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艺术一起旅行

典藏ARTCO

用最简单的小事,听最有趣的艺术!走走看看、听听写写,发现了吗?艺术的光芒,就在那些小小的故事里。

  1. 31/08/2018

    和艺术一起旅行【28】你真的懂浪漫吗?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8期 理性的反动,感性的降临:浪漫主义   BBC热门电视剧《北方与南方》(North and Sourth),改编自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Cleghorn Gaskell)的同名作品,描述了一段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的爱情故事:来自南方纯朴乡间的女主角,与北方纺织业巨子的男主角在工业之城相遇。善良独立的女主角,和冷静克制的男主角,仿佛事物的一体两面,从一开始的势同水火,到最后的相互交融、相知相惜。 BBC电视剧《北方与南方》海报   也就是在工业革命的前后,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差不多同时间出现在欧洲。他们就像是《北方与南方》里的男女主角一样,南辕北辙,互为反义词。我们今天将要讲述的,就是充满幻想与情感的浪漫主义。   浪漫一词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情绪上的变化,其原意是“罗马式民族式的”,后来被狭义的定义为“罗马式民族式的激情”。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强调的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进而发展成一种美学的经验。不论是对于壮丽山河的惊叹,还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反抗,只要是激发起人类某种强烈感情的,皆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兴起的缘由,有下面几种可能:一则是因为革命带来的社会风气的转变,发达的人权思想,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也让艺术家们越来越无法忍受古典主义的形式与教条;一则是对启蒙时代,过分强调理性与绝对的反动。有人将浪漫主义视为一种,一直在持续进行的运动,也有人认为浪漫主义就是现代化的开端。   浪漫主义在十八世纪发端于德国,起初主要表现在文学与哲学领域。由新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时期,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代表人物有文学家歌德,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   1774年首次印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故事以年轻人维特,写给朋友书信的形式呈现:维特爱上了一位已有婚约的女子,情不自禁的不伦恋后,维特以自杀的方式收场。在这个故事中,维特是违背道德与规范的象征,他是神圣婚姻的破坏者,也是基督教的背叛者(基督教的教义是反对自杀的)。维特破坏世间的规则,跟随自己的感情,孤独、困惑、哀伤、悲观又反叛。小说一问世,立刻掀起热潮,也让歌德几乎一夜成名。   在音乐领域,也有几位大家耳熟能详的大音乐家,出现在这一时期,例如一手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以及早期的门德尔松和肖邦,中期的瓦格纳,和后期将浪漫主义与民族音乐融合的柴可夫斯基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更注重形式和情感的表现,也更富有想象力。   在视觉艺术领域,浪漫主义的发展中心自然是作为革命发源地的法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躁动不安的社会氛围里,法国艺术的发展从新古典主义,逐渐转向浪漫主义。甚至连前两期我们介绍的,新古典主义的拥护者大卫与安格尔,也难免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   像我们之前介绍大卫时所说的,此时期法国的艺术,在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之间缠绵激荡。浪漫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们,也不乏现实题材的作品,他们之中也有人热衷于学习,如米开朗基罗等古典主义艺术家的风格。因此浪漫与新古典的划分,也并非是全然绝对的。   籍里柯(TheodoreGericault)与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两人之间也来往甚密,德拉克罗瓦对籍里柯很是崇拜。戈雅(FranciscoGoya)则是西班牙浪漫主义时期

    5 min
  2. 29/08/2018

    和艺术一起旅行【27】我的老师是大卫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7期 古典主义永恒的追随者:安格尔   前两期,我们讲到了新古典主义生成的历史背景,法国大革命与继之而起的军事家拿破仑,还讲到其追随者,有着强烈政治主张的艺术家大卫。   听众们或许还记得,大卫在获得举足轻重的罗马奖后,开办了自己的画室,也收了许多的学生,其中就有一位与大卫齐名的艺术家,一生致力追求古典艺术的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安格尔的父亲是名艺术家,擅长肖像画与音乐。受父亲的熏陶,安格尔对艺术有着强烈的兴趣,进入学院接受绘画训练。在大卫创办画室后的第二、三年,安格尔进入大卫的画室,他非常仰慕获得过罗马奖的大卫,和他宏大的艺术风格。   1801年,安格尔跟随恩师的脚步,以作品《阿伽门农的使者》(The Ambassadors of Agamemnon in the Tent ofAchilles)获得了罗马奖的肯定。《阿伽门农的使者》描绘的是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篇:在特洛伊战争尾声时,希腊第一勇士,阿基利斯拒绝国王阿伽门的使者的请托,不愿再次回到特洛伊战争中。   《阿伽门农的使者》安格尔 1801年 110x155cm 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法国   这一年罗马奖给参赛者布置的主题是《战士们走向战争》。安格尔对主题的诠释,着重放在对心理的刻画上,而非身体的动作,同时也展现出安格尔对人物的塑造能力   在赢得大奖后,因为当时国家经费的不足,安格尔没能立即前往意大利深造,而是靠着绘制肖像画谋生。四年后,安格尔终于得到补助,动身前往罗马。   在意大利的这段时间里,安格尔不断递交画作到法国的沙龙,却一直没有受到好评,这让他十分沮丧。他一直留在意大利,直到1824年受到肯定之后才归国,并在同年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   这期间,安格尔绘制了《大宫女》(La Grand Odalisque)。这件富有东方情调的作品,是受到拿破仑妹妹的委托所作:一位土耳其宫女赤裸着身躯,横卧在被褥之中,微侧过头凝视着观众。女子曲线优美,身体柔弱仿若无骨,背脊的下半部、臂部与大腿,都比正常的比例来得修长。安格尔并非不知道人体正确的比例,他是为了造型之美与和谐之美,牺牲了对真实型态的追求。宫女的肌肤在背景的衬托之下,显得莹白无瑕,画面中的幔帐、头巾与饰品都传递出浓浓的东方情调,可以看出安格尔对于时兴的异域风情题材,有着极大兴趣。   《大宫女》安格尔 1814年 91x162cm 卢浮宫 法国   与许多推崇古典艺术的艺术家一样,安格尔认为古代艺术大师的作品才是艺术的典范。他终身向古典主义学习,晚年更潜心钻研拉斐尔的绘画,极为排斥已悄然兴起的浪漫主义。   在安格尔看来,精确的构图与描绘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他认为线条能传达图像的表现力,而色彩只是画面的点缀装饰之物。对安格尔来说古典就是艺术的代名词,模仿古代的艺术形式,才是完美的艺术,创造与革新是一种非必要的荒唐行为。   晚年执掌美术学院时,安格尔在授课期间,继续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采用严格的标准来训练学生。他斥责那些不讲求古典技巧的作品,在其强势的统领之下,学院的古典训练成为固定形式。因此,当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以反叛古典的面貌出现时,安格尔对他嗤之以鼻。   由于其艺术主张,安格尔与当时的一些艺术家和评论者们的关系并不和睦,他凭借坚实高超的绘画技艺,仍然受到大家的敬重。1855年,安格尔交了43件油画作品到世界博览会中参展,法国著名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也前来向他表达敬意。   安格尔在晚年仍然辛勤不辍的创作大幅作品。例如现存于法国奥塞美术馆的《泉》(The Source),便是在他76岁时完成的作品,用充满古典意趣的手法,描绘打水少女的身姿,展现出脱俗庄严的美感,是西方美术史上描绘人体之美的名作之一。   《泉》安格尔 1830-1856年 163x80cm 奥赛博物馆 法国   而现存于卢浮宫的《土耳其浴女》(The Turkish Bath)则是他描绘女性曲线美的集大成之作。安格尔将土耳其皇宫浴室内,众多女子欢快沐浴情景想象出来,再用熟练的笔法和多变的柔美色调,组成了和谐而统一的画面。很难想象,安格尔完成这件作品之时已84岁高龄。   《土耳其浴女》安格尔 1808年直径108cm 卢浮宫 法国   安格尔一生坚定地走在对古典之美的追求上。他坚定的艺术主张,也奠定了学院艺术的发展方向。   但艺术的发展中,一向没有绝对的对错。下一回,我们就要讲到让安格尔深痛恶绝的浪漫主义。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 赵亚男播音 BGM: 1.Various Artists - Feast of Spring 2.Scott Holmes - 15. Driven to Success

    6 min
  3. 24/08/2018

    和艺术一起旅行【26】追星的正确姿态:你打江山,我画你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6期 政治狂热的艺术家:大卫 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作家狄更斯,在他著名的小说《双城记》的开篇写下:“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一语道出改革时代的腥风血雨。当人们对社会不满时,也经常借此话,描述自己所处的时代,而这句话也道出了我们对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印象。 受到革命风潮的影响,文学家对社会有强烈的期许或批判,而艺术家们亦如此。也许,没有哪位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家,比我们今天将要介绍的这位艺术家,对改革时代有着更深刻的感受。 法国大革命激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也推动了英雄事迹题材的绘画,这当中的佼佼者,就是拿破仑在法国执政时期,热烈拥戴拿破仑的官方艺术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自画像》雅克·路易·大卫 1794年 81x64cm 卢浮宫 法国 相信许多人在提到拿破仑时,会想起他骑在白色骏马上、英姿勃发的画作。这张将拿破仑热烈歌颂,彰显其非凡领袖魅力的画作,就是出自于大卫之手。在拿破仑的指示下,大卫画了五个版本的《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NapoleonCrossing the Alps),用以纪念其横越山脉,远征意大利取得的胜利。 《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凡赛尔宫1版)雅克·路易·大卫 1802年 271x232cm 凡尔赛宫 法国 大卫在大革命时代,直到拿破仑失势之前,旗下学生无数,主导着整个法国艺坛的审美品味:由洛可可的轻浮甜腻,转变为古典的严谨。除了对艺术的追求,大卫还是名政治狂热者,他早年的艺术生涯与其后的政治之路,可以说是险象环生。 大卫的艺术启蒙之师,就是我们前两期提到的,洛可可时期宫廷艺术家布歇,布歇对这位有亲缘关系的后辈呵护有加。但与布歇不同,大卫似乎对甜美的洛可可风格没什么兴趣。随后,大卫进入了皇家美术院学习,接受肖像绘画的训练。不过在接连几年,争夺学院大赛“罗马奖”失败之后,大卫信心受挫,甚至起了自杀的念头。直至1774年,他终于赢得了罗马奖,并开设了自己的画室,规模愈做愈大,也开始尝到成功的滋味。 1784年,大卫绘制了《荷拉斯兄弟之誓》(Le Serment des Horaces),继而一举成名。这张作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古典主义的画面均衡、建筑格局与构图严谨。这件作品描绘了一场战争之前,三位兄弟向父亲立下誓言,决心为国效忠的画面。大卫选取主人公立誓的一瞬间,父亲高举着三柄剑,儿子们的手齐齐指向剑;在老父亲的身后,则是悲伤的女人们,她们蜷曲着身体哭泣,与男性们坚毅硬朗的直线构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荷拉斯兄弟之誓》雅克·路易·大卫 1784年 330x425cm 卢浮宫 法国 画面明确地传达了,大卫对于古代男性阳刚与肃穆的崇尚,肯定了个人为国家尽忠、牺牲的精神。由此,我们知道大卫本人对于公民与国家有着强烈的期许。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大卫是当时政治上,最有影响力的雅各布宾党的一员,在政坛上极为活跃;在雅各布宾党失势以后,他接连入狱,不过在1800年,大卫又获得了拿破仑的庇护。 跟随拿破仑的前一年,大卫绘制了若干作品,例如现在被视为经典的《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描绘了法国大革命领袖之一的马拉(Jean Paul Marat)被保皇党派在药浴中刺死的场景。这件作品布局巧妙,马拉与染血的浴池占据了画面的下半部,他右手握着羽毛笔垂地,左手还紧紧地抓着一封信,光源从右半边打入,集中在马拉上半部的脸庞、肩膀以及拿着信的左手上。身为马拉好友

    7 min
  4. 22/08/2018

    和艺术一起旅行【25】艺术圈也流行复古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5期 重新吹起的理性之风:十八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这一期,我们要讲到在欧洲艺术的发展中,一种很重要的艺术现象,古典主义的多次复苏,它象征着一股理性思潮,传递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让人回望过去,反思当下。 古典主义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艺术。它涵盖文学、思想、音乐和建筑等领域:不论是罗马仿效希腊文化,还是十四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这些都是一种古典主义的再生。它通常以理智严谨、均衡和谐的姿态出现。然而古典一词,到十七世纪,才被正式用在艺术的发展上。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发端于十八世纪末的欧洲。这股再次复兴的古典风潮,从古代文化的重镇──意大利罗马──扩及到全欧洲,影响了各地的艺术文化。除了绘画、文学、音乐和戏剧,工艺设计也深受其影响。 但不同于古典主义纯粹效仿古代艺术,新古典主义与社会政治的变迁,有着极大的联系,它的精神不在于直接模仿古物,而是重现古典时期朴实的风格。 启蒙时代之后,除了人们理性的觉醒,对巴洛克和洛可可浮夸腻味的厌倦,新古典主义之风的吹起,还与十八世纪中叶,庞贝古城的再发现有关。一部在2014年上映的美国灾难电影《庞贝末日》,就是以庞贝古城为背景,讲述了奴隶与公主的悲情恋曲。 庞贝城的命运,就像这对男女主人公一样,昔日的繁华热闹,最终被掩盖在6米深的火山灰之下,随着时间流转,被世人所遗忘。甚至庞贝古城的名字和位置,也无从可考。 电影《庞贝末日》海报 失落千年的古城遗迹,在十六世纪时,因开凿地下水道而被重新发现。十八世纪左右,在那布勒斯王国的支持下,庞贝与其他惨遭同样命运的古城,被先后发掘出来。轮廓完整的庞贝街,残留的建筑、器具、珍品与壁画,让历史与考古学家欣喜若狂。它像是一条时光隧道,让后人清楚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面貌,也让十八世纪末的欧洲,重新掀起了对古典的探索与研究的热潮。 庞贝古城 早在启蒙时代,就曾有支持古典主义的文学家,发表过备受关注的论文,鼓吹古典主义。十八世纪,德国的考古学家兼艺术学者温克尔曼(Johann Winckelmann)发表文章,大力吹捧希腊艺术的肃穆、理想与高贵,并潜心研究希腊罗马的艺术史,带动了社会对于古典艺术的重视。 到了十九世纪,希腊罗马时期雕塑的出土,也促进了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比如现存于法国罗浮宫的《米罗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Aphrodite,called Venus de Milo),以及只剩躯干与翅翼,迎风昂扬的《胜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 《米罗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亚历山德罗斯 公元前130-100 卢浮宫 法国 除了意大利,在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艺术学院里,新古典主义之风,也在悄然酝酿。前几期我们在介绍法国风格之战中,提到理论家们掌握着当时的舆论方向。其中,学院院长勒布伦(Charles Le Brun)就极为推崇法国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普桑,而普桑所崇拜的艺术家,就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普桑的艺术形式可见一斑。勒布伦根据自身的艺术理念,制定新的制度,奠定了法国艺术学院的走向,也促成了日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E. H. Gombrich)认为,学院的制度还让艺术界产生了一种质变,也就是推动了年度展览会的出现。年度展览会让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类型的绘画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莎士比亚的戏剧、当下的热门事件都成为燃起想象的来源。 在新古典主义酝酿的同时,社会中的革命思想也在快速蔓延。革命时代的人们将自己看成新生的雅典公民,他们对于民主自由有着强烈的渴求。新古典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连,借由神话传说或是历史叙事,发扬光辉勇敢的品格。法国也在民主自由的土壤之中,迅速的扎根成长,渐渐取代自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在艺坛中的地位,掌握了艺术的话语权。 请大家想象这样的情景:各领域的学者、旅者、考古学家、艺术家们聚集在罗马的台伯河畔,吹着河畔的风,热烈地讨论着庞贝古城的发现。这大概是新古典主义横扫欧洲后,社会呈现的面貌。这股风从过去吹向现在,更吹向遥远的未来;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吹向十八世纪的罗马城。 之后,自由之风吹拂到法国,吹向欧洲。新古典主义的理性思维,在革命思潮的激情之下,成为了浪漫主义(Romanticism)的源头,人在学会了观察世界、受到教育得到了知识以后,便开始相信自己,相信人可以掌握住命运。 下一回,我们就要来介绍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画家:大卫(Jacques-LouisDavid)与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赵亚男播音 BGM: 1.Anne Sophie Mutter - Mozart: Divertimento In D, K.334     Edited By Rolf Bender  3. Menuetto Trio  Menuetto 2.Scott Holmes  Driven to Success

    6 min
  5. 28/05/2018

    和艺术一起旅行【24】软软香香,还有点不可描述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4期: 女性柔媚的力量: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Rococo)风格并不是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而是巴洛克风格在法国的一种变异与延伸,于十八世纪初,在法国巴黎盛行。 提到巴洛克时代的法国,许多人首先会映入脑海的,就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与他那震惊欧洲的凡尔赛宫,法国在2015 年的时候,就推出了一部耗资超过2.15人民币的影集《凡尔赛宫》,将富丽堂皇、奢华糜烂的凡尔赛宫与路易十四,讲述地淋漓尽致,而这部影集最后也因为太过情色与暴露,惨遭腰斩。 但路易十四去世以后,一个世代的风格转变了。 弗拉戈纳尔的作品《门栓》,描述了贵族间隐秘又迷乱的私生活 我们在前几期介绍了法国巴洛克艺术的奠基者普桑,曾经说到,法国宫廷培养出来的皇家美院人才,对于不同艺术风格的扬弃。 最开始由普桑的推崇者掌权,之后又换成鲁本斯的推崇者,两派人马的争论成了风格之争。普桑的推崇者强调素描构图的重要性,但鲁本斯的推崇者强调色彩,最终,色彩派占了上风。 于是在巴黎的升天大教堂与凡尔赛皇家教堂,都可以见到鲁本斯的后继者,发挥才华创造的装饰传统。 鲁本斯的影响力非同小可,几乎影响欧洲此后三百年的艺术发展,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鲁本斯,可能就没有往后的洛可可、浪漫主义、东方主义,更可能连印象派都没有了。 学院美术不断的发展,到了路易十四的曾孙,路易十五在位时,学院样式的发展也更加多元。 布歇《蓬帕杜夫人》 我们在此不能忽略的,就是女性发挥的影响力,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为洛可可风格的推动,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洛可可的代言者。 蓬帕杜夫人是谁呢?她是路易十五最有名的情妇。但她并不是单纯美貌而已,交际手腕也十分高明。蓬帕杜夫人很喜欢文艺活动,甚至组建自己的沙龙。“沙龙”是一种私密的聚会,通常是主人邀请许多客人,增进彼此的交流,藉以提升个人涵养。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就是蓬帕杜夫人沙龙的座上宾。 布歇(François  Boucher)是洛可可风格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进入宫廷之后,曾为蓬帕杜夫人绘制过许多幅肖像画,其中被认为最杰出的一件,目前保存于德国慕尼黑。 在这件身着绿裙的《蓬帕杜夫人》(Portrait of Marquise de Pompadour)画像中,布歇充分表现出这位夫人优雅、贵气与知性的一面。蓬帕杜夫人手拿书本,倚靠着床,她的左边的桌上放着书信,抽屉里插着鹅毛笔,还有脚边散落的乐谱、版画和素描,都说明了这是位喜爱文艺的女士,也恰如其分说明了她艺文推动者的形象。 布歇《戴安娜出浴》 蓬帕杜夫人对于当时皇室宫廷的影响力非常深。《绝代艳后》这部电影,描绘法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王后,电影里处处可以看见蓬帕杜夫人带起的流行。例如,女性皇室贵族喜欢顶着梳地高高的发型,就是蓬帕杜夫人带起来的潮流,要说她是法国皇室的时尚总监,也一点都不为过! 比之巴洛克风格讲求华丽和光影效果,重视强烈的光影对比与戏剧性的艺术表现,洛可可的特征是讲求柔软的色调与弧形曲线,喜欢描绘美化过的爱情与较为活泼欢愉的风情。 出身于法国乡下工匠家庭的华铎(Jean-Antoine Watteau),就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一员。他为贵族城堡做室内装饰,为上流社会提供庆典与盛会的设计,但在热闹欢乐之余,他也绘制一种远离凡尘琐事、像梦境一般梦幻的欢乐野宴。 华铎的《发舟西地岛》突显洛可可画风的琐细和美感 著名的学者宫部利希(E.H. Gombrich)这样形容华铎的画作:“在永不下雨的奇幻公园里举行着欢乐野宴,每位淑女都美丽、所有恋人都优雅的音乐宴会,人人都穿着闪耀的丝质衣服,却不虚有其表,在那里,连牧羊人与牧羊女过的日子,都好似一串小步舞曲。” 许多人认为华铎的艺术反映了当时贵族的雅好,将他誉为洛可可艺术之父。他创始了这类如梦似幻,优雅迷人的“游园雅宴”(fêtes galantes)题材,一时蔚为风尚。 洛可可艺术最后一位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他的代表作《秋千》(Les hasards heureux de l'escarpolette),是谈起洛可可艺术时,大家脑海中会浮现的作品。这件作品刻画出贵族骄奢意淫的生活,仿佛也为即将面临法国大革命的皇室,敲了一记挽钟。 弗拉戈纳尔在《秋千》这件作品里,描绘了一对轻挑与寻欢作乐的男女,这幅画也被认为描绘了美好的爱情。在背景的一片绿荫之中,观众的目光很容易被画面正中间的粉衣少女所吸引,她坐在荡地老高的秋千上,衣裙飘扬,像一只飞舞的蝴蝶,一只脚尖翘起,鞋子飞了出去。而随着动线,我们才会注意,少女群底下,几乎被绿茵遮盖住的一名男性。 弗拉戈纳尔《秋千》 路易十四成为弗拉戈纳尔的主要雇主后,他的画作基本上都是主打享乐和情欲,画作颜色柔媚,笔触轻快,有如婉转的浅斟低唱,很受到皇室贵族的喜爱。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后,失去了雇主与经济来源的弗拉戈纳尔逃回家乡。在19世纪初,他又回到了巴黎,但一直到他死后将近半个世纪,弗拉戈纳尔始终没没无闻,直到了19世纪的后半,才又恢复名声。 一个世代终了,巴洛克的影响力也跟着走入尾声。下一回的西洋美术,我们将走进打破传统艺术的另一个时代。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赵亚男”协助播音 背景BGM:   David Nevue《As the Deer》

    7 min
  6. 25/05/2018

    和艺术一起旅行【23】丹布朗不只解开达芬奇密码,还有......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3期: 跟随兰登教授了解贝尼尼 前几期,我们花了许多时间介绍巴洛克时期的平面艺术的发展,在这期,还有一位代表了巴洛克时期雕塑风格发展的大师,要介绍给听众朋友。 这位艺术家虽然以雕刻闻名,但其实也是位画家、建筑师、舞台和烟火设计师,甚至是一位剧作家,他形塑了巴洛克雕塑的面貌,并且大大影响了此时期的艺术发展。 我们在谈文艺复兴的时候,总绕不开文艺复兴三杰,谈巴洛克,也绝不能忘记贝尼尼(Bernini GianLorenzo),他的建筑与雕塑,对巴洛克时代非常重要。中国美术评论家傅雷更曾说过:“罗马是贝尼尼的罗马。”贝尼尼为罗马建造了许多宫殿、喷泉及教堂;其实不只是罗马这座城市,在梵谛冈,他也留下许多踪迹。 圣彼得大教堂的圆形回廊 例如,圣彼得大教堂前环绕广场的圆形回廊,就是出自贝尼尼的手笔,也是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经常印成纪念明信片,成为梵谛冈的代表。 我们曾在介绍达芬奇时,提到了《达芬奇密码》这部疯迷全球的小说与改编电影,其中达芬奇的画作,就是故事里开启真相的钥匙。同样,在姊妹作《天使与魔鬼》中,贝尼尼的作品,就是那一连串的关键密码。 虽然小说与电影的情节纯属虚构,但在故事里关键的四件贝尼尼作品,却是确实存在的。现在,就让我们跟着故事的主角兰登教授,一起寻找贝尼尼的创作吧! 在故事中,兰登教授从光明会的信息中,推知四位被绑架的枢机主教,将在分别代表“土”、“风”、“火”、“水”四元素的四个科学祭坛被处决。 贝尼尼《哈巴谷与天使》 一开始,兰登教授误以为象征“土”的地点是拉斐尔沉睡的万神殿。在历经一番波折,教授发现“土”代表的,应该是位于济吉礼拜堂(Chigi Chapel)的塑像《哈巴谷与天使》(Habakkuk andthe Angel)。 贝尼尼《西风》 紧接着,教授又得知第二座科学祭坛的位置,应该是雕像中天使所指向的圣彼得广场。“风”代表的是贝尼尼的浮雕作品《西风》(West Ponente),这件浮雕的位置就在圣彼得广场上方尖碑石柱的底部,浮雕上面有张天使的脸代表西风。 贝尼尼《圣泰瑞莎的狂喜》 “火”元素代表的是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的雕塑作品《圣泰瑞莎的狂喜》(The Ecstasy of Saint Therese)。这件雕塑描述见到神秘幻象的西班牙修女圣泰瑞莎,她感受到神圣狂喜的那一刻,犹如天使用金箭射穿她的心,使她沉浸在既痛苦又极端幸福的癫狂之中。金箭前头的炙热火焰,就是“火”的提示。 贝尼尼在这件雕塑中大胆地呈现了修女极乐忘我的状态,天使一手轻拉她的衣袍,一手举着巨大的金箭,正要刺入她的胸口,而圣泰瑞莎轻托在云朵之上,既痛苦又欢愉,仿佛要随着天使进入天堂。 由于这件作品带给人过于刺激的官能感,因此在某些宗教人士与评论者眼里,贝尼尼的这件作品太过“情欲”,显得惊世骇俗,所以雕像从原本放置的梵谛冈,转移到偏僻的维多利亚圣母堂,然而这种激起强烈感受的联想,其实正是巴洛克艺术想要达到的目的。 贝尼尼《四河喷泉》 位于罗马拿佛纳广场(PiazzaNavona Rome)的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是最后的线索。这件代表了“水”的作品,以四个巨人的雕塑,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学者心目中的四大洲与四大河,四个巨人面向不同的地方,象征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欧洲的多瑙河,以及美洲的拉普拉塔河。 这件作品的趣味,不只在于以拟人化手法表现河流,贝尼尼更运用动物与植物等特色,展现出四大洲的风情,例如在代表了尼罗河的巨人,身边雕刻着非洲典型的棕梠树;在代表着多瑙河的巨人脚边,则是一只雄狮;而恒河巨人身边的白马,似乎是宗教上的象征;最有趣的是拉普拉塔河的巨人,他瘫倒的岩石上散落着金币,似乎象征着美洲丰饶的资源,及带给欧洲庞大经济利益的一面。 在四河之上,矗立着一座方尖碑,方尖碑在古埃及文明中,具有宗教、纪念、装饰上的含义,也是一种帝国权威的象征。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人,对于方尖碑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贝尼尼也将之运用在四河喷泉之上。 我们常说河流是孕育文明的母亲,看着四大河流的交错,就像是见到了人类文明的起点。 贝尼尼《阿波罗与达芙妮》 因为《达芬奇密码》以及《天使与魔鬼》的热度,作者丹布朗的魅力席卷全球,相信许多粉丝都曾追随兰登教授的脚步,到梵谛冈寻找贝尼尼的踪迹。 贝尼尼被誉为最能展现巴洛克风格的雕塑艺术家。他之所以受到教廷的倚重,因为他从古典精神出发,发展出与反宗教改革要求一致的艺术风格:作品带有强烈的气势,并充满戏剧性,用华贵彰显出艺术的力量。 兴许是受到剧作家身分的影响,贝尼尼极能掌握这种舞台化的装饰力量,他在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上,能掌握最为鲜活的一瞬,人物仿佛就此活了过来;又或是在衣袍褶纹的表现上,他也没有依循古典样式,让衣服垂落产生自然的褶痕,而是使它们腾空飞起,提高激昂与充满动态。 简言之,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各种“戏剧性张力”。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祭坛上方的铜质华盖也是贝尼尼的作品 这位在艺术中表演戏剧的艺术家,于1680年在罗马过世,他是罗马的建造功臣,罗马也是他灵魂的归处。贝尼尼在宗教、俗世、自然与神秘主义上,都体现了非凡的创造力,更让他成为巴洛克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艺术家之一。 下一期,我们要正式进入巴洛克艺术转变之下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赵亚男”协助播音 背景BGM:   David Nevue《As the Deer》

    7 min
  7. 23/05/2018

    和艺术一起旅行【22】你们在等的维米尔也来了~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2期: 维米尔:细腻又诗意的回眸 黑暗中,一位女子侧着身,微微转过头来,披在肩上的头巾,蔚蓝如海洋、明黄如朝阳。她的肌肤柔软滑嫩,朱唇微张,衬托着幽暗的背景,明亮的光线仿佛在她的眼眸与嘴唇上跳耀,她的一双大眼睛“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似乎藏着千言万语,与之相互辉映的,是左耳上的一只白色珍珠耳环,闪耀着光芒。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件被称为“北方蒙娜丽莎”的作品,出自于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家,维米尔(Jan Vermeer)之手。与《蒙娜丽莎》一样,这件作品的尺幅也不大;但比起《蒙娜丽莎》给予观众的神秘感,《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更多是一种明丽感。 这件作品如今收藏在荷兰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在介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纪录片中,女馆长戈登克(EmilieGordenker)这样说道:“这幅画与其说是人像,不如说是“恋爱”的画像。” 这幅画像中的女子是谁?画出了这位美丽少女的艺术家维米尔,又是谁呢? 2003年,一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上映,两位主角的扮演者都大有来头。戴着耳环的女主角,正是如今漫威电影中“黑寡妇”的演员,斯嘉丽•约翰逊,而艺术家维米尔,则是《王牌特工》中迷人导师哈利的演员,科林•费斯。 斯嘉丽•约翰逊与科林•费斯共演的同名电影 这部电影描述在维米尔家中帮佣的女仆葛里叶,与才华洋溢却沉默的男主人互相吸引,两人在平静之下暗潮汹涌的情感,在一同制做作画的颜料、研究暗箱、讨论画作颜色等过程中越走越近,却始终压抑着没有越过道德的界线。 在被妻子发现两人暧昧的关系之后,维米尔答应画商的要求,把葛里叶当作模特,绘制了这件《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最后葛里叶被赶出维米尔的家,却收到了从远方送来的珍珠耳环。 虽然女仆与艺术家的爱恋纯属虚构,甚至有许多人认为这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应该是维米尔的女儿玛丽亚,但整部电影将那个时代的荷兰生活与艺术交易市场,描绘地十分深刻,并且融入了许多维米尔作品的元素:像是明亮而温柔的色彩,平淡却隽永的叙事方式。 维米尔《读信的蓝衣女孩》 除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还有另一件也是根据维米尔画作改编的小说《穿风信子蓝的少女》(Girl inHyacinth Blue),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围绕许多由此衍生的想象,可以很好地说明其作品是多么令人着迷与好奇了。 维米尔是荷兰的代尔夫特人(Delft),是一位奇特的艺术家,他慢工出细活,一生所完成的画作并不多,流传下来的,甚至不超过36幅。艺术家本人甚至可以说很“宅”,在他画作中经常表现的题材,几乎都是居家房内的场景:一位简朴的人物独自从事着简单的工作,例如说正在倒牛奶、做家务或是读信,且很多是女性。 维米尔对物象的细腻观察,也融入了时代的特色,成为我们了解十七世纪荷兰的重要线索与钥匙。例如,来自中国的瓷器在海上贸易发展后大受欢迎,荷兰也在十六世纪以后受青花瓷影响,开始制造“代尔夫特蓝瓷”。家家户户风靡瓷器,并成为彰显财富和品味的象征。在维米尔的画作中,也能看见配合屋主的品味与审美,作为装饰的瓷器。 维米尔《终止演奏的女孩》,桌面上放着当时流行的瓷器 此外,维米尔也喜欢使用黄色与蓝色,偏爱用黄白色来显出蓝色的强烈对比。 学者普遍认为,维米尔透过当时十分罕见的暗箱手法,来观察物象,辅助绘画,当时荷兰著名的科学家雷文霍克(Antonievan Leeuwenhoek)是维米尔的好朋友,雷文霍克精通光学显微镜透视,维米尔应该是从他那里学到了这项技术。因此在维米尔的作品中,会有超乎一般视觉感受上的变形透视,以及放大的前景,某些物体还会闪耀着奇妙的光点。 在维米尔离世以前,庞大的经济压力几乎让他无法负荷,死后一段时间画作也乏人问津,流散各地;他没没无闻,直到十九世纪之后,才受到众人的认可,成为不容忽视的伟大艺术家。 但因为作品传世量稀少,维米尔被伪画与仿作者盯上,其中最为知名的伪画案例,就是二十世纪时同为荷兰人的画商兼画家米格伦(Henricus Antonius (Han) van Meegeren)。米格伦利用众人对维米尔画作的求知若渴,一步步编织骗局,欺瞒无数专家学者的眼睛,在真相水落石出后,让众人大跌眼镜。 维米尔《代尔夫特风景》 和同时代其他荷兰艺术家肃穆严肃、有如史诗的作品不一样,维米尔的画就像是温婉的日记或散文,如同他最为著名、收藏在海牙莫利兹官邸(Mauritshuis, The Hague)的风景画《代尔夫特风景》(View of Delft),在简洁的光线与几何构图中,我们能看到清晨的代尔夫特,天光、水色与倒影,极为巧妙地和谐交融,让这件作品显得细腻、温柔而绵长。 维米尔的作品就像是罩在荷兰清晨河岸上的光,缓慢,却如诗如歌。法国作家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在著作《追忆似水年华》里提到这件作品,惊叹道:“第一次在海牙见到《代尔夫特风景》时,我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画作。”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 普鲁斯特这样诠释维米尔:“他的画,是一个世界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他将这个世界组合了起来。” 看完了荷兰时期两位齐名的重要艺术家,我们接下来要介绍一位知名雕塑家——贝尼尼。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赵亚男”协助播音 背景BGM:   David Nevue《As the Deer》

    7 min
  8. 21/05/2018

    和艺术一起旅行【21】你们在等的伦勃朗来了~

    “和艺术一起旅行”第21期: 沉迷于“自拍”的伦勃朗 在我们进入荷兰黄金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买卖画作方式的初步了解以后,首先就要来认识一位重要的艺术家。 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Rembrandt)是在这种艺术买卖下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他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早早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并受到画商的赏识,为阿姆斯特丹的资产阶级绘制肖像画。伦勃朗因此受到欢迎与敬重,甚至开班授课。但是在志得意满后,他却遭遇妻子病逝,画作卖不出去、债务缠生的窘境,最后隐居在阿姆斯特丹的犹太区中,从往来无白丁,到只与贫民结交,最后于穷困潦倒、贫病交迫下度过晚年。 这就是荷兰十七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伦勃朗的一生,他年少成名,却半生潦倒;虽然声名赫赫,最终却无法维持自己生计……或许也因为尝尽大起大落,他比当时代的其他艺术家,更能对人性感同身受。 伦勃朗的作品之所以动人,也是因为当中透出的真实性,从荣耀自负,到带着焦虑的询问、反抗和悲剧性的孤独,画家都在创作中,反映出了他自己。 荷兰人称他为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用画笔记录下人性与人生。 人们更赞誉他为“光影魔术师”或是“炼金术士”,因为他擅长使用光与影,在画面中形成强烈对比的明暗对照法。 伦勃朗《夜巡》 在伦勃朗最为重要的一件作品《夜巡》(NightWatch)中,即可看见这种明暗对照展现出来的张力。 这件作品完成于他的转型时期,可以说是伦勃朗的代表作。画作描述一个发生于1642年的事件,柯克上尉指挥的民兵连,正在欢庆法王亨利四世的遗孀玛丽皇后访问阿姆斯特丹的场面。 作品原本的名称其实不叫“夜巡”,是因为过去放置的位置不佳,导致长期的烟熏使画面变黑,甚至遭到了无法补救的裁切,让人以为这件作品描绘的时间是夜晚。直到20世纪,这件作品被重新修复,找回原先的色调,大家才发现,原来的画面描绘的竟然是白天的光线,但“夜巡”这个误称,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虽然现在我们把这幅作品看作杰作,但是伦勃朗在画出《夜巡》之后,委托者其实很不满意。根据当时的肖像画传统,这些出场的人物应该要有明确的身分与位置,但是在这件作品里,这些特征都显得不清不楚。可见艺术家对画面精心的处理与安排,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欣赏。 而这件作品,仿佛也为当时意气风发的伦勃朗,敲响了一记警钟,在此之后,伦勃朗的富裕急转而下,生活顿失所依,陷入负债累累的窘迫之中。 伦勃朗《犹太新娘》 除了油画以外,伦勃朗还与我们前几期介绍过的杜勒一样,是一位技巧高超的版画家,他的版画作品,几乎与他的油画作品等量齐观。然而伦勃朗使用的,不是过去常见的木刻或是铜板雕刻,而是使用一种更自由、更快速的蚀刻版画技法(etching)。 蚀刻版画的做法,不必费神费力在版面上刮擦出痕迹,只要在金属板上先上一层防护用的蜡,在直接用针在蜡上头作画,被针划开的地方蜡会被刮除,露出底部的金属版,最后将整块版浸泡到具有腐蚀性的酸液之中,酸液便会侵蚀露出来的金属版,在版面上形成线条。透过这种方便快速的蚀刻版画,伦勃朗所擅长的光影变化,也能更为完美的展现出来。 一件在1652年完成的时刻版画《基督传道》,可以看出里头的强烈的光影明暗变化。这件作品将各形各色的人们,或站或坐听从基督传道的姿态表达出来,与许多圣经题材刻意彰显信仰之力的方式不同,这个场景甚至不是美丽的、充满神性的,听众有些正在沉思,有些面容憔悴,甚至散发着呆滞或疲惫,整个画面就像一幕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场景。 伦勃朗《基督传道》 但这样的真挚却超过于美的诠释,基督在讲道时的对象,就是这些饱经风霜、饥饿与贫穷的人民,他们在困惑与贫穷的生活中,需要心灵的依托与带领,重拾对抗世间苦难的勇气。 伦勃朗与卡拉瓦乔一样关注真实的一面,对象是这些贫穷、饥饿及悲伤的平民百姓。 制作这件作品时的伦勃朗,已经由过去奢华的生活转为负债累累,他曾居住在犹太区,仔细研究过犹太人的外貌与穿着,并融进圣经故事的描绘中。这样描绘方式也像是他与自己的对话,而艺术就是他的心灵依托,不论富与贵,他始终不停止创作,这是他对抗世间一切的勇气。 伦勃朗后期的作品,创作手法更为大器,也更为真实显露人的“心灵活动”,这似乎是伦勃朗独有的高超手法,使他有别于同时代制作宗教故事与肖像画的画家。 我们对于伦勃朗的认识,还有他笔下数量庞大的自画像,在他同时代的艺术家中,没有一位像他一样,如此热衷于绘制自画像。许多人认为,伦勃朗热爱自画像,也与他对于人性本质强烈的兴趣有关。 用当代AI学习技术建立的大数据所制作的《我是伦勃朗》 他对自画像的执着,甚至引起了当今一支荷兰科学研究团队的兴趣,这支团队用AI深度学习与3D打印的技术,成功打造出一幅“伦勃朗的新作”。团队根据伦勃朗三百多幅的画作创建出数据库,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制作出一幅有着伦勃朗风格的男性肖像画,仿佛伦勃朗复活画出这件作品一样。 大师即使离去数百年,影响力依旧非凡,甚至启发了现代科技的成就,这也是一种艺术无边的魅力。 或许不断挖掘人性与追求戏剧效果,是伦勃朗逐渐淡出黄金时代荷兰艺术圈的主因,对于当时实事求是、理性稳重的荷兰人说,他的画作所承载的力量与情感太“超过”了,与许多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家一样,在19世纪左右,伦勃朗才重回他应有的价值与名声,才为我们今日望之弥坚的大师,《夜巡》甚至成为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伦勃朗死时只留下一些旧衣服与绘画用具,如今作品却被放在博物馆瞻仰,或是在拍卖场拍出惊人天价,甚至有价无市。尝尽风月却也见过悲苦的伦勃朗,或许会觉得人生就跟艺术市场一样无常又无奈吧! 下一期,我们要来见一位同样独特,却稍晚于伦勃朗的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家──维米尔。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赵亚男”协助播音 背景BGM:   David Nevue《As the Deer》

    8 min

About

用最简单的小事,听最有趣的艺术!走走看看、听听写写,发现了吗?艺术的光芒,就在那些小小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