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地质局下属单位广东省矿产资源勘查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政策,以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为突破口,通过科技创新与资源保障双轮驱动,在惠州、韶关等地大力实施地热勘查项目,为区域绿色能源利用、文旅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精细勘查,摸清龙门田心地热“家底”
在龙门县田心地热田勘查工作中,矿勘院技术团队先对以往区域水文资料进行细致收集与深入分析,随后开展全面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地热水情况调查、打钻取样、不同时期的测试、水质分析以及近一年的动态监测。通过这一系列严谨的工作,准确掌握了地热流体的水质特点和资源量,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勘查发现,地热流体藏身于特定的岩石层裂隙之中,其流动受几条断裂带控制。检测结果表明,这里的地热水达到了理疗热矿水的标准,具备开发成理疗热矿水的巨大价值。同时,技术人员还掌握了地热流体的压力、水量变化和温度等关键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提供了动态数据支撑,并划分了水源保护区,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指明方向。
聚焦绿色能源,突破隐伏地热勘查难题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隐蔽、开发难度大的问题,矿勘院自筹500余万元推进惠州惠东高潭镇地热资源勘查项目,成功打出高潭镇首个隐伏地热井。该项目采用“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求深化,勘查作业与科学研究同步推进、相互验证”的创新模式,通过开展补给径流区域地下水赋存规律研究、浅部和中深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运用、深部钻探与水化学分析等组合式勘查施工,克服了作业区域处于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地热资源空白区、隐伏地热勘查难度高等多重不利因素,在地表以下约716米处精准揭露到超过40℃地热资源,圈定并提交了7个有利隐伏地热资源找矿远景区,为高潭镇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惠东高潭地热项目成果意义重大,填补了当地地热资源开发的空白。项目采用“零碳供暖”模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力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推动绿色能源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服务区域经济,激活粤北文旅产业活力
在粤北生态发展区,矿勘院承担的韶关翁源坝仔镇半溪地热勘查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系统勘查,团队摸清了半溪地区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为当地政府规划温泉康养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韶关翁源坝仔镇半溪村不仅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还坐落着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该基地依托原下庄铀矿基地旧址,保留了希望铀矿陈列馆、土法炼铀遗址、功勋坑道等历史遗迹,生动展现了地质科学家“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勇于胜利”的“下庄精神”。矿勘院在勘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地热资源与核工业文化资源的协同开发潜力。
基于勘查成果,韶关市翁源县成功引进半溪嘉华温泉酒店项目,总投资15亿元,成为粤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温泉旅游综合体。该项目巧妙融合地热温泉与核工业文化元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游客在享受温泉康养的同时,还能参观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了解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感受科学家精神。项目带动周边村镇2000多人就业,实现了将地热资源与核工业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目标。韶关半溪温泉酒店全面运营后,大幅减少燃煤消耗,为当地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地热产业升级
矿勘院坚持“勘查-开发-利用”一体化模式,在地热勘查中广泛应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成功解决了隐伏地热勘查难题,显著提高了资源勘查精度和开发效率。
在惠东高潭项目中,团队采用多种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精准定位地下热水层;在韶关半溪项目中,通过“地热+文旅+核工业文化”跨界融合设计,为项目方提供从资源评估到开发方案的全程服务,大幅缩短了项目落地时间。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还为文旅产业和核工业文化传承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践行“双碳”使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该院负责人表示:“地热能是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持续加大勘查力度,推动地热资源在供暖、发电、康养等领域广泛应用,为广东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地质力量。”
目前,矿勘院正谋划推进粤西、粤东、广州市北部等地区的地热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并探索“地热+农业”“地热+工业”等多元利用模式。下一步,该院将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构建“资源勘查-产业开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协同发展机制,为乡村振兴和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经验”,在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文 | 记者 严锦程
图 | 广东省矿勘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