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产业观察 | 卫星直连商业化:从 “小众应用” 走向 “大众服务” 的关键一步

近期卫星通信领域的两大动态,正悄然改变着通信行业的格局:中国联通获得工信部核发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SpaceX 则通过收购频谱进一步扩张直连通信能力。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战略布局,更标志着卫星直连技术正加速从应急、专网等 “小众场景”,向服务大众的商业化阶段迈进。

从市场潜力来看,卫星直连的商业化空间值得期待。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486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千亿元规模,复合增长率超35%。随着3GPP R17 NTN标准的成熟应用,终端直连卫星技术正突破地面网络覆盖瓶颈,形成"星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架构。在应急通信领域,低轨卫星星座可实现灾害场景下分钟级应急响应;海洋经济方面,Inmarsat-Fleet Xpress等系统预计2026年将覆盖80%远洋船舶,构建海上数字丝绸之路;而在我国尚未实现4G覆盖的3亿人口区域,VHTS等低轨卫星系统将提供经济高效的网络接入方案。

当前,卫星直连通信系统正经历技术代际升级:Ka/Ku波段高通量卫星与5G非地面网络的融合,使用户终端峰值速率提升至200Mbps量级。在技术实现层面,相控阵天线小型化、射频前端模块集成化等突破,推动终端功耗降低40%以上。应用场景方面,除传统海事、航空领域外,新兴应用持续涌现:物流领域的物联网星基回传网络、能源行业的无人区设备监控、以及应急通信中的Mesh组网方案,均展现出显著的技术经济性。

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商业化进程。从芯片模组到卫星制造,再到地面运营服务,相关企业已形成联动:华为、高通等企业正研发支持卫星功能的手机芯片,未来普通手机或将自带 “卫星模式”;运营商也在探索新的服务模式,除基础通信套餐外,还将结合行业数据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让产业链各环节都能释放商业价值。

更重要的是,卫星直连商业化对保障通信自主可控意义重大。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通一号卫星系统,已实现对南海等关键区域的覆盖,国内企业在火箭发射、卫星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也让我们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拥有自主可控的卫星直连体系,既能保障应急通信、边境安全等关键需求,也为我国在全球卫星通信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当前卫星直连商业化仍面临卫星激光通信稳定性不足、太空碎片治理等挑战,但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持续迭代,预计到2030年,全球卫星互联网设备连接数将突破2亿,形成年产值超5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综上,卫星直连通信系统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商用,其发展不仅是通信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更是重塑全球数字治理格局的关键变量。我国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有望在该领域实现"换道超车",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底座。

文 | 记者刘佳宁

图 | AI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