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會結束嗎?以色列與伊朗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宗教、核武、地緣政治糾纏不清,和平究竟還有沒有出口?(截至250623)

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以色列與伊朗衝突:主要議題與背景分析
一、 衝突概述與最新進展
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於2025年6月13日升級為直接武裝衝突。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空襲,聲稱是為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並摧毀其在中東的干涉能力,甚至不排除實現政權更迭。伊朗隨即宣布進入戰爭狀態並進行報復性空襲。美國在這次衝突中扮演重要角色,對伊朗核設施進行大規模精準打擊,並強調對以色列的支持。
關鍵事實:

  • 開戰時間: 2025年6月13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指控伊朗違反核不擴散義務後翌日,也恰逢美國為核談判設定的60天期限屆滿後一天。
  • 以色列的行動: 以色列對伊朗的核子與軍事設施發動空襲,並「斬首」多名伊朗軍方高層及核子科學家,包括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穆罕默德·巴蓋里少將、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海珊·薩拉米等多名高級指揮官被擊斃。
  • 伊朗的反擊: 伊朗對以色列發動飛彈與無人機還擊,目標包括特拉維夫的金融區、以色列南部的醫院等平民設施,導致部分建築物和汽車被毀。
  • 美軍介入: 美國對伊朗核設施進行大規模精準打擊,包括納坦茲、福爾多、伊斯法罕等地的核設施據報發生爆炸。美國總統川普警告伊朗若不「立即就核計劃達成協議」,將面臨「更具毀滅性與致命性的軍事行動」,並強調「美國現在完全、徹底地控制了伊朗上空」。
  • 戰損: 以方稱有25人死亡,1人失蹤,1300人受傷;伊朗則稱有430人死亡,1277人受傷,人權組織HRANA則報告585人死亡。

二、 以伊長期恩怨與衝突根源
以色列與伊朗的對立根深蒂固,從最初的盟友關係轉變為互視對方為「生存威脅」的死敵。
恩怨根源:

  • 歷史轉變: 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前,以色列與伊朗曾維持友好外交關係。革命後,伊朗的新神權政府開始對以色列發表反猶太主義和種族滅絕言論,誓言將其摧毀,將「消滅以色列這個猶太國家」視為其區域政策的核心目標。
  • 核武問題: 以色列堅信伊朗正在秘密發展核武器,並認為一旦伊朗擁核,將對中東安全乃至以色列的生存構成直接威脅。伊朗則堅稱其核計劃僅用於和平目的。
  • 代理人戰爭: 伊朗透過資助和武裝多個反以色列組織,如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瑪斯和傑哈德、葉門胡塞武裝等,實施其「抵抗軸心」戰略。這些代理人組織與以色列多年來持續交戰,導致戰火蔓延,例如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對以色列的襲擊,以及隨後真主黨和胡塞武裝對以色列的攻擊。
  • 情報與暗殺戰: 以色列被懷疑策劃刺殺伊朗核子科學家、發動網路攻擊(如Stuxnet病毒);伊朗也多次報復攻擊以色列外交機構及海外目標,雙方「無聲戰爭」持續多年。
  • 意識形態衝突: 伊朗最高領袖魯霍拉·霍梅尼和阿里·哈米尼將以色列視為「穆斯林土地的非法占領者」及「西方帝國主義的一部分」。哈米尼曾形容以色列為「癌腫瘤」與「註定毀滅的國家」,並提出消滅以色列的「九點方案」。

三、 國際社會的反應與主要立場
此次以伊衝突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各國反應不一,凸顯地緣政治的複雜性。
主要立場:

  • 美國: 堅定支持以色列,並直接參與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川普政府的政策目標是「摧毀伊朗在中東的干涉能力與核武計劃」,並「不排除實現政權更迭」。美國總統川普警告伊朗「切勿攻擊美方相關利益或人員」,並表示「以色列已有許多武器,未來還會更多——而且他們非常懂得如何使用」。
  • 中國: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譴責以色列侵犯伊朗主權,呼籲各方避免緊張事態進一步升級。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也譴責此次襲擊。儘管中國表面反對伊朗擁核,但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持批判態度。
  • 俄羅斯: 總統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對局勢急劇升溫「深感擔憂,並予以嚴正譴責」,總統普丁提出調解。
  • 歐洲國家: 部分國家對以色列的行動表示理解(如捷克),認為是「合理回應」伊朗核計劃;另一些國家則呼籲各方保持克制、緩和局勢,並強調外交解決的重要性(如法國、德國、英國)。歐盟曾表示將重新考慮與以色列的自由貿易協定,反映對加薩人道危機的擔憂。
  • 阿拉伯與穆斯林國家: 多數強烈譴責以色列對伊朗的襲擊,認為此舉「公然侵犯」伊朗主權和國際法,並加劇地區不穩定。部分國家呼籲聯合國安理會介入。
  • 台灣媒體現象: 台灣部分媒體(如中天電視台)被批評為「大肆讚揚」伊朗轟炸以色列,扭曲事實,被指為中國大外宣的影響,傳播「反猶反美」的觀點。

四、 衝突對地區與全球的潛在影響
以伊衝突的升級不僅牽動中東地區的穩定,也可能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
潛在影響:

  • 能源市場: 市場預期油價將飆升,因為伊朗可能騷擾荷莫茲海峽的國際航運,雖然專家認為全面封鎖的可能性較低。
  • 地緣政治: 華爾街日報指出,以色列正試圖「按己意重塑中東」,這可能導致地區勢力格局的重大變化。伊朗的代理人勢力(如真主黨、哈瑪斯)在戰爭中被嚴重削弱,可能影響其地區影響力。
  • 核擴散風險: 美國核子專家吉姆·沃爾許認為,以色列的攻擊可能反而會迫使德黑蘭加速尋求核武。
  • 外交關係: 特朗普政府透過「亞伯拉罕協議」促成多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將巴勒斯坦問題邊緣化。然而,此次衝突可能使這些關係面臨新的挑戰,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明確表示,除非建立巴勒斯坦國,否則不會與以色列恢復邦交。
  • 平民傷亡與人道危機: 衝突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加沙地區面臨極高的饑荒風險,人道危機加劇。
  • 全球經濟: 中東衝突升高攪亂全球海空運,燃料供應面臨威脅,可能影響全球經濟成長。

五、 未來展望與挑戰
以伊衝突的收尾面臨巨大挑戰,能否實現「速戰速決」尚不明朗。
未來挑戰:

  • 伊朗政權穩定性: 有分析認為,如果伊朗最高領袖被「幹掉」,伊朗可能出現政變,導致政權垮台。
  • 核設施的徹底摧毀: 以色列和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徹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這可能需要使用重型鑽地彈,甚至不排除地面行動。
  • 美國的介入程度: 美國已派遣驅逐艦協助攔截飛彈,並增強中東地區的軍事部署,包括派駐航空母艦打擊群。美國對伊朗「無條件投降」的呼籲顯示其強硬立場,但過度介入可能引發更大規模衝突。
  • 代理人衝突的持續: 儘管伊朗的代理人勢力受損,但只要伊朗的「抵抗軸心」戰略不變,代理人衝突仍將持續。
  • 國際協調的困難: 各國立場分歧,使得聯合國安理會在推動停火和解決衝突方面面臨困難。

19世紀—1920年:起源

  • 以巴衝突的根源在此時期形成。

1920年—1948年: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 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期間衝突持續發展。

1948年:以色列建國與巴勒斯坦人大逃亡

  • 以色列臨時政府宣布以色列國建立,美國隨即承認。
  • 發生巴勒斯坦人大逃亡,撤空了多個城鎮。
  • 洛桑會議召開。

1949年1月31日:美國法律上承認以色列

  • 美國在法律上承認以色列國。

1950年:以色列遷都耶路撒冷

  • 以色列開始將首都遷至耶路撒冷,但此舉未獲國際普遍承認。

1951年–1956年:以色列報復行動

  • 以色列進行一系列報復行動。

1953-1961年:艾森豪政府時期

  • 美國政府維持以色列和約旦、黎巴嫩、埃及之間的良好關係,並遏制敘利亞和伊朗對以色列的敵意。

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
1961-1969年:甘迺迪和詹森政府時期

  • 美國成為以色列的堅定支持者。

1967年:六日戰爭

  • 以色列奪取東耶路撒冷、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等領土。
  •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案。

1967年—1970年:消耗戰爭
1967年—至今:以色列定居點

  • 以色列持續在佔領區建設定居點,引發國際爭議。

1969-1977年:尼克森和福特政府時期
1973年:贖罪日戰爭
1977-1981年:卡特政府時期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

  • 革命後,伊朗新神權政府對以色列發表反猶太主義和種族滅絕言論,誓言將其摧毀。消滅以色列成為伊朗區域政策核心目標。

1980年:以色列通過《耶路撒冷法》

  • 以色列正式從法律上吞併東耶路撒冷並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但多數國家和聯合國不承認。
  •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478號決議案。

1981-1989年:里根政府時期
1981年:以色列正式吞併戈蘭高地

  • 國際社會至今未承認此主權。

1982年:第五次以阿戰爭 (第一次黎巴嫩戰爭)

  • 以色

Pour écouter des épisodes au contenu explicite, connectez‑vous.

Recevez les dernières actualités sur cette émission

Connectez‑vous ou inscrivez‑vous pour suivre des émissions, enregistrer des épisodes et recevoir les dernières actualités.

Choisissez un pays ou une région

Afrique, Moyen‑Orient et Inde

Asie‑Pacifique

Europe

Amérique latine et Caraïbes

États‑Unis et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