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仔- 陪你成長小故事(廣東話)

第18柑. 【囫圇吞棗 】做人不能"消化不良"

18.囫圇吞棗 大家好!踏入4月,天氣回暖, 忽冷忽熱, 除咗食物容易變壞, 食咗會肚痛之外. 如果抵抗力比較差, 仲會容易感冒發燒 添 而今日柑仔就揀咗一個同水果有關的成語, {囫圇吞棗}, [囫圇] 係’完整, 不用咀嚼”的意思, 我地一齊黎聽下點解食棗時可以不咀嚼呢~? 傳說以前有一個年輕人,一邊走路,一邊吃梨和棗子,恰巧在路上碰見一位老醫生, 老醫生關心地對他說:“年輕人, 梨可不能吃得過多,它雖然對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會傷脾胃的。” 年輕人覺得老醫生說得挺認真,就從衣袋裡掏出幾個棗子,說:“那麼吃棗子又會怎樣呢?” 老醫生說: “棗子對脾胃倒是有補益作用,可是吃多了,會傷害牙齒,也不能吃得太多呀!” 年輕人聽了老醫生的話,思考了半天,忽然高興地嚷道:“哈哈,我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了!」 老醫生問他:「那是甚麼辦法呢?」 「吃梨時只在嘴裡嚼,不咽進肚裡去;吃棗時不用牙咬,囫圇吞下去。這樣既不會傷害胃脾,又不會弄壞牙齒!”」說著就把棗一顆顆的,一整顆吞進肚裡去。 老醫生說:「你吃梨只咀嚼不吞,腸胃怎麼吸收呢? 吃棗不咀嚼, 恐怕未到胃裡你已經被咽得喘不過氣了。。。」 年輕人聽完之後才發現自己誤解了老醫生善意的勸告, 老醫生是強調不要吃得過量,過量了會走向反面,有害身體; 但是年輕人以為囫圇吞棗,可以避免老醫生指出的問題,實際上又陷入了另一種錯誤的做法。 後來這個成語囫圇吞棗常用來比喻學習時不認真;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沒有經過思考求證就以為自己已掌握了。 「囫圇吞棗」的故事中的年輕人雖然做法比較不實際, 讓我們感到可笑,但他的建議也告訴我們”每樣事情都有利有弊,平時學習要分辨利弊, 再找出恰當的方法。” 故事很生動地提醒我們,要均衡飲食, 不能獨沽一味, 學習和飲食一樣, 得到之後,應該細細品嚐, 慢慢思考, 這個”消化過程”既是吸收, 亦是沉澱。 囫圇吞棗的這個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 除了用在飲食, 學習和工作上之外, 在人際交往中都一樣, 多些親身理解, 少一些直接套用其他人的評價。 如果未來作品值得你期待的話,歡迎訂閱和留言哦,我是柑仔, 下次見! 歡迎訂閱和IG(macauGamzai)留言比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