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前面几节,从“我”的出生写到“我”的满月,叙事节奏是舒缓的,感情基调是平静的,虽然也描写了旗人家庭的喜乐哀愁,但这些情绪总体而言是起伏不大的,就像是湖面在微风吹拂下偶尔荡起一些涟漪。
但是接下来要出场一个人物,老王掌柜的儿子王十成,却让故事陡起波澜,带给人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敏感一点的读者会意识到,暴风雨很快就要冲击一个古老的国度和北京城里过着平静小日子的普通百姓了。
王十成是义和团的团民。“义和团”在清末民初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它的出现标志着满清统治集团和社会底层民众、西方列强和衰落的东方古老帝国,这两大矛盾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被激化了。
老舍先生的多部作品中都出现了义和团的身影,除了《正红旗下》、《茶馆》,他在1960年还专门以义和团运动为题材,写过一部四幕话剧《神拳》。我看过一些研究老舍作品的文章,有些研究者认为,老舍先生对义和团的描写过于正面,体现了老舍先生思想上的某些局限。
的确,我们站在今天回望一百多年前的那场农民运动,相对会有一个更加客观和清醒的认识。即便是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知识分子阶层对义和团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比如,邹容在《革命军》中说:“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zì suī),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加波拿里,为国民添祸乱。”蔡元培在《华工学校讲义》中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李大钊在他著名的宣言性论文《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相比之下,老舍对义和团的看法和描写似乎是知识分子中的异类。但我们要知道,这样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源于作家切身的生活经历。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老舍的父亲是一名守卫正阳门(也就是前门)的旗兵。正阳门失守后,清军和义和团败退至城内,与联军进行了惨烈的巷战,老舍的父亲被烧死在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
联军攻陷北京后进行烧杀抢掠,老舍的母亲把老舍藏在一个破木箱子里,年仅一岁半的老舍这才幸免于难。老舍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联军攻入北京,他们究竟杀了多少人,劫走多少财宝,没法统计。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以言杀戮,确是鸡犬不留。北京家家户户的鸡都被洋兵捉走。敢出声的狗,立被刺死——我家的大黄狗就死于刺刀之下。偷鸡杀狗表现了占领者的勇敢与威风。以言劫夺,占领者的确’文明、(带引号的文明)。他们不象绿林好汉那么粗野,劫获财宝,呼啸而去。不!他们都有高度的盗窃技巧。他们耐心地、细致地挨家挨户去搜索,剔刮,象姑娘篦发那么从容,细腻。”
“上述的那些不过是那一次大屠杀,大劫洗、大耻辱中的一些小节目而已。假若当时我已经能够记事儿,我必会把联军的罪行写得更具体、更’伟大’、更’文明’。当然,我也必会更理解与喜爱义和团——不管他们有多少缺点,他们的爱国、反帝的热情与胆量是极其可敬的。”
家破人亡的惨痛经历,让老舍先生对西方入侵者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连带着的,他对义和团也抱有一种深切的同情和好感。这是我们在阅读老舍作品时,需要知道的一点写作背景。
品读经典丨老舍《正红旗下》
全本共16集
欢迎免费订阅收听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Publiée4 novembre 2019 à 13:30 UTC
- Durée33 min
- Épisode10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