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驿站心理咨询室(天津)

“情绪价值”,真的有价值吗?

我们好像隔三差五地就会流行一个新的“概念”。

拿来敲打一下自己的生活。

松弛感、钝感力、丧偶式育儿......

很简单的词汇,似乎就囊括了我们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无奈。

作为一名伴侣咨询师,这几年看到了太多中年夫妻的孤独现状:

明明有房有车有孩子;

却不聊天、不家暴、不出轨、也不离婚。

这样的现状,也促成了一个词的流行

“情绪价值”。

仿佛这就是该类问题的本质和终极解法。

但真的是这样吗?

01| 情绪价值,真的有价值吗?

没错,情绪价值是人类,乃至生物的一种生存本能。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从哈洛猴的实验里便有迹可循。

实验人员把一只刚出生的猴子独自放进笼子中养育。

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制作。

另外,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刚开始,小猴子时刻围着“铁丝母猴”;

但没过几天,它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特别是感到害怕时,也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抱住它。

相较于“铁丝母猴”,似乎“绒布母猴”带给小猴子更多的安全感。

这正像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对“情绪价值”的渴求:

即便物质充足、生活安稳,依然本能渴望情感的依靠和共鸣。

但只靠情绪价值,真的能撑起一段关系吗?

远远不够。

真正的稳固,还需要“铁丝母猴”一样坚实的支持:

信任、承诺和共同成长。

情绪价值当然很重要。

但当它被过度神化时,关系反而变得单薄脆弱。

就像电影《好东西》里的小叶和胡医生。

他们可以交流情感和童年创伤,情绪价值可谓拉得满满。

当胡医生去看小叶的演出时,他在车里深情地说:

“我很庆幸今天能来到现场,舞台上的你是那么耀眼,让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你。”

小叶在和铁梅聊起这段关系时,也是两眼放光:

“他老夸我,让我觉得自己很棒很棒!”

但是,没有承诺和信任,再浓烈的情绪价值也不过是一杯烈酒。

能醉一时,但总有醒的时候。

正如电影剧情发展到后来。

小叶发现,那个让自己觉得很棒的胡医生,原来不只和她保持着亲密关系。

她质问道:

“我很特别,和我在一起很幸福…你也这么夸别的女孩吗?”

对方尬尴极了,只能搪塞道:

“的确,每个女孩都有她独特的一面。“

实在令人唏嘘。

可见,在短暂的情绪价值得到满足后,没有委身的关系所剩无俩。

02|

明明没有爱的能力

却以为只是缺乏技巧

好,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

为什么“情绪价值=好关系”的观点如此流行?

1)概念简单,容易获得满足

在亲密关系中,“你能否接住我的情绪”成了爱与否的衡量标准。

这种标准简单、直白。

很适合“讨债”。

2)降低自我责任,迎合情绪需求

强调情绪价值,会让人误以为“你能接住我,我就值得被爱”。

却忽视了真正亲密关系中,双方都需要学习自我调节和共建。

3)流量时代的投喂

“情绪价值”这样的单一标准,更容易制造讨论焦点,收获共鸣,成为流量密码。

一个概念只要足够单一,就可以迅速传播;

一个技巧只要足够简单,就可以快速习得;

一个标准只要足够粗暴,就可以囊括一切。

但是,爱是立体的。

任何单一的衡量标准,都无法去丈量一个人,一份爱。

在伴侣咨询中,我见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对年轻的情侣,彼此都深爱对方,但在“爱的表达”上却屡屡错位。

有一次,男方想为女友制造一个惊喜。

他提前预订了餐厅,安排了烛光晚餐,甚至还精心准备了一份小礼物。

他以为这一定会让对方开心,结果女友却表现得有些敷衍,饭桌上的气氛也始终不热烈。

事后,男方感到非常挫败,认为自己的用心被忽视了。

而女方的视角则截然不同。

她并不是不感动,而是当天正好经历了一整天的高压会议,精神紧绷,情绪疲惫。

她更渴望的,是两个人能够在家安静地待着,点外卖、窝在沙发上看一部电影,聊聊琐碎的生活。

她并不需要什么“仪式感”,只希望轻松自在地陪伴。

更复杂的是,女方后来才提到:

男方平时常常因为工作忙碌忽略她,但凡有时间就习惯用“仪式感”补偿。

安排精致的约会和礼物。

却忽略了她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日常的陪伴和倾听。

男生走入了一个误区。

套路化的情绪价值,无法弥补真正的链接。

同时,也掩盖了一个事实:

很多人并没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却误以为自己只是缺乏技巧

03|

什么是立体的爱?

每个人表达爱和感受爱的方式很不一样。

心理学家Gary Chapman发现人有五种爱的语言:

肯定的言语、服务的行为、精心的礼物、珍惜的相处和身体的接触。

他的观察相当精确。

每一个人爱的语言,影响着他表达爱和感受到的方式。

我虽然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平时懂得自我调节。

但是当遇到压力时,也会希望爱人给我倾听和安慰。

记得有一次,我的笔记本死机了,重启了很多次都不行。

一想到刚做了一半的PPT等着用,心里就压力山大。

这时,我看到老公在客厅里自顾自地玩游戏,内心小火苗瞬间就爆发了。

我站到他的面前,没好气儿地问:

“你不知道我的电脑出问题了吗?”

他回应道:

“听到了啊,我刚想过去看看。你说要给客服打电话,我就没去。现在我正玩着一半呢,等会儿我去看啊!”

一轮游戏终于结束了,对方也总算出现了。

他走到了我的身边问:

“你怎么还不高兴了呢?”

我瞪了他一眼:

“游戏比我还重要?!我是给客服打电话了,你就不能主动问问?况且客服还没回复,你怎么知道到底能不能修好呢?”

他还很委屈:

“我玩游戏呢,根本没听见你们打电话的具体内容。既然你都找了客服,肯定比我懂。而且是你当时不让我管的啊?”

我翻了个白眼,提高了嗓门:

“当时不让你管,是为了照顾你的感受,怕耽误你玩游戏,好不好?”

对方的声调也跟着提高了一截儿:

“那你刚才不让我管,为什么现在又嫌我不帮忙呢?我又不是修电脑的!”

接下来就是翻来覆去的指责:

“你不会修,难道就不会主动问问吗?”

“我问了啊,是你说不用,然后去找客服了啊!”

“天啊,说了半天,都怪我呗?”

你看,当我的电脑遇到故障时,明知道丈夫不懂技术,我也希望他能给予关心并安慰两句。

所以,当看到他在专心玩游戏时,我就会感到被忽略,进而认为他太自私了。

然而,在丈夫眼里,当他得知我已经找了专业人士,就觉得这个问题有解了。

加之听我说“不用他管”,就觉得不用自己再做什么。

这样,当我冲他发脾气时,他自然就感到很委屈、莫名其妙。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自然很重视情绪价值。

但我同时也知道,我俩的个性差距太大了。

而那些婚姻亮起红灯的来访者,也用他们的故事提醒着我:

一段关系从亲密走向疏离,原因都悄悄地隐藏在经年累月的小事里。

若是放任“不同”越来越多,“相同”越来越少。

一旦双方习惯了其他的情感慰藉,例如外遇、子女、工作、朋友、爱好等等。

在心理上就不再需要伴侣了。

等到那一天突然想要修复,难上加难。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和老公讲一些看似“没用”却对我很重要的事。

哪怕他会打岔、会跑题、会误以为是我的职业病。

我也会时不时提醒他先耐心听我讲完。

甚至不需要他讲什么,只要在我倾诉时点点头、拍怕我就够了。

一来二去,从老公为数不多的话语中,我们似乎重新认识了对方。

两个人在这样笨笨的“练习”中,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