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丨老舍《正红旗下》

品读经典丨正红旗下15:牛牧师赴宴

小说上一节写到,二哥福海去拜访定大爷,商量怎么帮老王掌柜对付多老大和他背后的洋人。定大爷东拉西扯一番之后,给出了自己的办法:“把那个什么牧师约来,我给他一顿饭吃,大概事情也就可以过去了。”

在定大爷看来,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难事。而他最不缺的就是钱。

之前我们说过,定大爷的原型是宗月大师,他早年是北京城里一个乐善好施的土财主,后来家财散尽,出家做了和尚。老舍受宗月大师的影响很大,虽然没宗月大师那么有钱,也养成了仗义疏财的性格。

抗战时期在重庆,老舍是“文协”掌门人,经常有文艺界朋友登门拜访,请客吃饭是免不了的,但老舍“为官”清廉,从不动用文协经费请朋友吃饭,都是自己掏腰包。别人要抢着付钱,他就会说:“我拿的稿费比你高,你得让我付账。”

老舍有个朋友好赌,一次顺手牵羊拿了老舍客人的大衣和帽子溜走了,想到当铺去换钱过把瘾。老舍追上去夺过衣帽,给了那位朋友5块钱,教训他:“真没法说你!”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有不少民间老艺人不会创作反映新生活的作品,生活陷入困境。老舍那时是北京市文联主席,只要听说哪个老艺人生计困难,他就会用信封装点钱亲自送上门去,还怕人家抹不开面子,解释说:“这是我预付给您的稿费,等您弄出满意的东西,我给您发表再扣回来。”

有位老画家穷得都过不了年了,托人给老舍送来几幅画,请老舍挑着买两幅,看着给钱,多少都行。老舍赶紧把画收好让来人带回去,顺便包了点钱给画家买年货。他请来人给画家带话:艺术无价,他哪儿敢随便出价呢?

上世纪50年代末,剧作家吴祖光被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有一天老舍在北京隆福寺逛旧书摊,一眼看见地摊上有幅泼墨山水画原来是在吴祖光家里的,是齐白石送给吴祖光和新凤霞夫妇的珍贵纪念。老舍心想,吴祖光家里一定是揭不开锅了,要不然不会把别人送的画拿出来变卖。他赶紧回家拿钱把画买下来。吴祖光回到北京后,老舍送画上门,还说,要不是自己经济条件有限,他本应把吴祖光家所有散失的字画都买回来。

以上这些小故事都出自老舍去世后当事人写的回忆文章,老舍生前从未对人讲过。他这样不声不响地帮助了多少人,现在是没法查清了。我觉得重要的地方不在于老舍帮助朋友花了多少钱,老舍先生也不是土豪,不可能像《正红旗下》里的定大爷那样,只要心里高兴就随便给赏钱,老舍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交朋友不分贵贱,而且总是在别人落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

1960年北京召开第三次文代会,此前风光无限的丁玲,此时已是灰头土脸的右派,还戴着“丁陈反党小集团”的黑帽子。由于她还保留着中国作协理事的职务,也被通知来开会。离开文坛仅仅几年,对丁玲来说却是恍若隔世,会场上那些老朋友、老战友仿佛都不认识她了,大家都有意避开她,没有人主动和她打招呼。她正感到极度失落和沮丧,这时老舍先生走到她的面前,和她握手,并问了一句:“怎么样,还好吧?”

没有太多交流,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却让丁玲终身难忘,她获得了一种被人理解和关心的满足。老舍的问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举动,不仅需要友爱、善良和宽厚,更需要勇气。

都说文人相轻,但是与老舍同时代的文人,他们在提起老舍、写到老舍时都充满了敬重。我觉得老舍在同时代文人中之所以具有感召力,一方面在于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老北京人的周到、细致、温暖,这样的个性在风云变幻的年代能让人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另一方面在于,老舍虽然紧跟时代,1949年后写了不少歌颂新社会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始终没有失去中国传统文人的本色,这个本色就是重义轻利,这让他能够守住正直和良善的底线。

品读经典丨老舍《正红旗下》

全本共16集

欢迎免费订阅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