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不详

63. “有损国格”的女生与被平分的嫁妆:两场审判与两种体面

本期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紧急上线,聚焦两起在舆论场上掀起巨浪的事件,深入探讨它们背后复杂的法律、道德与人性困境。

第一部分:大连工业大学开除事件

一名女大学生,因与乌克兰电竞选手的私密视频被泄露,被其就读的大学以一纸公告——“与外国人发生不正当关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有损国格”——悍然开除学籍,并公之于众。事件瞬间引爆网络,愤怒、困惑、羞辱与“民族大义”的论调交织。

这背后,我们不禁要问:

  • “有损国格”的边界究竟在哪?一条源自上世纪、在多数高校已绝迹的“僵尸校规”,为何能在此刻成为剥夺一个学生未来的利器?
  • 当一个年轻女性成为网络暴力与隐私泄露的受害者时,她的母校为何选择成为“加害者”,将她钉上耻辱柱?这是一种懒政、无能,还是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狭隘民族主义与厌女情绪?
  • 从法律的“不确定概念”到程序的正义,从网络暴民的“私刑”狂欢到“受害者有罪论”的冰冷逻辑,我们试图厘清这场风暴中每一个角色的位置与责任。当保护变成了惩罚,当教育变成了切割,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所大学的行为?

第二部分:40万陪嫁被判平分

当爱情走进婚姻,当亲情化为“陪嫁”,法律的天平又该如何衡量?一对新婚夫妻,结婚一年多便感情破裂对簿公堂。法庭的判决铁面无私:女方父母在婚礼上公开赠与的40万现金和一辆轿车,因未明确注明“仅赠与女儿”,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男方可分走一半。

这份在法律技术上无懈可击的判决,为何让无数人感到冰冷与不安?

  • “陪嫁”这一承载了千年传统与父母心意的词汇,其指向性在法律面前为何如此苍白?
  • 当婚姻的基石不再仅仅是情感,我们是否必须用冰冷的法律条款为爱情的每一步设防?从彩礼返还的新规到陪嫁分割的判例,是否在无形中加剧了性别对立与婚前的猜忌?
  • 我们邀请来自不同背景的嘉宾,从法律人的理性视角、普通人的情感共鸣,乃至台湾地区的婚姻习俗,多维度探讨这场“合乎法理,违背人情”的判决,以及它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婚姻观、家庭观带来的深刻冲击。

这不仅是两则社会新闻,更是对我们每个人价值观的拷问。欢迎收听,和我们一起在纷繁复杂的争议中,寻找理性的声音与人性的温度。

本期发声

  • 喵叔: 素质不详主播,带我们扒开热点事件的层层外衣,直捣问题最核心的那个“瓜”!
  • 湾湾: 来自台湾的主播,来自海峡对岸的特派观察员!当两岸网友吵翻天时,他总能带来宝岛不一样的文化风俗和法理人情!
  • 十一: 本期最清醒也最敢言的女性声音!当逻辑与偏见交织,她总能敏锐捕捉到事件中的性别困境,为被消声的受害者仗义执言。
  • 张老师: “行走的法条”!在感性与愤怒即将淹没讨论时,他总能祭出冷静的法理分析和现实观察,给我们一剂清醒猛药。

时间戳导航 & 高能片段

Part 1:大连工业大学开除事件——谁在定义“国格”?

  • [00:10] 事件速览:一则公告引爆的“国格”之争
    • 「大连工业大学将一名女学生开除学籍,原因是“与外国人发生不正当关系,有损国格”…这事儿一下就在网上炸开锅了。」
    • 风暴之眼:从电竞选手的私密视频泄露,到大学的公开处分,事件始末全梳理。
  • [02:11] 女性之困惑:国家的荣誉感长在女生的生殖器上了吗?
    • 「为什么施害者完美隐身了,但是受害者就被挂在耻辱柱上,要来回的鞭尸…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女性?」
    • 灵魂拷问:当个人隐私遭遇侵害,为何受害者反而要承担“有损国格”的罪名?
  • [06:28] “中国男生”的愤怒:是民族主义,还是自卑作祟?
    • 「如果今天是一个中国男生旁边搭配的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生,他周围的人甚至还会歌颂他为国争光。」
    • 双标现场:从三里屯围堵事件看部分男性心态——自己做不到的羡慕嫉妒恨。
  • [07:17] “僵尸校规”溯源:一纸陈年条款如何“复活”杀人?
    • 「这条校规被认为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陈年条款,它源自1991年国务院发布的涉外人员守则…在其他高校里面是非常罕见的。」
    • 制度之惰:探讨大学规章制度建设的滞后性,以及“口袋罪”条款被滥用的风险。
  • [08:04] 法律的模糊地带:“不正当关系”与“有损国格”谁来定义?
    • 「在法律上来讲有点叫做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什么叫做有损国格?谁来定?一个小女生竟然要承担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那么沉重的包袱。」
    • 法理之辩:当校规使用模糊概念,学校领导是否有权做出如此严厉的道德和事实审判?
  • [11:09] 校方的“私刑”:为何要公开姓名,将她钉上耻辱柱?
    • 「你连交通规则违规的人你都还要盖住他的全名。你针对一个女生的贞操或者是名誉的问题的时候,你竟然大剌剌的公布在网络上面,我真的觉得太可恶了。」
    • 程序之恶:学校以“无法送达”为由进行公告,是管理无能,还是蓄意为之的公开羞辱?
  • [19:17] 台湾高校的对比:学校应是保护伞,而非加害者
    • 「东海大学学生捷运杀人后,学校第一个反应是先向社会道歉…而不是站在对立面一起来谴责这个杀人凶手。」
    • 教育之本:面对犯错或受害的学生,大学应扮演感化教育、提供支持的角色,还是急于切割、落井下石?
  • [23:19] 非法证据的合法性:被泄露的隐私视频,能否成为处分依据?
    • 「毒树果实理论…你在收集证据的手段上面本身就违法的时候…你不可能拿这个有毒有问题的证据来变成一个定罪的证据。」
    • 证据之困:探讨学校处罚决定的证据合法性问题。
  • [27:23] 迟到的嘉宾,不同的声音:她是受害者,但也“承担了报应”?
    • 「女方也不是什么白莲花,他也是出轨。所以说他一定程度上他就是承担了他应当承担的报应。」
    • 观点碰撞:当道德瑕疵与被侵害的事实并存,我们该如何评价她的遭遇与责任?
  • [37:20] 大学该看舆论的脸色吗?
    • 「如果学校自己在做出任何决定的时候,要去参考网络的舆论的话,非常的片面,会让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 独立之思:探讨公共机构在做决策时,应坚守原则还是迎合充满偏见的网络舆论。
  • [40:06] 惩罚受害者,纵容加害者
    • 「校方惩罚的受害者,他捂住了这个受害者的嘴,等于是对这个加害者一种纵容。」
    • 寒蝉效应:当维权可能带来更大的羞辱和伤害,未来是否还有受害者敢于发声?

Part 2:40万陪嫁被平分——法理与人情的极限拉扯

  • [49:42] 案件引入:40万陪嫁+1辆车,离婚后为何要分给男方一半?
    • 「争议的焦点是在婚礼上,女方父母举起了一块牌子公示牌,上面写着陪嫁40万及轿车一辆…法院的判决是共同财产就是分。」
    • 判决之冷:一堂价值几十万的法律课——因为牌子上没写“仅赠与我女儿徐某”。
  • [52:53] 两岸婚俗奇遇记:台湾的“租聘金”与“玩具钞票”
    • 「连那个新台币钞票摆出来,只有第一张跟最后一张是真的,里面是玩具钞票,真的就是摆出来。」
    • 文化借鉴:台湾如何用一种“体面”的方式,既保留了仪式感,又避免了金钱纠纷。
  • [57:21] “陪嫁”的指向性还不够明确吗?
    • 「这笔钱它都叫陪嫁了,指向性还不够明确吗?…(但)你是赠与给你自己的女儿,还是赠与给你们女儿这个小小家?」
    • 语义之争:传统词汇的朴素认知与现代法律的严谨定义之间的巨大鸿沟。
  • [01:01:19] 彩礼与嫁妆的双重标准?
    • 「现在很多女性觉得不公平,觉得彩礼你可以要回去,但是嫁妆你要分我一半。」
    • 性别视角:探讨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男女双方在婚姻财产问题上可能面临的认知与现实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