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2|誰的孩子?原住民與客家的收養關係

台灣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之間,曾存在不少跨族收養的案例,多為原住民族收養客家子女。這類收養通常因收養家庭無子嗣,而送養方則可能因子女眾多、經濟壓力或文化因素而選擇送養。

被收養的客家兒童,長大後多認同原住民文化,甚至擔任部落頭目或承擔文化傳承責任。也曾有客家嬰兒被遺棄後由部落撫養,成為原住民的祖先。經驗顯示,族群認同會因成長經驗與社會互動,甚至法規政策而轉變。

節目日誌:

01'50'' 原客之間跨族群收養,客家被收養者多。

05'40'' 陳其南的「房的理論」可能影響漢人收養、過繼(過房)的行為。

07'00'' 收養行為背後的動機多元,收養家庭通常因無子而收養,而送養方如客家家庭,常因子女眾多、經濟壓力或命格等文化因素而選擇送養。

11'10'' 一些被收養的案例:被收養的客家小孩,最終有更多原住民文化的認同。

14'00'' 原住民族部落能接受非原民血統的小孩,甚至委以「頭目」及文化傳承的責任。

19'00'' 桃園龍潭銅鑼圈一帶,原住民部落曾將被遺棄在米缸的客家嬰兒帶回撫養。該嬰兒後來娶了泰雅族女性,並成為當地最大家族的祖先之一。這是原住民抱養客家小孩。

25'00'' 身體上是客家+文化上是原住民,被原住民收養的客家小孩的「族群認同」,特別是「雙族裔認同」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31'00'' 族群認同的形成涉及個人經驗、社會環境與文化互動,是一個複雜且多元的過程。個人的經驗與能動性,收養社區的眼光,送養家庭的影響,制度與政策的影響多股力量交織而成。

37'00'' 被跨族收養者並非必然會完全被同化;相反,他們經常在多元身份間游移。常見的族群理論中,原生論、建構論(情境論、工具論)個有合適的解釋空間,他們可能穿越、來回在雙族群之間。

44'00'' 族群主流化的健康開展,有助於客家與原住民人口統計的增加。近年來,原住民人口統計都呈現「增加」的趨勢。

47'30'' 歷史經驗顯示,原住民族社會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吸納性」,很值得進一步理解。

49'00'' 客家收養原住民的紀錄極少,泰雅族女性沒有紋面不易在部落內得到分配,因此有可能由漢人收養,但無相關紀錄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7/28/216620/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