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发展

专家谈中国的能源转型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全球各地夏季一波比一波更加难以忍受的热浪,与此同时,季风对亚洲国家造成的灾害也不断攀升,接踵而来的气候灾害是否促使各国加速气候行动的步伐?最新公布的对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数据显示,答案并不令人乐观。

根据国际科学家联盟“全球实时谈数据”(Carbon Monitor)初步公布的数据,与2024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计增长了0.7%。

值得指出的是,该中心的数据也显示主要排放国的排放趋势出现了逆转。欧盟(+4.6%)与美国(+4.2%)的排放量正在增加,而中国(-2.7%)和印度(-2.2%)的排放量则似乎在减少。由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支持的智库“气候追踪”组织公布的数字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虽然其数值不尽相同,而且对印度的增减趋势上存在分歧。

就中国而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开始下降似乎进一步获得了确认,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碳排放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因此中国碳排放下降的数字引发高度瞩目。

总部位于芬兰的国际”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和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的分析师柳力(Lauri Myllyvirta)认为中国的下降趋势似乎延续了2024年3月以来的趋势,该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上半年排放量下降1%,其中能源生产排放量下降3%。他还预计中国今年全年排放量将有所减少。

中国的能源生产的排碳量对中国达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那么,中国的能源生产碳排放的下降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煤炭消费已经达到拐点?中国的能源转型进展速度如何?是否与中国官方制定的目标相吻合?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既然中国的绿电增长超出了煤电增长,中国为何依然有数千个电力发电厂的修建计划?

全球电力智库Ember 9月9日发表了首份有关中国能源转型的评估报告,法广为此电话采访了报告的撰写者之一,Ember的高级能源分析师杨木易先生:

法广: 您能否介绍一下Ember今年为什么要首次发表有关中国能源转型的评估报告?今后是否计划每年都发表评估报告?

杨木易 : 我们今年是首次发表,但是,未来计划每年都发表,作为我们的旗舰报告,对中国的能源转型的进展进行回顾,对国际上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些深挖。当初构想这份报告的时候的重点是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在面临内外许多挑战的时候是否会放慢能源转型的落实?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中国的转型不仅对中国自己重要,而且对全球都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入深挖。我们通过一些数据以及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的转型不仅走得很快,而且还是一个结构性的转型,不仅是装机容量的转型,还是重塑电力供应系统,构建更多的灵活性资源,储能,电网资源,电力资源改革的改革,同时,在需求侧也在进入电气化的进程,所以,中国的能源转型是一个结构性的转型,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几乎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已经基本上达到峰点。报告的第二个部分是通过与中国的一些专家的探讨讨论中国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转型内生动力?第三部分,是通过在西方的同事用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的能源转型对西方来说意味着什么?

法广: 你们这份报告正好发表在中国即将向联合国递交自主减排贡献目标的前夕,因而更加引发关注,您刚才说到中国的化石能源的消费可能已经达到了一个拐点,不过,芬兰国际”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近日发表的报告指出,中国目前依然有数千个煤电厂或者正在修建,或者计划修建,您对此有何解释呢?

杨木易 :中国的能源转型过程中一直有一个被认为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大规模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同时,煤电的发电量也依然继续在上升,不过,现在我们看到,这种矛盾现象可能正在成为过去,中国的煤电消费看来已经达到了一个拐点,从过去来看,中国为什么依然有修建那么多煤电厂,这是因为中国的电力消费需求增加太快了,不过,这两年绿电的生产迅速增长,去年,新增电力消费中有80%来自绿电,而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仅有超过一半的新增电力是由绿电满足的。而今年上半年所有的新增电需都有绿电满足,上半年的火电同去年同期相对比减少了2%左右,所以,基本上,火电的发电量已经进入平台期,过去的两三年基本上就是在平台期波动了。所以,煤电生产基本上已经达峰了,这同中国政府承诺的在2030年之前碳达峰的承诺基本上是吻合的。中国也承诺在十四五的时候煤炭的消费基本上被控制,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开始减少煤炭的使用。煤电的使用也基本上达到了高峰。而且,煤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正在发生变化,煤电不再是发电的主力电源,而是对绿电的一个补充电源,因为中国新装这么多的风光发电装机,供电的灵活性也越来越多,所以,在风力不足或者阳光不足的时候,就需要有煤电来做保障。即使绿电储能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无法保障正常的电力供应。所以煤电在短期内依然是一个应对电力供应波动性的电源,而不再是一个主力电源。

法广:既然煤电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拐点,那未来下降的幅度将如何呢?

杨木易 :我觉得未来很不确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煤电的峰点快到了,下一步会是在一个平台上波动一段时期还是达峰之后迅速下降,这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必须为碳达峰以及达峰之后的化石能源下降做准备的。

 不过,也有法国气候以及环境专家对中国目前的能源转型进展对世界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疑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法国专家向法广表示,首先必须比较一下全球排放大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去年中国的碳排放总数超过126亿吨,同2023年相对比增加了0,03‘“%, 而相比之下,欧盟去年的碳排放总量仅为25亿吨,而与此同时,中国的GDP总值为190000亿美元,而欧盟去年的GDP总值为180000亿美元,所以基本相对等,也即是说,欧盟在与中国的经济产值基本对等的前提下仅仅排放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就美国而言,美国去年的GDP总值为300000亿美元,美国去年的碳排放为40亿吨,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这些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且美国并不是一个减排积极的国家。因此,中国在减排方面取得的微小的进展与中国总排放量相对比几乎是杯水车薪。

当然,中国今年四月大张旗鼓地公布中国去年的碳排放有所减少,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过,还必须等待各方的数据以进一步确认,确认碳排放的减少究竟是由于绿色能源的开发还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因为中国经济目前确实面临严重的挑战。另外,对来自中国的统计数字必须要谨慎对待,中国国内有十分严肃的学者认为中国官方所谓GDP增速5%的数字完全不可靠,实际增长可能仅为2% ,而且中国企业还有可能虚报其碳排放量,总而言之,中国减低碳排放自然是好事,中国的碳排放量必须要与欧盟相等同,也就是必须减少五倍以上,这才能解决问题。

说到绿色能源开发,这位专家指出,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温室气体,绿电设备的生产对环境影响重大,中国在西藏计划修建全球最大的水电站,水电自然是可再生能源,但是,水电站的修建需要大量的水泥与其他原材料,它们的生产都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水坝对生态环境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非常感谢全球电力智库Ember的高级能源分析师杨木易先生以及法国中国问题专家接受法广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