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集

「灯下漫谈」是由南京大学悦读书社策划的一档播客音频对谈节目,这档节目以师生对谈的形式为主,每期邀请一位南京大学知名学者,与南京大学同学们进行共同对话,围绕求学经历、读书经验、研究方向等相关话题进行密切交流。这档节目的宗旨在于为师生提供一个对话的渠道。

灯下漫‪谈‬ 南京大学悦读书社

    • 哲学
    • 4.5 • 62 个评分

「灯下漫谈」是由南京大学悦读书社策划的一档播客音频对谈节目,这档节目以师生对谈的形式为主,每期邀请一位南京大学知名学者,与南京大学同学们进行共同对话,围绕求学经历、读书经验、研究方向等相关话题进行密切交流。这档节目的宗旨在于为师生提供一个对话的渠道。

    S1½ | 四人漫谈:理论的旋转木马

    S1½ | 四人漫谈:理论的旋转木马

    各位听众朋友好,这里是「灯下漫谈」,好久不见!(如果不知道我们是谁请点这里)
    我们是带着些许的惊讶与兴奋,构思这段介绍词的。感谢大家的支持,让我们有了继续推进新一季播客的动力。几个月间订阅量与点击量的悄然增长,意味着我们在节目伊始时开启的试验并未完全失败:阅读、思考、对话,以一种超乎预期的方式得到了融合。我们的想法挣脱了铅字的引力,在声音之流中变得轻盈起来。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平白得近乎笨拙的方式,建造某种“私密而真诚的公共空间”——这似乎是我们第一季开始的期待,而如今,我们希望它是第二季的起点。
    于是乎,在被拖延症击垮之前,我们决定先给下一季的节目“预预热”——尽管这个夏天本身已经够热的了。“预热”的结果,就是摆在你们面前的这期特别节目。在这期节目中,主创团队四个人围坐在虚拟的圆桌旁,谈论过去一年我们所经历的“转向”,各种意义上的“转向”:有专业的“转向”,有方法的“转向”,有理论的“转向”,无所不包。因此,这将会是一期如“炼金术”般混杂的节目:你将听到大段的理论废话、生硬的转折、蹩脚的笑点、毫不负责的规划——以及,自我剖白的真诚瞬间。
    当然,相比于单向地释放电波,我们更加期待听到各位的声音。欢迎给我们播客的特别邮箱来信——无论是你的听后感、困惑、建议、批评,抑或是任何你想表达的与节目相关的内容,我们万分期待!
    我们的邮箱�: dxmt20@126.com
    以上,用一期声音的堆集预告一段新的旅程!
    本 期 主 播
    林鑫,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即将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就读
    李逸帆,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关系研究学院在读
    徐傲群,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即将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就读
    周嘉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
    本 期 节 目 中 你 会 听 到
    【01:23】特别节目的议程设置:感谢、反思、转向
    【02:20】当自己的声音在播客中出现——
    【09:04】先反思还是先开始:选择“盲目”可能更重要
    【13:26】警惕概念的“嬗变”:找寻理论坚实的基础与界域
    【18:07】杜赞奇之思:“历史学为什么是反理论的?”
    【25:40】理论的空白与语境:理论的意义在于尊重其与现实的距离
    【36:40】“再语境化”的魔法:理论的“共时”与“历时”
    【44:26】重新发现载体:在翻译中寻找能指-所指的“公约数”
    【50:07】语言媒介的讯息:信息的目光与音色
    【59:16】The Kissless Kiss与文本的想象
    【1:04:30】语言的“物质性”:语辞如何翻译艺术图像?
    【1:11:11】在永恒的剩余物中寻找特定媒介的限度
    【1:15:23】艺术研究中的史论之分:作为工具与准绳的理论
    【1:28:05】接下来呢?
    可 供 参 考
    [1]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 杜赞奇:《历史学为什么是反理论的?》,载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26页 
    [3] 菲利普·S.戈尔斯基:《规训革命:加尔文主义与近代早期欧洲国家的兴起》,李钧鹏、李腾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 弗里德里希·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陈涛、周辉荣译,刘北成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5] 吉尔·德勒兹:《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6] 简•赫斯菲尔德:《十扇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7] 理查德· A. 林奇:《福柯的权力理论》,载狄安娜·泰勒编:《福柯:关键

    • 1 小时 40 分钟
    EP5 与胡翼青老师漫谈|媒介如何决定我们的世界?“媒介本体论”的可能性

    EP5 与胡翼青老师漫谈|媒介如何决定我们的世界?“媒介本体论”的可能性

    熟悉麦克卢汉那句“媒介即讯息”或“媒介即延伸”的人,可能多少都会在当下媒介融合、新媒体矩阵、全媒体时代等新名词的包围下有一种恍惚之感——当我们在谈论“媒介”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似乎所有的事物、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都好像与媒介相关,却又囊括着极其复杂而相异的内在结构。这种“微妙的直觉”不无道理:在近十年传播学研究的视域中,媒介对于我们而言的“空气与水”;更确切地说——媒介决定了我们的生存境况。
    在本季最后一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胡翼青教授,与我们一起讨论哲学取向传播学中媒介研究的各个学派、观点、洞见,与亟待解决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也许“物质性”、“本体论”、“中介化”、“现象学”、“媒介入射角”等术语会将媒介研究装点得看似深奥而难以进入,但它们其实都脱胎于几代媒介学者对于我们生存境况真诚而执著的探索——当我们一齐屏住呼吸、向下深潜时,一定会着迷于传播学视角下瑰丽、奇妙、令人目眩神迷的理论世界。
    本期主播
    李逸帆,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在读
    林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即将进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学习
    本期嘉宾
    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媒介社会学等。出版有《美国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等著作。合著有《美国传播思想史》、主编有《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等著作。
    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
    01’28 从芒福德到媒介环境学的“范式革命”
    05’05 麦克卢汉:舞台、隐喻与传播学的母题
    12’47 被“曲解”的麦克卢汉:成为描述工具的隐喻
    16’19 媒介入射角对实证方法论的反思与超越
    22’04 定义“媒介”:协调社会运转的“看不见的手”
    26’48 媒介与中介:弥散、主动、结构的介质
    32’36 思考“媒介物质性”:以媒介解读哲学史的潜能
    41’51 媒介技术哲学对于主客体二元论的超越
    46’21 斯蒂格勒媒介观的矛盾
    49’26 被科学与工具性绑架的传播学研究
    56’03 媒介与技术的边界何在?——我们“被抛入”媒介体系中
    62’37 主体-结构之争与传播学的想象力
    74’54 技术哲学的现象学解释范式
    81’14 “此岸世界”的认识论与“彼岸世界”的本体论
    85’15 完结之前:播客本身作为媒介
    相关推介阅读论著(仅供参考)
    埃尔基·胡塔莫、尤西·帕里卡-《媒介考古学》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 《人民的选择》
    保罗·莱文森 - 《手机》
    贝尔纳·斯蒂格勒 - 《技术与时间》
    贝尔纳·斯蒂格勒 - 《技术与时间》
    车致新 - 《媒介技术话语的谱系》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 - 《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
    胡翼青 - 《传播学科的奠定》
    胡翼青 - 《再度发言》
    杰弗里·温斯洛普-扬 - 《基特勒论媒介》
    卡尔·马克思 - 《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康在鎬 - 《本雅明论媒介》
    列夫·马诺维奇 - 《新媒体的语言》
    刘易斯·芒福德 - 《技术与文明》
    陆晔 - 《媒介素养》
    马丁·海德格尔 - 《巴门尼德》
    马丁·海德格尔 - 《技术的追问》
    马丁·海德格尔 - 《林中路》
    马歇尔·麦克卢汉 - 《理解媒介》
    马修·富勒 - 《媒介生态学》
    尼尔·波兹曼 - 《娱乐至死》
    皮埃尔·布尔迪厄 - 《关于电视》
    施蒂格·夏瓦 - 《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
    雅克·埃吕尔 - 《技术社会》《技术秩序》《技术系统

    • 1 小时 35 分钟
    EP4 与但汉松老师漫谈|在面对他者中烛照自身:在不确定与对立的世界,文学何为?

    EP4 与但汉松老师漫谈|在面对他者中烛照自身:在不确定与对立的世界,文学何为?

    “他者”听起来永远属于你我之外。这个概念的模糊性不仅因为它看起来无所不包,更因为它缺乏确定的形状。然而,这个看似“混沌”的概念却贯穿了整个西方文学史——他者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星期五,是叶芝诗行中的茵纳斯福利岛,也是行走于喀布尔街道上裹着头巾的陌生人。
    新千年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逐渐迈入深层融合阶段。而与之相伴的不只是文化多元主义的欢呼——在“全球村”的愿景下,更多的是边缘民族、群体被压抑的声音。而在九月十一日撞向世贸中心双子塔的飞机,也将世界大同的乌托邦理想彻底击碎。二十年来,我们在现代性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在痛苦地寻找着在身份的海洋中丢失的自我。在这个充满迷茫、压抑、无名怨怒的时刻,文学可以做些什么?本期播客就将对此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但汉松老师展开讨论。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对谈中,我们从9·11文学对他者的书写出发,去探寻文学对呈现复杂世界的独特作用以及需要应对的挑战。当生命在压迫性社会结构中变得脆弱不安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修通创伤、尝试共情、尽自己所能理解周遭世界的复杂性。而正是当代文学对他者的重视,也使得一种新的文学伦理学浮出水面,促使文本与读者相互映照,要求读者将自身的生命体验代入文学阅读之中。由此出发,我们进一步将话题延展到当下文学存在的意义——文学是否是“无用之用”?它又为我们当下的存在主义危机提供了何种答案?
    本期主播
    李逸帆,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在读
    徐傲群,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
    本期嘉宾
    但汉松,英美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新浪微博@洛之秋
    主要学术兴趣为现当代美国文学及批评理论,出版有《以读攻读》及英文专著一部,有二十余篇论文刊于国内核心刊物。业余从事文学翻译,译有托马斯•品钦的《性本恶》和《慢慢学》,桑顿•怀尔德的《我们的小镇》和《圣路易斯雷大桥》,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等。
    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
    01’57 为什么他者概念在文学中那么重要?
    02’32 文学阅读的本质便是去遭遇他者
    05’40 元话语与中介:西方语境中“无法言说”的他者
    10’29 “无名怨怒”:文化多元主义的失效与溃败
    16’19 询唤自我身份的他者与危险的共情
    22’45 作为极限事件的奥斯维辛与作为常态化暴力结构的911
    36’54 悲悼文化被掏空的内核
    42’47 文本与读者在创造事件的多重维度中抵御主流叙事
    44’28 新文学伦理的可能性:依附、联结,与普通读者
    55’40 回到阅读本身与文学的合法性
    62’34 回到读者,回到语境,回到细读
    67’24 学术工业对文学研究的束缚
    71’20 文学的功用绝非一种例外论:文学激发了一种对复杂性的渴求
    70’35 文学在循规蹈矩的世界中是一只“恼人的苍蝇”
    84’29 在用文字表征世界的过程中反抗收编
    88’33 逐渐模糊的虚构-非虚构分野
    94’48 作为“物自体”的他者与文学所见证的现实碎片
    101’15 西方文学中影影绰绰的他者轮廓
    相关推介阅读书目
    但汉松 - 《以读攻读》
    何成洲、但汉松 - 《文学的事件》
    赫西 - 《广岛》
    吉奥乔·阿甘本 - 《例外状态》
    吉奥乔·阿甘本 - 《神圣人》
    卡佛 - 《大教堂》
    卡夫卡 - 《城堡》《审判》
    凯尔泰斯·伊姆雷 - 《无命运的人生》
    科伦·麦凯恩 -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
    玛格丽特·杜拉斯 - 《广岛之恋》 普里莫·莱维 - 《这是不是个人》
    米切尔·祖科夫 - 《坠落与重生》
    莫欣

    • 1 小时 48 分钟
    EP3 与杨乔喻老师漫谈| 时空观念与人的境况:作为方法论的空间研究

    EP3 与杨乔喻老师漫谈| 时空观念与人的境况:作为方法论的空间研究

    如果说有什么思想或概念贯穿了从文明伊始至今的人文思考,除了存在、真理、精神、共同体等耳熟能详的语汇,对于时空的思考与建构也同样成为了诸多思想巨擘反思当下社会的起点。
    本次对谈将聚焦于一个较小的“历史切片”,探索二十世纪的诸多思想家如何在对时空的理解上实现转折与超越。 我们怎样理解时空,又怎样描述周围给予我们存在感的环境?是时间附着于空间之上,还是空间自身就有着时间的痕迹?在我们一瞬乃至一生与世界的交互中,又在时空中留下了多少痕迹?
    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国理论、媒介理论中被反复探讨与延展。在现代性突飞猛进、国家间边界逐渐模糊、赛博文化不断开疆拓土、生活实感却不断皱缩的当下,重提“时空”或许对于我们的在世生存愈发重要了起来。
    本期播客把“时空结构”或“人文地理学”看作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视角——这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周遭的世界提供一些或微小或奇妙的启发。
    本期主播
    李逸帆,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在读
    周嘉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
    本期嘉宾
    杨乔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国理论,意大利理论,当代激进思潮,女性主义等。发表有《探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生成的原初语境》、《意识形态场、否定构形与突现逻辑——重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文本解读、哲学研究和政治实践:对话安东尼奥·奈格里》等文章。
    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
    01’59 “结构”与“时空”概念结合的可能性
    05’21 作为方法论的空间研究/人文地理学
    10’15 大卫·哈维与六十年代人文地理学的量化模型
    13’20 再转折:对量化方法论、结构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17’37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空间研究的“介入”
    24’51 自然科学对现代时空观的型塑
    31’05 时空的“相对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本质主义倾向
    34’40 重提时空环境中的“物质性”
    44’38 物质性是一种“认知上的客观性”
    49’10 空间研究在后结构主义语境下的反思:向认识论退却
    57’39 “空间是现代性社会机制发生的场所”
    59’53 全球化语境下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
    69’07 空间研究需要促使研究样本的多样化
    71’37 多元主体的纳入对时空观的“扰动”与“再创造”
    87’15 现实认知之变:空间研究的本土化
    相关推介阅读书目 
    保罗·维利里奥:《解放的速度》《速度与政治》彼得·丹尼尔斯:《人文地理学导论》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后现代的状况》《地理学中的解释》《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段义孚:《空间与地方》《恋地情结》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都市革命》
    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列维-斯特劳斯:《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
    路易·阿尔都塞:《读〈资本论〉》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规训与惩罚》
    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的世界》《知觉现象学》
    瓦尔特·本雅明:《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铁道之旅》
    约斯·德·穆尔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
    David Albert:Time and ChanceTim
    Maudlin:Philosophy of Physics: Space and Time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Oxford Comma - Vampire Weekend
    Lost in the Momen

    • 1 小时 42 分钟
    EP2 与蓝江老师漫谈|主体与结构:哲学在游戏交互中生根发芽

    EP2 与蓝江老师漫谈|主体与结构:哲学在游戏交互中生根发芽

    生活是一款游戏吗?如果是的话,它是角色扮演类,还是策略战棋类,抑或是体育竞技类?(至少绝不可能是第一人称射击类)但当我们思考游戏自身的定义,或者其之于我们存在的意义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作为主体的存在又与游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无时无刻也面临着规则、选择、失败、挑战、要完成的主线与支线、要寻找隐藏的彩蛋,甚至要忍受与NPC冗长而无意义的对话。
    游戏研究,或是对游戏本身的哲学思辨正是在思考着“我们何以游戏”、“我们游戏为何”等问题。而相较于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类似部分,游戏研究更聚焦于在现实世界之外,游戏向我们“敞开了什么”:它是否重构了现实的某些不可能存在的规律?是否重构了我们现实的认知经验?又是否真正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本次播客我们邀请到了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蓝江教授,一起讨论游戏中的虚拟主体和现实中真实玩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结,并共同探索游戏世界中等待我们去发现的无限潜能。也许,人生真的是一场美好而难忘的游戏,而我们在游戏中则恰恰在找寻着那些我们曾错失的、企盼的,以及没有机会获得的一切。
    本期主播
    李逸帆,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在读
    林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
    本期嘉宾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欧陆激进左翼思想。出版有《忠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阿甘本五讲》等著作,《存在与事件》、《小万神殿》、《语言的圣礼》、《敞开:人与动物》,《历史的形象》、《美学及其不满》、《审美无意识》等译作。
    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
    01’27 我们在玩什么:Paradox、刺客信条、和放置类游戏
    06’35 影像、身体经验与虚拟结构:游戏研究的哲学基点
    14’40 退场的设计者与主导的玩家群体:虚拟的“主体性”
    18’43 “这不是我的主体”:在游戏中构建现实关系
    23’48 在现实向虚拟的过渡中,人际关系如何变动?
    28’24 “赛博规训”的现实与“逃逸”的可能性
    35’24 创造“不可能”的开放世界游戏与思辨实在论
    38’26 游戏中“物”的使用与创造
    44’47 游戏中的逻辑与结构性:主体经验的“生成”
    56’20 游戏如何引导、重构我们的认知经验
    65’21 现实的角色化及其边界
    70’12 作为“收编”方式、转移工具、行动者网络的游戏
    76’10 游戏时代的生存哲学
    相关推介阅读论著(仅供参考)
    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在行动》
    戴维·谢弗:《游戏结束》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实体之夜:弗里德里希·基特勒论文选辑》
    甘丹·梅亚苏:《有限性之后》
    格拉汉姆·哈曼:《迈向思辨实在论》
    格拉汉姆·哈曼:《铃与哨:更思辨的实在论》
    何威、刘梦霏:《游戏研究读本》
    吉奥乔·阿甘本:《神圣人》
    吉奥乔·阿甘本:《渎神》
    吉奥乔·阿甘本:《来临中的共同体》
    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
    吉尔·德勒兹:《运动-影像》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数字劳动与马克思》
    蓝江:《数码身体、拟-生命与游戏生态学——游戏中的玩家-角色辩证法》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瓦尔特·本雅明:《启迪》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
    张未:《游戏的本性》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Second Date – Josh Fudge
    片尾:Stay – The Hails
    关于灯下漫谈
    顾名思义,感谢收听。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灯下漫谈”。我们的节目已于小

    • 1 小时 26 分钟
    EP1 与董晓老师漫谈| “高烧”与“冰谷”:俄国文学在中国的AB面

    EP1 与董晓老师漫谈| “高烧”与“冰谷”:俄国文学在中国的AB面

    谈起俄罗斯文学,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些名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布尔加科夫、契诃夫、普希金……他们笔下苍凉而凌冽的俄国大地既征兆着某些人类命运的跌宕,也在不断向每一个读者发出阅读、反思、行动的“律令”。俄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别,也在中国读者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然而,当下俄国文学却似乎很少处于中国读者视野的中心地位,往往被贴上“小众”、“冷门”、“生存哲学”等标签——这其实与其在上世纪俄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热潮形成了鲜明对比。俄国文学作为一个门类经历了何种起伏的历程,又是如何被中国的读者所接受和阅读?为了对这些问题有更好的理解与讨论,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的董晓教授,与我们一同进入俄国文学与其在中国的接受史,并从作者与受众的两重向度尝试烛照出俄国文学的奇妙轮廓。
    本期主播
    徐傲群,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
    周嘉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
    本期嘉宾
    董晓,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俄罗斯文学及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出版有《走近“金蔷薇”: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论》、《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峙与嬗变——苏联文学发展历程论》等著作,《不合时宜的思想》(合译)、《茨维塔耶娃文集》(随笔卷和回忆录卷)等译著,以及各类学术论文。
    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
    03’14 董晓老师学生时代与俄国文学的相遇
    10’30 契诃夫“不像戏剧的戏剧”
    15’07 契诃夫与中国戏剧:曹禺的《雷雨》
    17’40 中国现代文学对俄国文学、西方文学的吸收图谱
    25’25 俄国文学的在中国的“高烧”与“冰谷”
    30’00 我们还认识当代俄罗斯作家吗?
    35’15 俄国文学黄金时代出现之谜
    38’38 俄国文学的“宗教性”标签
    43’58 俄国文学的苍凉底色
    45’09 西方文学的特色:人名比剧情更难懂
    47’48 反思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的“二元对立”
    58’00 挣开解读的双手,让文本回归读者
    相关推介阅读书目(仅供参考)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
    科斯捷米杨斯卡娅:《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列夫·托尔斯泰:《三死》、《伊凡·伊里奇之死》
    梅列日科夫斯基:《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
    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契诃夫:《主教》、《三姊妹》、《樱桃园》、《吻》
    王汎森:《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屠格涅夫:《父与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同貌人》、《白夜》
    夏衍:《上海屋檐下》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静静的顿河》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Down By The Water——The Drums
    片尾:Wind Of Change——Scorpions
    制作团队
    节目剪辑|周嘉珺 杨颖
    节目运营|林鑫
    公众号运营|周嘉珺 卢李响 李逸帆
    插图绘制|李淡宁
    书目整理|阳坦真
    关于灯下漫谈
    顾名思义,感谢收听。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灯下漫谈”。我们的节目已于小宇宙(节目ID:灯下漫谈)、苹果播客(可通过RSS码:http://www.ximalaya.com/album/56488590.xml导入订阅)、喜马拉雅(在播客分区搜索“灯下漫谈”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同步上线。

    • 1 小时 4 分钟

用户评论

4.5(满分 5 分)
62 个评分

62 个评分

已才

催更催更!!!

真的很喜欢南大做的研讨性质的博客。师生对谈,相互碰撞思想,推进思考的深入。而作为听众来说,又能从第三者视角思考研讨中的问题和观点……真是一种享受…

包包🐶

用我的iPhoneX收听👂,感觉好极了👏

马克

佳噶

很棒

很喜欢这种自由对话,看到有人说不喜欢这种有其他小声音的感觉,但我反而体验不错,很像在跟一群人聊天的感觉,有一定的讨论内容,又不会太严肃,很棒

你可能还喜欢

不止读书
魏小河
蜜獾吃书
蜜獾吃书
东腔西调
大观天下志
声东击西
ETW Studio
忽左忽右
JustPod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