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遇過一個4歲幼稚園學生,被評估「選擇性緘默症」,要長期見心理醫生。基本上除了父母,無人聽過小朋友把聲。面對外在環境他選擇緘默。
當時其母親面對小孩束手無力,已經是半放棄的狀態。
在幼稚園,小孩與老師交流,會完全不發聲,只會點頭與遙頭。
我感受這孩子好需要愛與安全感。於是,我嘗試以身體接觸給予他安全感。每日上學,我都會在課室門口緊緊地擁抱她,與她說:「你回來老師好開心,老師好鍾意你。」
我經常主動與她說話,希望有一日她會開聲。
每日如是,大約過了半年。
直到有一日,我感覺她已經適應了學校生活,但仍然不願意發聲,也不是辦法。
我有一個靈感。
我跟她說:「今日老師好不開心。我好錫你,但你不願意與我說話。」我見到她有反應,小孩好緊張看着我。
我繼續扮傷心,邊說邊哭。
接着,小孩突然之間爆哭。
嘩!我心想,我終於聽到她的聲音。她雖然哭,但她有反應是一個好開始。
我抱着她說「你為什麼哭?是否怕老師不開心?」
「你可不可以用口回應老師?」
小孩點頭。
「請你現在叫我。」
小孩細細聲說「雅姸老師」
我聽吧也感動到哭了出來。我第一次聽到小孩的聲音,太好聽了。之後這孩子,在學校開始說話,如常地生活。
當時我其實未修讀身心靈,未知道什麼是高敏兒。
我現在會明白這孩子有高敏特質。她有機會因為感受到別人的情緒,而害怕與人交流,用不說話方式保護自己。
他們都比普通人更需要愛與安全感。他們不是玻璃心,亦不需要保護罩。
只是他們需要更多的耐性,讓他們適應外在環境。
#高敏兒 #正念教養 #選擇性緘默症 #覺醒父母 #安全感
圖/文:Sharon媽媽
@高敏媽媽. 心靈學堂
💗歡迎加入「高敏兒家長群」
https://chat.whatsapp.com/LHEFQPURbkKFfVnkMleWoE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28 March 2025 at 16:00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