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英文化交流,共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湾出海”,9月11日至12日,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主席孙伟博士伉俪等受邀观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归来的海外侨领嘉宾一行,深入广州荔湾开展非遗考察交流活动。
本次交流活动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李黎女士以及荔湾区侨联牵头促成,为荔湾区侨联、广州市龙狮协会、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荔湾区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会与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合作共同推动广州与剑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溯源商都文脉,欣赏非遗精粹
9月11日下午,考察团首站探访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九三阅兵观礼归来的海外侨领们流连于记录清代广州辉煌对外贸易史的珍贵文物之间,在“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的画卷中,深刻感知千年商都开放包容的基因,了解了广府非遗诞生的历史土壤。
在李黎女士的生动讲解下,仿佛穿越回那个“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黄金时代。展柜里精致的广彩瓷盘、华美刺绣、中西合璧的西关小姐图像,还有商用船模型与泛黄的广东水师驻防图,每一件都诉说着十三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传奇。这里不仅是当年全球奢侈品的“顶流工厂”,更是中外文化碰撞的前沿。
随后,“观礼九三阅兵侨领座谈会”举行。英国剑桥大学孙伟博士及荔湾区侨联荣誉主席张仕根、招益华、毕志健等嘉宾们畅叙观礼感悟,更围绕如何以侨为桥,创新文化的国际表达与传播路径展开热烈讨论,既为祖国的强盛自豪,更深刻感受到身为侨胞的使命——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中外交流合作、为家乡建设贡献宝贵力量。
对话匠心传承,共启出海新篇
9月12日上午,考察团来到了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陈家祠。这座清代宗祠建筑以宏大规模、华丽装饰,展现了广东清末民间建筑的精湛技艺,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是非遗技艺的巅峰呈现。
随后,考察团走进充满活力的永庆坊非遗街区及粤剧艺术博物馆。漫步于修旧如旧的街巷,嘉宾们沉浸式体验了粤剧的悠扬唱腔、广彩的华美绘制、广绣的精妙针法,以及珐琅、饼印等多项非遗项目,切身感受西关生活美学在当代的创新演绎与城市更新的文化脉动。
在赵家狮非遗生活馆,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主席孙伟博士与广州市龙狮协会会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共同为龙狮文化传承交流基地揭牌。
在众多嘉宾见证下,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荔湾区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会与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负责人就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传承基地”签约并互赠牌匾。这也是剑桥华人社区的第一个非遗传承基地,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剑桥华人社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醒狮早在1983年就已走出国门。40多年来,我们的足迹已遍及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广州市龙狮协会会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向记者介绍,起初,醒狮在海外的传播大多面向华人社区,但后来,越来越多外国朋友也逐渐喜爱上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在英国剑桥设立的非遗传承基地,对推动这项国家级非遗走向世界意义重大。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将这门独具岭南特色的舞狮艺术传播得更远,更深。”
去年8月,同样在永庆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这片热土上,由孙伟博士、李黎参事、荔湾区侨联牵头搭台,促成广州市龙狮协会与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英中商旅文化交流协会首次牵手,三方签订《关于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舞龙在英国交流与传承的合作框架协议》,种下了非遗跨洋出海的种子,也许下了让广府文化在英国剑桥扎根的约定。一年来,荔湾区侨联始终牢记“以侨为桥、融湾出海”的使命,持续推动这份约定落地生根。
仪式现场,荔湾区侨联与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还互赠了象征深厚情谊的联谊锦旗,让这场跨越山海、延续一年的“文化之约”又再一次结出硕果。
凝聚侨界力量,赋能文化远航
醒狮的铿锵锣鼓,奏响了非遗出海的新乐章。此次活动汇聚海内外侨界领袖、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及政府机构的共同力量,不仅加深了海外侨胞对祖国文化根脉的理解与认同,更成功搭建起荔湾与英国剑桥之间文化交流与项目合作的坚实桥梁。剑桥华人社区第一个非遗传承基地的揭牌及相关协议的签署,也标志着“非遗出海”迈出了关键一步。
本次活动还得到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侨联、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以及荔湾区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文|记者 周欣怡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