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希望大家夏日愉快😀
最近我和胡医生在努力写博士论文,所以拖更了好久,先跟大家道个歉~
哈佛蒋雨融的毕业演讲稿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没关系刚好我们可以在热度之后深度讨论关于“表达优先,感受缺位”的文化症候。你是不是偶尔也会有一种说不清的疲惫——不是对世界的冷漠,而是对那些“正确话语”产生的无力感?
当我们听到“为了平等”“为了弱者”“为了人权”的时候,有没有一瞬间觉得这些词明明是对的,却听起来好空、好远,甚至有点居高临下?
这一期,我们从蒋雨融的哈佛演讲聊起,不是为了评判她,而是想一起拆解我们身边越来越常见的“宏大但抽象”的表达,它们如何在没有恶意的前提下,遮蔽了真实的感受、具体的处境。
我们聊齐泽克的“红墨水”理论、聊精英教育的悖论、也聊我们自己——作为拥有一定表达能力的人,要如何在表达与倾听之间找到诚实的位置。
我们尝试回答:
l 为什么善意的表达有时反而让人感到遥远甚至虚伪?
l 精英是否有资格为弱者发声?怎样发声才不过度代表?
l 什么是“红墨水”?我们是否还拥有揭示真实冲突的语言?
l 如何辨别是真诚的共情,还是伪装下的自我建构?
l 白莲花度假村的白左讽刺如何落入形式主义?
时间线 Timeline
03:13 哈佛毕业演讲和“表达优先”的问题。
05:30 “你的贫困也是我i的贫困”
08:13 教育中的理论语言如何遮蔽真实感受。
11:34 倾听缺位与“代表性发言”的问题。
14:31 精英共情的“慈善式虚伪”与结构性回避。
19:35 齐泽克“红墨水”笑话详解与语言的虚假自由。
22:19 批评理论化语言本身可能是一个悖论。
24:12 “再写一本新约”:反思批判是否也成了新霸权。
26:23 蓝墨水(抽象)vs 红墨水(具体)的区分。
32:04 注意力资本与明星文化。
36:02 对算法的批判是否构成新的道德优越?
39:55 从“有良心的强者”谈马克思与自我位置的自觉。
41:46 精英表达中的结构性盲区与权力失衡。
47:48 行动的意义:从小事开始建立连接。
49:11 《白莲花度假村》的白左讽刺与表达困境。
52:58 “白男想成为亚洲女孩”:主体性拼图与共情幻觉。
58:49 小红书热帖引发的田野研究伦理争议。
01:03:09 爱理念甚于爱具体的人:样本化的暴力与学术伦理。
Reference 引用资料
齐泽克,《享乐与虚无》
美剧《白莲花度假村》(The White Lotus)第一至第三季
蒋雨融 2025 年哈佛毕业演讲(网络视频与转写)
小红书热帖《我不愿成为你论文里的农村女孩》
剪辑:小朱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Every two weeks
- Published1 July 2025 at 10:30 UTC
- Length1h 17m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