所谓“百家”都有些啥主张,还有他们为何要开启百家争鸣时代有些傻傻分不清。我在此就用我自己的思路给大家捋一捋,顺带为之后讲解汉朝的文化演变历程做一些铺垫。 1 “百家争鸣”的思辨根源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群体,其本身也很容易在集体生活中产生一些集体认同,而这种集体的认同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石。中国历史自商朝后期就出现了信史系统,而这一系统的出现使得中国文明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渐渐走向成熟,而自西周又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已有的东西做了一个系统的整理,这也使得整个周天子统御下的天下的集体认同感出现一种增长的态势,出现了一种早期的普世主义思想。但是那会的人们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对文明的理解还处于一种很懵懂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日用而不知”,但他们会下意识地运用西周开始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规定去认识自己的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价值观体系,以此为基础下意识地形成一些行为习惯。而这些行为习惯经过文字整理之后就成为了所谓“礼”的东西,这既是贵族们战争时拿出来对照的道德标准,也是君子和小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参照系。但是,这些东西在产生之初并不怎么受到人们过多在意,因为这些东西都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状态,并没有人会闲着没事去把心思花在琢磨这些显而易见的秩序与规范。 但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春秋末期,此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开始旁落,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数百年来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秩序也就分崩离析了。这下就麻烦了,人们突然发现之前赖以理解世界的坐标系崩溃了,甚至没有人,对他们来说,世界的意义也就因此丧失了。这种时候,也使得对于世界的解释也开始瞬间变多起来。这跟西方文艺复兴的道理其实也是一样的。为了寻找意义,人们开始苦思冥想,试图找回那些已经被实践了数百年的一系列的“日用而不知”的传统,而这也就是诸子百家诞生的思辨根源了。 战国的纷乱也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 2 诸子百家的三种思考方式:   不同的思考,催生除了不同的流派。乍一看,很多人都会头晕,诸子百家派别可算是五花八门,都不知道该如何很好地理解它们。其实吧,任何思想萌芽时期,整个思潮都会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不管是东西方都是一样的,它们都会有一个基本的结构模型。不管怎么样,其实它们的矛盾点就是在如何针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分歧,你们仔细想想,所有的社会思潮大体就可以按照这种方式给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三个类别: 一是完全肯定派,他们认为传统的东西都是好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有糟粕呢,没有!绝对没有! 二是完全的否定,认为传统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糟粕,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毒瘤,必须全部铲除干净了。 三是无所谓,传统好跟不好,管我啥事,他好他坏也基本跟我的生活牵扯不了任何关系。 百家争辩的矛盾点主要集中在怎么对待”传统“这一问题上 这三种状态,在诸子百家中刚好就对应着儒、法、道三家。其他的诸子百家其实都是这三家的各种变形。 如此,我们就可以用三个更加书面的语言去表达这三者的思想了。 第一个就是“复古”。他们认为,乱世的出现,就是人们不遵守传统的恶果,当务之急,就是努力恢复传统,这就是儒家的思想主张。 第二个就是“出新”。他们认为,天下大乱,所有的恶果都是因为社会在进步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摒弃糟粕一样的传统,所以为了恢复太平,必须努力开始建立新的规范,这就是法家的思想主张。 以上两家对于这种乱世,虽然主张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态度都蛮主动的,都选择了积极入世的态度。为什么?这跟他们产生的地方有关,这俩一个诞生在鲁国(山东),一个诞生在韩国(山西),要知道这两块地方在当时可都算是中原地带,这里人口分布最为密集,而常年的统治根基使得这个地方的社会秩序发展的比较完善且比较繁复,如果你不选择积极入世的话,就会很难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但是道家就不一样了,它诞生自荆楚之地,我在之前讲过,楚国这个地方地广人稀、山川众多,在早期都根本不算是中原的统辖地区,都是蛮子出生的地方,这也使得道家就有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看着之前传统崩溃的态度,而这就是第三种态度,出世。 道家认为,正是因为人们积极入世才使得天下出现乱局的,倘若人们放一个闲心,不追求那些世俗利益,那天地就会一下子变宽不少,而你过的好不好,跟传统本身好不好用、有没有用,根本就无关紧要。 其实这三种态度,放在今天也会发现很多相似之处。 3 儒法道三者的互撕 儒家 其实儒家是从商周时期的巫师系统中演化过来的,注意此处的巫师并不是那些跳大神的神棍们,而是古代沟通天与人的神职人员。在早期人类社会中,贵族想要掌握权威,必须跟下层出现剥离感,这样底下的人才愿意听上面的人。在那个文盲遍地跑的年代,对于文字跟文化的垄断是实现这种剥离感最简单直白的方法,同时,贵族也会用这些方式过多过少地把自己塑造成神使一样的角色,而这时,巫师跟祭祀这些角色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这些巫师跟祭祀们会把贵族一些举止端庄或者繁琐的行为总结归纳起来,而这些东西就形成了最早的“礼”。在礼崩乐坏的年代里,要搞复古,就必须把之前这些巫师跟祭祀做的总结拿出来宣读、讲解,而这最理想的宣讲人选,就逐渐发展成了儒家。其实可以这么说,孔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中国巫师传统的集大成者。 孔子 孔子认为实现“礼”的方式是“克己复礼”,就是让人们克制自己内心的种种欲望,以“礼”行事。这放在春秋时期,按“礼”做事就是大势所趋,人人都如此,随大流就行了,没必要刻意要求。在战火不断的战国时期,人们本身就朝不保夕,生存都成了个大问题,按“礼”行事就显得有些迂腐、不切实际了。但是在这种乱世之中,如何有人要按“礼”生活的话,唯一坚持的理由就只能认为“这么做是对的”,这就显得很理想主义了,因为此时的“礼”根本就不能跟人生存下去提供一套解决方案,所以这也是为何孔子不受待见的原因。但是话说回来,这种主动抉择中又充满了一个人的担当,很需要勇气去坚持。所以儒家之中也就演变出了对于道德与勇气的赞美。 法家 法家怎么看怎么觉得儒家不顺眼,因为他们觉得儒家太过于迂腐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对于这个乱世又有何用?时代变化了,你们不但不积极去理解现实的变化,还一味地复古,简直就是书呆子,太理想化了。 法家认为天下百姓都是愚蠢的,跟他们讲道理,还不如给他们上刑呢。“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是韩非子提出的,借用这个典故无情地嘲讽儒家的学说,他认为用古法去管理当代民众,这跟守株待兔没有任何区别。他主张用“法”来管理天下,这个“法”跟当今的“法”完全是两种概念,你可以认为韩非子讲求的“法”是一种君主厚黑学与严刑峻法的结合体。他强调“法”出自君主意志,官僚是法的执行者。要想推行法,君主就必须学会如何用诡诈之术来控制人,懂得如何利用条件去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局势。这就是法家的“法术势”三宝,讲这其实跟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上讲的东西有些类似,要知道这两个学说其实诞生的历史背景都基本差不多。 韩非子 但是因为法家本身主张的原因,法家的提倡者,一般在自己的故国之中并不受人们待见,历史上商鞅跟韩非都是在别国才建立了自己的功勋。原因就在于法家为君主垄断权力提供了便捷,但是在传统意

    23 min
  2. 15/12/2017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7:早夭的帝国

    1 千秋万代,二世而亡: 秦朝是中国帝国第一纪元的第一个王朝,但存续的时间只有15年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对统治者加“谥号”的王朝 2、嬴政自称为“秦始皇”,此后的继承者依次为二世、三世以至千秋万世 3、梦想“千秋万世”的秦帝国,实际上到“二世”就灭亡了,它仅仅存在了15年左右,这是为什么? 2 帝国政体vs家臣制度: 三公九卿制 1、沿袭之前诸侯国的家臣制度,设立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2、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各郡设立郡守、郡监、郡尉 3北筑长城,统一法度 秦长城遗址 1、中原的统一,促使华夏与游牧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为应对匈奴入侵,秦始皇派蒙恬北筑长城。 2、沿用商鞅的法度,统一货币,车同轨、书同文。 3“焚书坑儒”的真相 焚书坑儒 1、商鞅提倡利用法度维持军政体系,焚书是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 2、秦之焚书,旨在统一国家思想。秦亡之后,项羽焚烧咸阳,却是一次真正彻底的毁灭。 3、至于“坑儒”,实际上被坑杀的460人绝大多数属于“术士”,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儒”。 4、秦奉行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仁”格格不入,在民间也不得民心,最终秦也因此灭亡。 4中国古代第一个帝国的宿命 满怀雄心的秦始皇终究还是没有完成千秋万世的帝国霸业 秦史无前例地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它也开创了中国向往大一统的先河。但它毕竟也是脱胎自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在实行相应的政法制度之时,不免也会带有很浓重的封建制度残余。除此外,秦朝的帝国制度在当时属于先进的社会制度,但是因为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惯性,很难适应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所以秦朝的积极尝试遭到了挫败,为实现彻底地革新,政权必须交给一个出身平民的人,而这个逻辑,也促使了西汉的开创者汉高祖刘邦的出现。

    51 min
  3. 01/12/2017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5:战国时期

    1 铁器时代与各国变法: 1、公元前476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使得战争规模开始变得愈发残忍。为了适应新的时代格局,各国陆续在本国内推行变法改革。 井田制示意图 2、各国根据自己本国特点,推行了形式各异的变法改革运动,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在此,我们注重讲讲著名的商鞅变法。 2 商鞅变法: 商鞅本是魏国人,但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报复而投奔秦国,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先后推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运动: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 (一)首次变法: 1、把李悝的《法经》在秦国公布实施,增加连坐法,主张轻罪重刑,称为“以刑去刑”。 2、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依军功授田宅的新法。(尚首功) 3、实行奖励垦荒,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策 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私门请托、游说求官 (二)二次变法: 1、废除井田制,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的合法性,打破贵族靠分封垄断的土地的局面,此项举措促使中国早期的地主阶级诞生。 2、设立“县”级的行政单位,“县”级官员直接由秦王选出,这就是之后秦朝郡县制的雏形。 3、向东迁都,建都咸阳 4、按户按人口收缴军赋 推行变法的各国因此在诸侯纷争之中国力变得愈发雄厚,在战国末期,形成了七个大诸侯国并立的局面,他们便是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 2 诸子百家: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促使诞生一种特殊的贵族阶层——士,这类贵族既没有爵位,也没有封地,他们为了求生,只能游走各国兜售自己的才学,由此促使诞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1、老子:颠倒的世界与扭曲的哲学 老子(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的出关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当时的中国已经放弃了哲学,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于名利的追逐之上。在老子的认知中,世间的关系都是颠倒并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有与无、刚强与柔弱等等,体现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周游列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晚年更是编纂完成儒学的“五经”,其塑造的儒家学说更是成为了之后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3、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墨子(生卒年不详) 墨子服役者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墨家学派简直就是一支敢死队。墨子的队伍重视防守,他反对战争的方式是以各种眼花缭乱的防守方式来阻止战争。中国的机械与技术都因此得到了发张。墨子生前坚持“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可以说他是朴素的社会主义思想者。 4、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 孟子(前372年去世时间前289年) 孟子之所以是儒家的亚圣,因为他主要做了这三件事:把“仁”发展到了“义”;把“仁政”发展为更为具体的“王道”;强调“性善论”。除此外,孟子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去对待各位诸侯王,这种气度在之后的文人身上很少看到。 5、庄子:人在江湖与永恒的乡愁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应该是最有魅力的,他能够把激情与超脱完美地结合起来,为我们齐贵贱生死,用丰富的想象去慰藉人心。古代学子进京赶考时都会带着四书五经,但是枕头下面,一定还藏着一本《庄子》。 6、荀子:养在深闺人未识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荀子是把儒家嫁出去的人,嫁给了帝王,但是嫁的不太好,是个妾。他提倡性恶论,希望儒生能放下自己独立的人格,从剥夺经济独立开始,逐渐剥夺人的思想和行为自由。 7、韩非:折断的双刃剑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韩非强调“法”的威严性,主张“施不足以化,则除之”。他一生说“利”,但自己却死于“义”。为避免秦国吞并韩国,他主动出师秦国,却因一篇《说难》沦为阶下囚。在他临死前,更是用毕生才学写就两篇著名的散文——《解老》和《喻老》,我们所熟知的“塞翁失马”、“亡羊补牢”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两篇散文。

    1h 18m
  4. 24/11/2017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4:春秋时期

    1周平王东迁之后: 1、周平王东迁之后因远离周王室的根据地,各地诸侯势力崛起,周王室权力旁落。各地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到周平王动迁时期全境共有大小诸侯国一百四十多个。 2、当时“列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国家主权属于周天子。直到公元前476年之后,列国才逐步肯定了自己的国家主权,周王室逐渐失去的宗主的地位。 3、当时列国的争霸,旨在代替周王室的权威,成为新的“中央”政权。 2争霸的结果: 1、一方面国家形态由西周瓦解后出现的不完整,转变为完整国家。列国诸侯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掌控政权,霸主将周天子作为幌子,控制天下主权,避免了西周末年一样无中心后的大混乱。 2、另一方面,国家形态摆脱了分封制依靠血缘组织的政权形式,转变为一个完整的领土国家。“霸道”代替了“王道”。 3、长期争霸过程之中,有五位霸主成为其中较强者:齐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外)、宋襄公(宋楚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秦晋之好)、楚庄王(一鸣惊人)、秦穆公(虎狼之国)(也有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夫差、勾践) 3民族文化融合: 1、领土扩张,促进各族、各部落间的融合。 2、“蛮夷狄戎”部落与华夏部落界限逐渐模糊、消失。 4战争性质的改变: 1、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车战”、贵族式、“礼” 2、公元前476年之后:全民作战、国力比较、纯粹的杀戮 5《春秋》与“春秋”: 儒学兴起,孔子一生奔波,游走各国,宣扬恢复周礼,晚年时返回鲁国,编纂完成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后人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历史统一命名为“春秋时代”

    1h 10m
  5. 17/11/2017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3:西周时期

    1 西周:封建时代 1、传统史学之中习惯性地将整个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几个阶段,但这种方式不适用于中国古时历史的划分,其中歧义最大的就是“封建社会”。 2、商朝虽为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但商朝的记载太过散乱且不完整,而中国成系统的文字记载是从西周开始的。 3、公元前1027年,武王伐纣开启了西周王朝,标志着农业文明战胜了中国早期的游牧商业文明,中国正式进入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时代。 4、为适应定居生活,西周王室创立了“封建制”,同时将爵位划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标志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确立。 5、爵位等级划分,促使社会中出现出身贵族但无爵位的士,他们为寻求生机开始寻找归处,形成了周朝的国民阶层,他们就是中国最早的文人阶层。 2 周公:制礼制乐 1、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又因成王年幼,所以周武王的兄弟周公成为了成王的辅政大臣,他帮助年幼的成王平定西周初年的叛乱,而后为稳定周朝政局考虑,他兴建了西周的辅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2、为了使周朝的统治能够长久存续,周公从宗教祭祀制度中总结提炼出礼乐制度,以礼乐严格要求社会各阶层固守自己的本分,构建一个稳固的社会结构。 传统的中国风音乐只拥有五个音阶,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七声音阶的1、2、3、5、6,同时也与金、土、木、火、水五行一一对应。 拓展: 7加减2原则强调人类短期记忆一般一次只能记住5-9个事物,我们最早的电话号码基本都在5到9位数之间,遵循的就是这个原理,但是7加减2原则不光只限于人的记忆力上,它也时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物之中,比如中国王宫正宫建设一般会强调“九五之尊”的严格比例;现代人遵循西方人的传统将七天作为一个单位划分成一周等等。 3 宗周与成周 1、周的两个都城:西部的镐京(宗周)、东部的洛邑(成周),成为之后中国千余年的政治双轴。 2、公元前841年,国民因不满周厉王的统治,发动暴乱,史称“国民暴乱”,而后由周定公与邵穆公平定暴乱,开启了共和元年,中国自此有了准确的历史纪年。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周朝进入无王时期,出现贵族共治天下的局面,中国暂时进入共和政体统治时期。 “共和“其实是一个早已有之的政治概念,中国西周的周召共和时期与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都曾提到了这一概念。 拓展: 东西方君主的谥号都是按照其生前的主要作为而确定的,比如在中国如果皇帝生前治世有方,在他死后,谥号中一般会有个“宗”字,此类有“唐太宗”、“唐玄宗”等;如果皇帝生前比较聪明,在他死后,谥号中一般会有“睿”字,此类有唐睿宗、元睿宗等,除此外,开朝君主,死后的谥号一般会是各种“太祖”等。同样的,西方的国王名号也有类似的传统,比如虔诚信仰天主教的国王都叫“路易X世”;骁勇善战的国王都叫“查理X世”等,但不同的是,因为西方重名太多,所以为了提高辨识度,他们也会在国王名号前加上各种各样的外号,比如“美男子菲利普”等等。 3、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之举损失了其他诸侯对他的信任,最后他被少数民族诛杀。他的继承者周平王,为了稳住朝局,不得不拔营东迁至辅都洛邑,自此西周时代结束,周王朝进入东周时期。因为周王朝的根基基本集中在西北地区,周平王的东迁使得周王室的统治权力被大大削弱,自此周王室再也没有能力掌控天下,中国历史进入了众诸侯纷争厮杀的年代,故此东周也被后世称为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揭开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序幕。

    1h 5m
  6. 10/11/2017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2:夏商时期

    1 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王朝:夏朝 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自禹至桀,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缺乏文字记载的王朝,扑朔迷离的夏文化曾一时引起史学的争论,直至人们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发掘出了夏朝的文物,才使夏朝文化逐渐清晰起来。 伏尼契手稿(Voynich manuscript)是一份内容不明的神秘书籍,附有插图,书成大约在十六世纪,书中所用字母及语言至今无人能识别。 2、在早期的中国,因为统治者统治的疆域要比当今小得多,所以围绕“公天下”理念建立起的禅让制能够长期存在,直到禹的儿子启带领众人诛杀了最后一个禅让制传承人伯益,用世袭制将其取而代之,从此世袭制成为中国历史统治权传承制度的主流制度。 甘之战:夏启带领部族在洛阳的甘诛杀禅让制的最后继承人伯益,经过这场战争,代表新兴的奴隶制社会的夏王朝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为中国社会进入新的文明阶段做出了积极贡献。 3、世袭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早期的“公天下”式的原始公有社会进了“家天下”式的阶级社会,完成了大同向小康的转变。等级分明的阶级社会以牺牲平民阶层的自由为代价换来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促使城池等一些概念诞生,中国也由此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 2 拥有游牧血统的商王朝: 1、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黄河下游的玄鸟部落。相传商的始祖契就是因为他母亲在吞食了玄鸟下的蛋之后生下的他,因此整个部落也将玄鸟奉为自己的图腾。 2、夏的血脉源于黄帝的子孙颛顼,商的血脉源于炎帝的子孙帝喾。夏商周本来就不是首尾相继的三个连续王朝,它们其实是中国早期在疆域中同时平行存在的三个大的部落。 3、商是一个游牧部落,其主业为早期的物物交换,故此他们也是中国商人的始祖。为便于记录自己每日的日程,促使他们发明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早期的甲骨文除了记录外,还拥有与神沟通的祭祀职能,所以为了提高文字的灵性,人们将这些字符刻在龟壳之上,这也是甲骨文名字的起源。 4、由于商本身具有很浓重的游牧传统,所以他们的统治者继承制度选择了一种较为非主流的兄终弟及制。同时商朝统治的600多年里,曾先后八次迁都,可谓中国历史之最。除此外,受游牧传统影响下的商朝拥有很多不被后人所理解的独特风俗,比如酗酒文化、人祭文化等,我们所熟知的酒池肉林其实也是因为受这种传统影响而诞生的。商朝的建立与稳固为中国之后朝代奠定了基石,自此中国开始形成了长期定居的习惯。 5、远古的中国由于社会结构简单,还没有形成庞大的政治集团,所以从内部讲社会较为稳定,这也是远古时期的王朝能够存续时间较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1h 5m
  7. 14/10/2017

    文化与地理环境

    1 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说起: 冰山理论 人的意识组成一座冰山,意识就是露出水面的极小一部分,而人的潜意识就是隐藏于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无意识)包括人类整体经千百年积累在意识深处的宝贝。神话作为人类文明累计的产物,其中不免有很多心理学的暗示语言与符号。比如各国各地域的神话虽然有很多差异性,但也不免存在着很多共通的部分,在荣格看来,这类共通的部分就是人类集体潜意识(无意识)存在的证据。关于创世神话中出现的种种符号,暗示着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水(产生生命的根本);泥土(供养文明发展繁衍的沃土);枝叶(生命力);女神(生育能力)。其中出现的诸如水、土等符号,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地理环境之于文化产生的重要性。 2 早期的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早期的文明都孕育于肥沃的河谷之地,其间的沃土为农业的诞生提供了理想的温床。农业的产生促使社会分工与阶级社会的诞生,这为人类文化的成型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源地的影响 印度:恒河与印度河。具有很强的男权主义与固化的社会阶级体系。 希腊:地中海沿岸。因不具备产生农业的基础,所以文明诞生之初带有很浓重的商业属性,也促使其成为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根源地。 巴比伦: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是一个喜欢抬头仰望星空的民族。 以色列:约旦河。因长期漂泊,使得犹太人具有一种很强的向心力与发达的商业思维。 埃及:尼罗河。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埃及文化神秘的氛围,人神一体的法老是成为埃及文化的主要象征。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适合发展农业; 2、适合发展中央集权制的社会制度; 3、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4、容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 3 中国历代疆域概述: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的变化背后,暗含着一条中国文化变迁的暗线。

    1h 16m
  8. 29/09/2017

    什么是文化

    1  无所不在的文化: 1、百度词条: 2、什么是文化?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 -茶文化、酒文化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民族文化、世界文化 3、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然而什么是文化? “熟知非真知!”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 2  文化寻根: 文: “文,错画也。” “错画者,交错之画也。” “纹者,文之俗字……” ——汉·许慎《说文解字》 化: “化,教行也。” “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汉 刘向《说苑·指武》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晋  束皙(哲)《文选·补之诗》 “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唐 孔颖达《周易正义》 “文化”vs“武功” 中华民族将“文化”置于“武功”之上,在漫长的历史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也成就了中华文化特殊的生命力。(中国为一个国家,欧洲为n个国家。) 3  “文化” = “culture” ? 拉丁文:Cultura —— 耕种、居住、联系、注意等等 英语/法语:Culture —— 栽培、种植,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由此看出,culture含义中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我爱你”本就是一种西方式的表达(中式表达:你这个冤家!你个小可爱等等) 西方的思想强调“主客二分”,这种起源于古希腊的思维习惯为西方在近代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西医的诊疗思想基础——解剖学,中医的诊疗思想基础——阴阳调和、五行生克,《黄帝内经》的诊疗例子。) 4  狭义与广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地独特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文化的层次: 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层(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风俗习惯) 心态文化层(价值观念、文学艺术) 2、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5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1. 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对于西方文化来说,中国文化并非“culture”当中另类的一种,从根源上,它就是一种完全另类的“culture”。 2. 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3. 文化与自我认同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对于老一代的学者,用毕生的努力重新赢回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他们很好地完成了使命。如果我们这一代仍只是以博得外人对我们夸奖为最终的任务,那我们就没有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        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自然会有一个更平和的大国心态,不以他人的夸奖而喜,也不以他人的贬低而怒,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在巨人的肩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民族的文化意义比血缘意义更重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血液,如果共同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在精神上就会解体。一个民族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文化,才能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认同感。        西方文化重视分类,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提倡人对自然界的征服,在这种基调下才有了近代科学技术打破神学束缚狂飙突进的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讲究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会通,将决定人类文明在未来的前进方向。

    1h 15m

Ratings & Reviews

4.5
out of 5
6 Ratings

About

从文化演变的角度重新解读中国历史,带给你认识世界的另一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