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分钟讲透老子《道德经》大智慧丨国学|哲学

行走在「道」上,你将无所不能|三十四章|讲透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缓解现代人的戾气和焦虑,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比如缓解亲子关系的紧张一个非常好的智慧结晶,或者这么说,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管理无一不是符合「道」的,只是要用出来并不那么容易,但同时它又是一念之间的事情,难和易就在前念和后念之间的转念瞬间。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继续逐章逐句讲解老子《道德经》,今天要讲的是第三十四章。先说明一下,这一章不同版本相差比较大,很多学者的解读也让人云里雾里,但我个人认为其实脉络很清晰。这一章可以说是一个总结,就算你没学过之前的,单学这一章你也能大概了解「道」大概是怎样作用于万物,以及体道之人又应该怎么做的。我们先看文本。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这一句在帛书版叫:道氾兮,其可左右也。两个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的「泛」字在古代是通用的。这一句大概是说:大道广泛流行,它无所不至,可左可右,无处不在,这里表明的是「道」的普遍性和周流不息。

其实我们多想想水是怎样的,一定程度上就能了解「道」是怎样的。水非常柔,道也非常柔。水无孔不入,所有生物体内都有水,道同样也无处不在。庄子所谓的「道在屎溺」也是为了阐明这一点。庄子为了打破一般人对「道」拘泥于表象的理解,比如认为「道」只存在于高大上的事物之中,所以说道“在蝼蚁”“在瓦甓”“在屎溺”。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庄子在破除人们的「法执」。

接着老子说: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这一句和接下来的文字我都以帛书版来讲,和今本差别比较大,因为今本被改乱了,但总体意思其实也差不多。这句话是说:「道」成就万事万物,使事情顺利完成,却不把这功绩据为己有。所以得道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会居功自傲。这是很容易判断出来的。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这三句话是这一章的纲领,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三句展开的。

接着老子说: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大概意思是:万物都归附于它,然而它却不主宰万物,不自以为主,始终保持着没有私欲或占有的状态,从这个角度可以称它为“小”。是不是理解不透这个意思?我们不妨拿空气来打比方,你老婆说你根本不在乎她是不是有这么一句:我在你眼里如同空气。从这个层面来看,你老婆所说的空气,可名为小,很卑微,很渺小,好像不存在一样。但细想一想,空气真的不重要吗?你失去任何其他东西都不会立刻危及生命,但没有空气几分钟就挂了,你说重不重要?

道和空气一样养育万物,却不将万物视为自己的附属品,没有掌控和占有的欲望,看似微不足道,不以宏大的主宰形象示人,故以“小”来形容道这种不彰显、不居功、无主宰欲的特质。

我现在拿家庭教育来详细举例,这一句对为人父母有十分重大的启发,原因是大多数父母,包括我,都没有真正领悟到这种被称为「小」的智慧,从而一味以「大」的形象高高在上,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简而言之,如果孩子经常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掌控与主宰,就不是恒无欲的「小」。比如父母总是不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做到,总不放心给孩子自己尝试,时刻左右着孩子的言行,这时父母就会「大」到足以成为孩子健康发展路上的障碍。

我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我上初一的女儿最近追星比较疯狂,而且她坚持要一个人去广州,我初听时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我心想:你一个13岁的孩子为了追星去广州?你以为这是闹着玩吗?一个陌生人的生日你那么在乎,还要亲自去广州庆生,可你连生你养你的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你这不是白眼狼吗?我知道很多父母都会这么想,但这样其实是狭隘的,是执著于「有」的,有和有会发生冲突,在这我们之前讲过。而且放大事情严重性的道德绑架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她会认为你根本就不懂她,最后她什么也不会跟你说。沟通桥梁一旦断裂,修复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反之,只要沟通桥梁还在,还有很多机会。过去大半年,我将自己泡在《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中,还是起到一些作用的,我心心念念就两个字:无为。对,这是将「无为」哲学运用于现实最佳的时机,无为的第一步就是把过去形成的认知放下,用上一集引用庄子的话就是: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绝圣弃智。总之把所有过去的观念和标准都先放下,不放下非常容易走向对抗。不过一开始,我像条件反射一样坚决反对,因为我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我说:你想都别想,她有她的人生,你有你的人生,而且你才多大。

然后女儿说:不要跟我讲大道理,听你讲这些我还不如自己想想怎么去广州。可她一个人买不了高铁票,所以就卡在了这一步。其实讲道理是没错的,但要是孩子总感觉到你在教导她,你就是「大」,而不是刚说的「小」了,会起反作用。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如果你只能左,不能右,且和孩子扛到底,丝毫不懂变通,那么一定不在道上。继续。时间又过了一天,我主动问她去广州的事,她依然非常坚定,而且小礼品都在准备了。

然后我回到无为虚空的心境问她具体的计划,问她希望我怎么做,怎么配合她,你看我把自己放到「辅助」位置上了,我变「小」了,这下我女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好像终于找到可以分享的人一样。接着她打开手机备忘录,给我展示了三种方案,也就是去广州的具体安排和攻略。我一看,吓我一跳!因为太仔细了,其中两个方案都有上千字之多,而且段落清晰,还加了一些符号。

内容比如:提前购票的时间,车次的时间,地铁站,哪个出口,哪个位置,怎么走,哪家店,要做些什么,吃什么,如果买不到票就实行B方案,然后B方案又是怎样怎样的,总之仔仔细细安排好了一天。一看就知道花了不少时间。接下来的几天,我女儿更是滔滔不绝,问我怎么准备和粉丝交换的小礼品,要注意些什么,然后她把小礼品装成一小袋一小袋。

总之,极其用心,反正我没见过她如此用心的。如果我不保持虚空无为,我不恒无欲,我不把自己放「小」,这些我可能都没机会看到,我也发现不了在我家人的印象中粗心大意的女儿做事情原来可以这么严谨和细心。最后我决定,我们陪她一起去,她很开心,但她要求到了之后她玩她的,我们玩我们的,互不干涉。我尊重她的建议。在确保安全方面,她考虑得比我们还仔细,比如要打开手机自带的位置共享,换地方,比如换站随时拍照片发群里。她想的比我们还要周全。我突然感觉到,我女儿长大了,我认为她自个坐高铁再转地铁去广州完全没有问题。从我的这个真实故事中,你悟到什么了吗?

上一集我说过,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是他者人生的配角,我们应该学会从他人人生的主角位置上撤下来,把位置交回给本人,这就是「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的领悟和具体运用。

当然,这只是我主观的关联。这样的道理依然适用于企业管理,说白了,把自己放低一些,把他人放高一些,这样反而能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不然把自己放太高,很多声音就听不到了,因为你会反弹。当然,我还不能完全做到,有时还是会被打回原形,但我相信方向是对的,我相信讲解《道德经》能使我在这一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希望你也可以。

接着老子说: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这下可把很多人难倒了,因为「万物归焉而弗为主」这一句重复出现了,而且还来了一句「可名于大」,和刚才的「可名于小」的意思恰好反。其实熟悉老子的语言风格的同学不应该觉得大惊小怪,以前我们学过:不自生而长生,后其身而身先,无私而成其私,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反反复复讲的都是这些道理。我们先看一下句式的差别,和刚才不一样的是: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中间少了一句「恒无欲也」。从无欲或无为的角度来看,因为不显露,不控制,所以称为「小」,但从「万物归焉」的结果来看,可称为「大」。

尽管道不主宰万物,但万物都依道而生、依道而存,道涵盖一切,具有无比巨大的影响力和包容性,万物皆离不开道,你说它大不大,没有东西有它大了好吗?还是拿刚说的空气来打比方,从作用和结果来看,你说它大不大?没有东西的作用有它大好吗?但这样解对不对呢?很快答案就明了了。老子总结说: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大。

因此,圣人之所以能「大」,正是因为他们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其「大」。这个「大」字,我没有翻译,直接用了原字,因为我觉得怎么翻译都会影响原意,勉强你也可以理解为伟大,或者作用很大,但肯定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