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留声机|听懂电影原声音乐

第111期 探戈大神皮阿佐拉与反差乐队的「Cafe 1930 Tangos」第二讲(2009)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法国反差乐队的探戈专辑。上一期我们欣赏了专辑中的两首曲子,都是阿斯特·皮阿佐拉的杰作。
而且,越当我开始详细了解这张专辑的曲目之时,我就越加发现这个名字似乎和专辑有着相当强烈的关系。但就是这样一位探戈天才在他某一段时期差点就抛弃了探戈,甚至还一度以写作探戈音乐为耻。那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最终改变了他的想法,让他最终成为了最著名的探戈大师?下面,我们就走进皮阿佐拉传奇的一生。


阿斯特·皮阿佐拉1921年诞生于探戈之乡阿根廷。幼年的时候跟随父母举家搬迁到了纽约,纽约在他的人生中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上一期我们也有提到过那首“再见诺尼诺”就是在纽约写作的,为了纪念他的父亲,这一写就写成了一首闻名世界的佳作。
皮阿佐拉在纽约的时候,接触到了大量的音乐风格,几岁就学会了演奏班多钮手风琴,13岁时获得了一个和探戈有关的电影配角的演出机会,从此,皮阿佐拉就与探戈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7年,皮阿佐拉家族迁回阿根廷,已经有了相当音乐基础的皮阿佐拉和专业音乐人士有了更多的机会,并展露了作为手风琴演奏家的惊人才能。不过这时候皮阿佐拉对古典音乐,特别是古典钢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刚好那时候世界级钢琴演奏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旅居阿根廷了一段时间,皮阿佐拉更加地表现出了对鲁宾斯坦的崇拜,甚至专门为其写作了一首钢琴曲,并当面求教。鲁宾斯坦虽然不认为那是一首成功的作品,但还是看到了年轻人的潜质,推荐皮阿佐拉到正规的音乐学院去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正统古典音乐学习之后,皮阿佐拉也确实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才华,赢得了前往法国巴黎深造的机会。到了欧洲,皮阿佐拉打算隐瞒自己曾作为探戈音乐家活动的经历,认为当一名探戈音乐家是一种耻辱,而想一心投入纯正的古典音乐世界,但这个想法遭到其老师娜迪亚·布朗热(Nadie Boulanger)言辞激越的反对。因为布朗热早就从鲁宾斯坦等人口中得知皮阿佐拉对于探戈音乐有着那种写在基因里的天分,于是打消了皮阿佐拉放弃探戈的想法,热忱地鼓励皮阿佐拉大胆地在探戈的世界中耕耘出一块新的土地。无论对于皮阿佐拉,还是对于探戈音乐艺术,甚至世界音乐史而言,这个后来被证明为富有远见的建议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因为正是布朗热向皮阿佐拉证明了音乐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虽然探戈一开始确实诞生于所谓的“社会底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早已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想通了此关节的皮阿佐拉,开始大胆创作,将现代化的古典、爵士等先进音乐技法融入探戈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探戈的激情来构架严肃音乐。”
确实,多种技法共同构建出来的探戈音乐,就如同这两期节目里选用的音乐一样,他们不完全是探戈,也不完全是古典音乐,而是二者相结合出来的美妙混血。这种音乐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不需要正襟危坐面无表情地来听,可以是一种完全放松的姿态,甚至可以随着节奏翩翩起舞。而同时,它又运用了传统古典音乐所独有的小型室内乐队的构成来演奏,让传统的古典爱好者也能产生出足够的兴趣。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反差乐队想要表达的方式。同时也是对皮阿佐拉最好的致敬吧!
皮阿佐拉一生创作了300多部探戈作品,创作高峰期长达30年的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1990年中风之后在宣告结束,并在两年后病逝于故乡阿根廷。
可以说,没有了皮阿佐拉,我们很难想象探戈将会成为一种世界级的音乐,至少也不可能成为一种被社会所有阶层都认可的音乐。这就是他最大的贡献。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说反差乐队的作品。
第一首,contraste,反差。这首作品也是皮阿佐拉的作品,且作品名刚好和反差乐队的名字相同,虽然反差乐队早在2000年就成立,而这张专辑是2009年才录制的,但我绝不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关联,甚至我直接认为正是这首曲子促成了一帮热爱探戈的古典音乐家凑在一起成了反差乐队。所以,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首重要的作品。
曲子开篇用掌声混杂着弦乐似乎毫无章法的节奏,紧接着便是小提琴和钢琴的配合,用极具动感的演绎拉开了序章。等序章结束之后,小提琴和钢琴之间交替用协奏曲的思路展开了主旋律。主旋律带有较为浓烈的悲伤氛围,就像是一个失恋的人在回味自己恋爱的整个过程。时而美妙,时而激烈,时而悲伤。整体曲风甚至还带着一些诙谐幽默。让听者无不陶醉其中,跟着高兴,跟着失落。这就是皮阿佐拉的厉害之处。
第二首,La Cumparsita,化装舞会。这首曲子是乌拉圭探戈大师赫拉多·马托斯·罗德里格创作的经典探戈舞曲,相信主旋律一起来大家就都会表示耳熟能详的。该曲目写作于1916年,是马托斯为一个假面狂欢节创作的歌曲,原本是有歌词的,但音符本身就是一门全球通行的语言。所以,纯音乐的版本比演唱的版本更加收到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这首曲子的演绎也很有意思,全部采用弦乐来完成。各种和弦和节奏的掌控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将一个四人室内小乐队的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这张专辑的录制本身也相当出彩,如果我们仔细听的话,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就是全部的乐器,但营造出来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会输给一个大编制乐团。这首曲子节奏的变化非常丰富,时快时慢的速率就很考验乐手之间的默契程度。
而反差乐队最厉害的就是节奏有着极大默契的同时,还能保证优异的音准,再加上极致的录音和乐器定位,让我们通过立体声的播放设备就能够明确感知到不同的乐器所处的位置,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带好耳机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一段旋律。然后您就会惊讶的发现,整个乐队就位于您的正前方,以一个扇形展开, 小提琴在左前方,中提琴在中间,大提琴在右前方。
怎样,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这就是一张好的专辑带给我们的震撼感受,我们可以从其中获得极佳的旋律,也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让耳朵享受一场饕餮盛宴。
好了, 专辑和作者以及乐队的简介通过两期节目也介绍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靠大家自己去感受和了解吧!本期节目就是这样,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