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六、十七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文学馆举行。
印度裔英国诗人巴努·卡皮尔与北马其顿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分别获得了这一奖项。
“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是由著名诗人黄礼孩于2005年创办的中国民间诗歌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致力于发掘和表彰具有精神深度与语言创造力的诗人,为中外诗歌交流搭建起坚实桥梁,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诗歌奖之一。
颁奖典礼现场,著名诗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通讯院士、洪都拉斯语言学院正式院士罗兰多·卡坦,著名诗人、智利圣地亚哥国际诗歌节主席哈维尔·亚萨孔多尔,哥伦比亚著名诗人李戈,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著名诗人、翻译家、《世界文学》原主编高兴,著名诗人、澳门大学教授、翻译家姚风,著名诗人、翻译家、中国社科院学者戴潍娜及一百多位诗人、作家、读者共同见证了这一诗歌盛事。
诗性心灵的奔赴共鸣
第十六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授予英国诗人巴努·卡皮尔。
黄礼孩在授奖词中写道:
巴努·卡皮尔是一位实验气质浓郁,具有国际视野及对社会议题有着深切关注的诗人。她的作品跨越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多种文体,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上,创造了多重的精神领域,探讨移民、无根、暴力、创伤、迁徙、身份与归属感之间的关系。
未能亲临现场的巴努·卡皮尔,通过视频发表获奖感言,她说:
在每一个国家,人们都在歌唱、书写、铭记诗歌。作为诗人,最美好的事莫过于与其他诗人相聚,聆听他们的诗歌。正如,我曾这样写道:“当我们不与彼此相伴时,我们是谁?当我们不是独自一人时,我们又是谁?”
第十七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授予北马其顿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
黄礼孩这样致意获奖诗人:
尼古拉·马兹洛夫的诗歌深植于巴尔干半岛记忆沃土,越过历史的废墟与文化的裂隙,为我们重新去理解伤痛、希望与人性提供新的灯塔之光,散发出新一代诗人在人道主义上的灿烂光辉。在他的身上,创造力获得了自由的意愿,世界以某种方式开始,就像一个诗歌物种在自身的废墟上诞生。
尼古拉·马兹洛夫的获奖致辞将典礼推向高潮,他动情地说:
无论是否被修饰,诗歌总会拥有更小的一圈读者群,如同镜子——不管是否有装饰性的镜框,反射总是有限的。感谢所有我阅读并与其对话的当代中国诗人,即便隔着语言的诸多不完美,‘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带领我走向词语的深井。被写下的词语,如同被抛入新的现实深井的游鱼——它们的旋转保持着水域的洁净
……
这段长达十几分钟的获奖感言中,诗性的心灵真诚对话,传达着诗人深刻的诗学思考与生命体悟。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诗歌奖之一
“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通过颁奖典礼、诗集出版、诗歌民谣创作、诗人肖像绘画、现代舞演绎、影像创作及雕塑奖杯设计等形式推动诗歌与艺术结合,从而在更大的纬度推介诗人及其作品为大众所认识。
智利圣地亚哥国际诗歌节主席哈维尔·亚萨孔多尔对媒体说:
“‘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的颁奖仪式及传播平台,令获奖诗人不但赢得诗歌的荣光、获得足够的尊重,还把诗人的作品最大化地传播,这样的奖项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
黄礼孩在颁奖典礼致辞中,借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希尼的话:“每当念及我们可以跨越语言、地理、文化的巨大距离,我就感到兴奋。这表明了诗的某种意义。”
他回忆创办诗歌奖的初心,并寄望未来:“最初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去与世界上伟大的心灵对话。事实上,这个诗歌奖拓展了汉语诗歌的边界和途径,如此才走得更远。某种意义上,今天的诗歌依然是小众,但它始终是人类精神最高的表达。”
“在南方,我们依然怀着激情投身到诗歌永不熄灭的梦想中去。‘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一如既往颁奖下去,颁给人类鲜活的心灵,颁给时间,颁给理想,颁给语言带来的希望。”
文 | 记者 熊安娜
图、视频 |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