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丨老舍《正红旗下》

品读经典丨正红旗下12:得寸进尺

上一节小说写到,旗人多老大入了基督教,总想借着教会的势力得到一些好处,可是教会本身并不能给他多少实惠。

这一节我们将看到,多老大想出了一个歪主意,到老王掌柜的便宜坊白吃白拿。一开始老王掌柜还忍着,可是多老大得寸进尺,不仅赊账不还,还要老王掌柜借钱给他,并且威胁老王掌柜,公然声称自己背后有洋人撑腰。老王掌柜不买账,一场龙争虎斗争即将拉开帷幕。

老王掌柜是山东人,性格直爽,脾气火暴,忍受不了多老大的一再挑衅。如果换作成年之后的老舍,他可能就忍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就要说到老舍的性格。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身上天生有着北京人的细致、周到、八面玲珑——除非被逼到墙角,他是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能不撕破脸就不撕破脸。民国时期的文艺界分左右,老舍跟两边都保持距离,结果反而是跟两边的人关系都不错。抗战时期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大家公推老舍出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大局,就是因为他人缘好,各党派、各“山头”都没意见。

这样一个做事周到、左右逢源的老舍,人缘好、脾气好的老舍,也很能忍气吞声的老舍,后来怎么就沉湖自尽了呢?当然,我们说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个年代自杀的作家、教授、学者不少,但是也有很多人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了下来。

老舍的性格其实是复杂的,多面相的。他身上固然有老北京人的周到、世故,但他也有敏感和脆弱的一面,这是很多作家共同的气质。

老舍先生幼年丧父,可谓人生之大不幸,但这之后他的“运气”一直非常好。前面我们说到过,包括《正红旗下》里也有所体现——因为有贵人相助,原本家境贫寒的老舍九岁时上了私塾。他十四岁那年赶上北洋政府教育改革,他考上了免学费的北平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不要小看这个北郊劝学员的职务,搁在今天,就相当于分管北京市海淀、昌平、顺义各学校的教育局局长。

19岁当小学校长,21岁当上北京区县教育局局长,老舍先生的人生起点之高,足以令今天的年轻人羡慕嫉妒恨。而这只是他好运气的开始。23岁那年,老舍入了基督教,两年之后,受教会推荐,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正是在英国教书时,老舍有了大量空闲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

老舍从英国回来后一直在各高校任教,抗战期间领导和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日常工作。由于抗战期间积累的声望,老舍先生于1946年受到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期间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创作……总之,在整个民国时期,老舍一路走来,都是顺风顺水。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先生更是春风得意。1951年,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3年,老舍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1949年之后他创作的《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几部话剧先后在北京人艺上演,万人空巷,受到广泛好评。那些年他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他是新中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有不少老作家还记得,好多年里,每当“五一”、“十一”天安门前举行庆祝游行时,总有两三个人作为领队,兴奋地走在文艺界的万人方阵前列,他们中间一直有老舍。

当然,老舍这一路的顺风顺水,首先应归功于他的文学天赋,他的勤奋写作,也包括他一向小心谨慎的为人处世之道。但是这样的“好运气”可能给了老舍先生某种错觉,以为噩运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实际情况好象也是这样,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爆发之前,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冲击到他,别的知识分子挨批斗、蹲监狱,老舍都安然无恙。

所以,当1966年8月23北京孔庙那场风暴来临时,老舍先生是猝不及防的,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他一直配合政府要求的革命文学写作,一直是文艺界的标兵,也一直受到尊敬、信任和重任,他觉得什么“反动文人”、“黑帮分子”的帽子,再怎么也扣不到自己头上。所以当红卫兵把一块写着“反革命黑帮分子”的牌子挂在他身上时,他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崩溃了。他愤怒地,也是下意识地把这块牌子摘下来扔在地上,结果招致了更加残酷的殴打。一个六十七岁的老人,被一群年轻人打得鲜血淋漓。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各位都知道了——第二天,老舍在北京西郊的太平湖沉湖自尽。他选择用这种方式,和这个他已经完全不能理解的世界说再见。

这就是老舍先生,他可以忍受贫穷、忍受孤独,也可以忍受别人说他的作品不好,但就是无法忍受有人践踏他的人格尊严。这也可能和老舍出身于旗人家庭有关——旗人最看重的就是面子,他们管这叫“爱惜羽毛”;老舍先生笔下,哪怕是一个拉洋车的,甚至是妓女,精神上都活得很贵族;更何况是一向温文尔雅、有英伦风范的老舍先生,他怎么可能忍受得了一群无知的年轻人对他的殴打和羞辱?

品读经典丨老舍《正红旗下》

全本共16集

欢迎免费订阅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