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倒计时牌数字跳动,一场体育盛宴到来的脚步声愈发清晰。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办。为打造史上首届“碳中和”全运会,十五运会筹办工作始终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实地探访广东赛区多个比赛场馆了解到,这些为竞技赛事构筑的“钢筋铁骨”,正凭借结构利旧、节能减排、智慧管理、可持续运营等理念,实现能触摸、可感知的低碳实践,为赛事注入“绿意”。
展现结构利旧的改造智慧
“不新建大型场馆”,这是十五运会向全世界作出的承诺,也开创全运会历史的先河。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超过90%为现有场馆升级改造,并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留住城市记忆。
走进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时光仿佛在此放缓脚步。作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的体育场之一,其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红色基因中轴线,被誉为“岭南体育文化的活化石”。为了迎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进行了升级改造,古老场馆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
“绿色改建的重点,在于结构体系的利旧。”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建筑院副总建筑师潘敏昌告诉记者,本次改造延续传统外观,对主席台、看台、灯塔等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全部保留,对外立面进行翻新改造;同时,打通北门与英雄广场的连接、东西沿街立面增加骑楼空间、改造钢结构雨棚,使场馆更开放。
“能改不建”的理念同样体现在深圳市体育中心。深圳市体育中心始建于1985年,是20世纪80年代深圳“八大文化设施”之一。“保留,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的手段。”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博森院院长陈险峰特别提到,体育中心在总体规划上维持原有一场两馆的三角形布局。其中,体育场为改造项目,完整保留原有的外围72根钢筋混凝土斜柱,既节省了建材又保留了历史记忆;体育馆采用全球首创“开合屋盖+悬吊折叠斗屏”系统,屋顶10分钟即可完成开合,20吨斗屏自由切换模式,满足篮球、网球、冰球等16类赛事需求,减少专项场馆重复建设。
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年轻运动员的矫健身影在彩色岩点上快速移动。这一场馆的呈现,源于“节约办赛”原则的深度践行:设计团队前期细致踏勘现场,按建筑各构件现状进行“保留-修缮-拆补”分类,即状况保存较好的进行保留,破损处修复,损坏处拆除修补,最大限度保持原建筑外观。“可再生”理念也贯彻始终,例如,场馆吊顶天花使用可再生石膏板材、金属板材,临时隔墙采用石膏板墙、金属龙骨以及可再生吸音棉等材料。
践行能源革命的低碳实践
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停车场区域巧妙结合车棚架设分布式光伏系统,铺设面积超2400平方米。从空中俯瞰,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如棋盘般整齐铺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成为众多场馆的标志性“外衣”。
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谭海阳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尤为亮眼的数据:“这套系统年发电量56万千瓦时,相当于可供2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通过打造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建筑,每年可节省电量约109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准煤约330吨,减少CO2排放约811吨。”
移步至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岩壁顶部的单晶硅光伏板阵列同样贡献着清洁电力,年均发电量约30.63万千瓦时。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零碳设计专业负责人马妮莎指向一旁的“小白楼”——场馆开放服务处介绍说:“光伏电力优先供给这里,年耗电量约3.26万千瓦时,剩余电力则输送至自行车馆消纳。建筑降碳率达100%,以零碳建筑赋能绿色全运。”
在建筑节能细节上,广州这两处场馆的外窗均采用隔热铝合金窗框搭配LOW-E中空玻璃。“就像给建筑涂了防晒霜、穿了冰丝衫,能大量反射太阳热辐射,有效降低室内空调负荷。”场馆负责人的生动比喻,道出了这项技术的核心作用。
深圳作为“超充之城”,更是将“充电就像加油一样方便”的理念延伸至体育场馆。当地按照“一馆一策”原则,推进场馆光储超充及车网互动一体化示范应用项目建设。在龙华文体中心,副馆长陈冠洲向记者展示了该场馆的“黑科技”:“这是龙华区首个在文体场馆落地的全液冷V2G超充示范站,可实现‘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极速充电体验,将充电等待时间转化为健康生活时光。”
此外,多个场馆通过系统应用节能环保建材、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配合海绵城市措施,形成技术组合拳,有效降低场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以深圳市体育中心为例,其照明采用高效LED光源并实施智能分控,热水系统则采用空气源热泵,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可循环利用建筑材料用量比例高达12%,选用高效节能空调机组,能效提升约10%……
在看不见的幕后,数字化技术也悄然重塑能源管理。天河体育中心的能碳管理平台系统大屏上,用电量、用水量、碳排放量及环境参数实时跳动,各类数据一目了然。龙华文体中心的楼宇自控系统犹如“隐形管家”,一旦监测到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便会智能联动设备,启动新风机组运行,不仅避免室内闷热,更持续保障空气清新,为观众创造“无感化”的舒适观赛体验。
赛后可持续的民生温度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赛事场馆的建设,始终坚持“兼顾赛时赛后利用”原则,旨在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深圳市体育中心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赛后运营需求。”陈险峰介绍,主场馆为演艺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北侧预留了宽敞通道和可活动看台,方便舞台设施进出与搭建,还能承办各类大型展览;副场和副馆平时可满足市民开展室内外赛事活动。不仅如此,整个体育中心按体育公园模式打造,设有大量全民健身场地,除一场一馆外,还建有1个标准冰球场、3片室内篮球场、8片室外篮球场、12片室内羽毛球场、2片足球场、滑板公园、儿童游戏场地及总长5.4公里的慢跑道等。
将“全民共享”融入细节的,还有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外围环场铺设了国家田径协会认证的941米专业健身跑道,二层平台增设了700米的风雨健身跑道,升级为“无界”全民共享体育公园,年均可服务市民跑者超千万人次。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着力打造“一公园·四基地”,积极践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宗旨使命,让体育精神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针对赛后运营的绿色规划,龙华文体中心则探索出独特路径。陈冠洲透露,该场馆将通过空间功能低碳改造,可快速切换为演唱会、展览、体育培训等多元场景;同时嵌入社区服务,拓展公众休闲空间,举办环保市集、低碳健身课程等主题活动,让绿色生活理念浸润市民群众心田。
赛事终有闭幕时,但赛场绿意常驻、活力不息。这些承载拼搏与欢呼的场馆,凭借其前瞻性的规划与可持续的运营,将持续赋能城市绿色发展、润泽居民美好生活。“全民共享”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十五运会为办赛城市勾画出的温暖底色。
策划统筹|张爱丽
文|记者 黄颖琳 胡彦
图|戚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