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自传小说《流言》中写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比起生活的戏剧化,我们现代人的困境是生活的理论化,从6岁起就要以考试为重心的我们,体验之前就先被灌输了理论,先被灌输了:你应该怎么理解这个事情的结论
《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这样一本戏剧,在能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触觉体验它之前,我们被告诉“它是歌颂伟大爱情的”,但读过原剧本的现代人,又马上会被狗血剧情震惊到,难道这就是被称为“名著”的东西吗?为何如此狗血,如此三观不正?
莎士比亚为什么把正常时间内展开的剧情浓缩在了5天之内,即时这让情节发展显得不太自然?
莎士比亚到底怎么看待这种有点儿盲目的爱情?
他为什么把女主角朱丽叶的年纪从广为流传的18岁改成了不到14岁?为什么把罗密欧刻画成脑子不太好使的样子?
他为什么设计了这么多“巧合”来促成最后殉情的结局?他为什么让我们觉得这是一场有点窝囊的殉情?
本期播客想回答这些问题,而最后最后,读完这个剧目的那个下午,还回档在我心中的疑问是:喷薄而出的、强烈到直冲云霄的爱欲,是不是我们这些习惯从长计议、延迟满足的现代人已经体会不到的东西了?
相关播客
第26期 主流价值网的单薄,alpha male与空心人 | 如何摆脱对主流价值观的过度依赖?
第37期 《红与黑》中的马蒂尔德是一个恋爱脑吗?
推荐欣赏曲目:
大提琴演奏家赵允京(Yoon Kyung Cho)演奏1968年奥斯卡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曲《A Time For Us》
Πληροφορίες
- Εκπομπή
- ΣυχνότηταΚάθε 2 εβδομάδες
- Δημοσιεύτηκε9 Σεπτεμβρίου 2025 στις 12:00 π.μ. UTC
- Διάρκεια1 ώ. 22 λ.
- ΚαταλληλότηταΚατάλληλ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