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讲 酒泉子:来疑沧海尽成空
《酒泉子》,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高平调”。一般以温庭筠体为正格。
另有潘阆体《酒泉子》,又名《忆馀杭》。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词牌代表作
酒泉子
五代 温庭筠
花映柳条,闲向绿苹池上。
凭阑干,窥细浪,雨潇潇。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酒泉子
唐 司空图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
假山西畔药栏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
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且看风清词作
酒泉子·四月将逝
不见尓来,空作淙淙差使。落花前,云掬字,绿相开。
别琴无恙闻先起,泉声无风意。不等人,空留字,只应该。
第三十六讲 采桑子:情知此后来无计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采桑子源于唐教坊的大曲《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唐代诗人张祜写到:“飞丝惹绿尘,软叶对孤轮。今朝入园去,物色强著人。”桑叶青翠欲滴,宽大有形,一棵棵,一排排,人处其间,被萦绕的绿色淹没。大曲是中国古代的大型音乐舞套曲。唐代的歌舞大曲是当时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通常分为散序、中序和破三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若干段落。散序节奏自由,为器乐部分;中序也称歌头,较慢,歌唱为主,器乐伴奏;破也称为舞通,节奏渐快,以舞为主,器乐伴奏。中序的歌唱部分大多为抒情段落,入破以后的舞蹈渐趋高潮,结尾多炽烈激扬,有时也优雅飘逸。
大曲的盛行与唐代诗歌的盛行密切相关。《教坊记》多有记录。
据说,当时的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教坊大多善于歌曲,
左教坊大多善于舞蹈,歌舞之间,彼此都会相互练习。东京的话,两教坊都在明义坊,但是右教坊在南边,左教坊在北边。教坊的南四门外,就是苑东,里边有很大的水泊,俗称“月陂”,形状像偃月。看来是相当讲究的。开元十一年时候,制作歌曲《圣寿乐》,唐玄宗命令诸女穿上五方色衣,载歌载舞。宜春院的女子教上一日便可以上场了,但是搊弹家几个月都学不会,唐玄宗就会鼓励她们:“好好练习,不要辱没我了。”于是,唐玄宗命令宜春院的人站在首尾,搊弹家在中间,让搊弹家学举手。宜春院的也有笨拙的,唐玄宗就选择好一些的人站在首尾处。站在首处,需要领队,众人都会很关注,所以必须要挑选能力强的。歌舞将要完毕的时候,稍稍失队,剩二十多人。结束的时候,谓之“合杀”,更需要快健,所以站在尾处的,更需要能力强的。相信这种编排方式也会影响到当今的舞蹈编排。不光如此,唐玄宗还命令歌舞者穿的衣襟都要各绣一个洞,颜色和衣服的颜色一致。制作纯縵衣衫,下才及带,舞蹈的人先出来,紧接着音乐响起,都是縵衣舞。到第二叠的时候,相聚场中,站在众人中从衣领上抽去笼衫,各自放在各自的怀中。观者忽然见到众女都文绣炳焕,没有不感到惊异的。演出的效果特别好。
凡是要出戏的,一定要先定曲名。唐玄宗用墨钦点的,即舞,不点的,就不能编舞蹈。教坊里的人只能舞《伊州》《五天》,重来叠去,不离此两曲。《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都属于软舞;《阿辽》《柘枝》《黄獐》《拂林》《大渭州》《达摩支》,属于健舞。
《杨下采桑》是歌舞大曲,属太簇角。也是唐玄宗很喜爱的曲子。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将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
太簇是以羯鼓为主。羯鼓出自外夷,是戎羯之鼓,其音主太簇一均。击打羯鼓需要两杖,声音焦杀鸣烈,特别适合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又适合高楼晚景,明月清风,破空透远,很受唐朝人喜爱。击打的杖可不是一般的杖,是用黄檀狗骨花楸等做成,而且必须干紧绝湿气,复柔腻。唐玄宗很懂音律,凡是丝管等乐器,一定要造出其中奥妙;如果制成曲子,随意就可以做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至于清浊变转,律吕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有一次雨后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于是感叹说:“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旁边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赶紧准备好酒,高力士则取来羯鼓。唐玄宗于是命令临轩纵击一曲,曲名就叫《春光好》。后来,《春光好》成为宋词的词牌名,如同词牌《采桑子》。
《采桑子》也从唐教坊的歌舞曲子一跃而变成宋词的词牌名。古来填此词牌的文人佳话也是很多。无论是唐教坊,还是宋词词牌名,音乐性是一致的。
词牌代表作
采桑子·当时错
清代:纳兰性德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性德的《采桑子》,风格与李煜有些接近,皆是写有我之境,仿佛是用生命写成,充满血与泪。到现在才知道当时错了,心情凄冷又迷茫。两行泪偷偷掉下,眼前处处是春风,可是很多事情已经面目全非了。感情兜兜转转,才知道,原来分别以后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是勉强说着欢期。一旦分别就像这样,梨花都落尽了,月亮又偏西了。
纳兰性德内心深处的忧伤,通过意象的传达,已是淋漓尽致了。自从表妹入宫之后,纳兰性德便对其思念不已。在春光明媚的时候,本应该心情愉快,无奈思念更深,无处寄托,“一别如斯”,梨花落尽月上西楼,却再也无法见到心爱的人。那一份感情已经毫无办法,自从分别,哪有欢期呢,只不过自我安慰罢了。
古来伤春的主题比比皆是,可是纳兰性德毫无修饰之感,直接从内心出发,借助眼前的景眼前的物,表达真挚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人,这个人可能在身边,也可能不在身边。当在某一个相似的时间或地点,总会勾起点点回忆,情深易伤,这或许就是我们容易被感动的原因吧。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宋代: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采桑子,也是表达思念怀人之意。
我恨你不像那江楼的月亮,不管东西南北,只有相伴而没有分离。这种比喻很开阔,思人之深广可以想见。我恨你像江楼的月亮,满了又缺了,什么时候才能团圆。这个比喻更加出奇,除了呼应上阕,突出思念,又强烈表达出词人渴望与心上人相见之感。
月亮是人世间最懂情的,它适合各种场合各种人物类型。没有主意的时候,没有人陪伴的时候,心灵空虚的时候,月亮都是最懂得。吕本中颇负才学,政治上也颇有成绩,如意弟子也很多,然而词作却多是风花雪月之类。据说这首词是诗人在漂泊中思念妻子的,能让一位出色的词人如此想念自己,这位女子该是非常出众吧?“同醉月明花树下”,她应该也懂得浪漫,会饮酒,说不定也会吟上两句诗;“睡起小奁香一缕”,她应该很懂得打扮,有着花容月貌;“调羹有酸咸”,她应该懂得厨艺,并是体贴入微的。她在历史中没有留下一点声音,但是在吕本中的词中,却到处有她的影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就呢?
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作者: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佳作很多,写得美极了,如同她本人,光彩照人。然而谁能知道她“伤心”何来呢?
这首词写于词人南渡之后,丈夫赵明诚死后三年。深情苦调,楚哀动人。不知道是谁在窗前种下芭蕉树,一片浓荫,遮挡了整个庭院。一片片芭蕉叶,舒舒卷卷,相互依恋,仿佛很有情。她却很伤心,翻来覆去,转眼又到了三更时候。雨不停地下着,点点滴滴,响个不停,也落进心里。她很忧愁,听不惯也不忍听雨,于是披衣起床。
李清照写雨,写的也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孤独的日子,连雨都有了情绪,芭蕉也懂得人心。自从丈夫离世,一天天
信息
- 节目
- 发布时间2020年3月25日 UTC 10:00
- 长度23 分钟
- 单集30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