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墙裂坛

墙裂坛:用另一种方法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墙裂坛里的每个人都有个撞墙的梦想,想把金融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撞开,希望和你一起解除思想上的自我隔离,一起讨论、一起解惑~

  1. 14 JUN

    稳定币为何成为“最靓的仔”?人民币稳定币有必要出现吗?

    本期播客我们来聊聊“稳定币”。这个概念近两年不断升温,特别是今年,随着香港和美国相继出台新的法案和动态,稳定币俨然成了金融领域的“最靓的仔”。它的发展速度惊人,2023年市场规模已超过2300亿美元,活跃账户超过2.5亿。花旗银行甚至乐观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7万亿美元,体量堪比中国的外汇储备。 近期,全球范围内对稳定币的监管也在加速。例如,美国的GENIUS法案(“天才法案“)在参议院通过,香港金管局早在2024年就启动了稳定币沙盒项目,并且立法会在5月21日通过条例草案,正式确立了稳定币的发行牌照制度——意味着,无论是在香港境内发行法币稳定币,还是在境外发行与港币挂钩的稳定币,都必须持牌经营。 然而,对普通人来说,稳定币依然是个有些“云里雾里”的概念,很容易和数字人民币、比特币、甚至川普币、狗狗币等混为一谈。最近甚至听到很多人在问:“稳定币这么火,会涨成下一个比特币吗?”——这种误解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厘清的。 更重要的是,在美元稳定币、港元稳定币都出现了值得关注的进展之刻,世界上会出现人民币稳定币吗?有必要吗?可行吗? ·时间戳· 00:02:58 核心概念辨析:稳定币、数字人民币与比特币的区别 00:13:51 稳定币如何“稳定”?背后的机制与风险 00:17:47 稳定币解决了什么现实问题? 00:34:55 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是对手还是队友? 00:43:47 我们需要人民币稳定币吗? 00:47:42 如何发行人民币稳定币? 00:53:40 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可能影响 文字版,请至《墙裂坛》公众号收看!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坛子 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1h 12m
  2. 26 MAY

    【英文】全球化:崩溃还是涅槃?对话《七次崩溃》作者Harold James教授

    本期是和《七次崩溃》作者,普林斯顿大学James教授的一次对谈。《七次崩溃》绝对是我去年读过的最精彩的书之一。说实话,第一次看到《七次崩溃》书名时,以为只是讲金融危机历史。读完第一章后发现没那么简单,这本书打开了全球化背后的运行逻辑:你觉得全球化到底是崩溃了还是涅槃了? “供给侧”和“需求侧”危机,哪个会让全球化崩溃,哪个会推进全球化涅槃? 但最吸引人的,是书中"纳米经济学"的概念——随着世界变得更复杂,我们对供需的理解也必须更精细。经济理论需要“颗粒度”更细的变革。 访谈音频做了两个版本,这集是英文版,shownotes是中文总结版。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是听英文原版还是中文版。 大家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新浪博客等各大平台收听播客的英文版和中文版。也可以在《墙裂坛》和《肖小跑》视频号上稍后也会放出剪辑片段。 本期嘉宾: 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普林斯顿大学克劳德和洛尔·凯利欧洲研究教授,《七次崩溃:塑造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全球化的终结》作者。 02:42全球化:悲观还是乐观? 小跑:首先想问您一个略带哲学色彩的问题。全球化对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我这代人来说特别重要。我们80后被称为"全球化红利最后一批乘客",和70后一起,我们确实从改革开放中获益匪浅。但90后和00后似乎就没那么幸运了。面对当前各种挑战全球化的冲突,我们还能对全球化的未来保持乐观吗? James教授:我还是挺乐观的,也希望你和听众们能保持乐观!我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纵观历史,全球化浪潮总是与重大技术创新紧密相连,而人工智能革命可能比以往任何技术都更具颠覆性,它将彻底改变我们工作、思考、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突破从来不会被单一国家垄断。可能会有一个国家最先引领创新,但其他国家很快就会跟上。19世纪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英国一度看似主导全球,但德国很快在工程、化学和光学等领域建立了优势。19世纪后期的国际舞台被英德竞争主导,最终导致了1914年的大战,影响了整个20世纪。 类似地,二战后的美国确实成为了主导经济力量,许多基础创新在美国诞生。但认为只有美国能引领创新是不现实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欧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共同构成的网络世界中,不可避免地相互依存。 当前技术和经济格局的变化确实带来了破坏性影响——工作岗位变化、旧职业消失、新机会出现。这有点像代际冲突,就像你提到的。我们这些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包括我自己)是幸运的,生活在和平、繁荣的环境中。年轻人可能会想:"你们过得太舒服了,却在毁掉我们的机会。" 对现在踏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前方既有无限可能,也充满变革的压力。这是个动荡但充满机遇的时代。 08:34世界连接越紧密,摩擦反而越多? 小跑:我还读了您的《全球化的终结》,这本书并不是批评全球化,而是在大家都很乐观的时候提供了一种谨慎的视角,有点像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如今,我们听到"脱钩"、"去风险"这类词,但实际上我们仍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这种矛盾现象怎么解释?为什么连接越紧密,摩擦和焦虑反而越多? James教授:确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在我的书中,我特别关注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70年代这两个历史时期,因为它们与今天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拿19世纪中期来说,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生活并没有立即改善,马克思甚至提出了"贫困化"理论。同一时期,欧洲还在印度、非洲和中国进行了大规模干预。但恰恰在这个时候,工业世界的情况开始好转——从19世纪50年代到世纪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预期寿命延长。 有趣的是,这也是大国冲突增加的时期,部分原因是新技术给了大国施加影响力的新工具。当英国自由主义者谈论和平与繁荣时,批评者指出克里米亚战争刚刚爆发。 这种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的张力,与90年代福山和亨廷顿的辩论非常相似。总是有人相信世界在变好,也有人认为进步只会引发更多资源争夺。这种张力从未消失。 14:58贸易武器化 小跑:从另一个角度看,经济互联性正被地缘政治武器化。您的书中多次提到政府在危机中的干预。我觉得技术越先进,政府干预的工具就越强大。中国有句古话"天高皇帝远",意思是过去君王的干预在实践中总是有限的。但今天,"看不见的手"似乎越来越容易被"看得见的手"干扰。我们是否需要重新思考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James教授:没错,特别是在当前贸易冲突加剧的背景下。特朗普即将开始第二任期,承诺实施高关税政策。有趣的是,许多人仍认为这只是谈判的开始,不会真的那么严重。 乐观的解读认为这类似于8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当时美元大幅升值,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压力。我预计未来几个月美元可能会走强,这会让美国出口变贵,进口变便宜,即使有关税,人们仍会购买进口商品。 最终可能会像里根时代那样,利用美元走强的时机重新思考国际体系,达成某种协议。到80年代末,全球局势明显改善。这为中国向世界开放创造了条件,全球从中获益匪浅——中国生产的商品让生活变得更好、更便宜,全球贫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二战后建立的框架(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已有80多年历史,需要更新。但政府在调整过程中扮演更大角色的同时,也要记住历史教训——政府通常不善于判断技术发展方向。 德国政府支持英特尔的半导体项目就是个例子,而真正的AI突破却发生在英伟达。如果政府只专注于对自己有政治影响力的特定行业,往往会做出错误决策。在美国,我们也担心政府政策会过度受到个别商业领袖(比如马斯克)影响的风险。 23:14下一次经济危机会由供应冲击引发吗? 小跑:您的书讨论了疫情和俄乌冲突这两次供应冲击。但当时的政策反应却像是应对需求冲击一样,导致了严重通胀。这种误诊带来了哪些教训?您认为下一次危机会是什么?我们如何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James教授:疫情和俄乌冲突其实是相互关联的。疫情暴露了供应链脆弱性——全球贸易暂停、物流混乱,我们无法获得必需品。疫情初期大家都抢购防护设备和呼吸机;随着居家办公和居家娱乐需求增加,电子产品需求暴增,导致半导体短缺,价格飙升。 看到这种情况,控制战略资源的国家开始将其作为影响力工具。俄罗斯试图利用欧洲对其能源的依赖;阿尔及利亚威胁切断对西班牙的天然气供应;中国控制着绿色能源转型需要的稀土和关键矿物;美国则利用其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实施出口管制。 这些做法都推高了生活成本,这也是2024年全球各地执政者民意支持率普遍下滑的原因之一。但有意思的是,价格上涨也刺激了创新——如果没有疫情带来的效率压力,人工智能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 这段困难时期既是创新的催化剂,也带来了不确定性。人们希望政府帮助应对变革,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政府在试图提供帮助时反而犯下重大错误,比如我认为当前的贸易战就是一例。 30:08中国经济该怎么走? 小跑:中国目前面临着一个复杂局面——消费疲软、通缩压力。有人说解决方案是"走出去",我们确实看到企业和供应链向东南亚、南美和非洲转移。另一派则认为应该专注提振国内需求。您书中提到,需求冲击通常导致保护主义,这正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被指责"供应过剩",面临关税威胁。在这种环境下,中国该怎么走? James教授:理想情况是两条路并行。说中国"用廉价商品淹没世界"有些片面。考虑到全球环保需求,大量生产廉价太阳能电池板其实非常有价值!你能看到非洲、巴基斯坦等地对太阳能设备的巨大需求。电动汽车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真要摆脱碳能源,就需要让替代品变得更便宜。 在能源转型领域,中国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但你提到的国内需求同样重要——如果中国人对未来没有信心,经济难以持续发展。房地产市场的问题确实需要政府财政措施和流动性政策调整来应对。 34:39政府债务:大国空间大? 小跑:您书中提到70-80年代出现了现代货币理论(MMT)的早期版本。您指出这种理论只在封闭经济体中有效,开放经济体会面临货币贬值风险。这让我想到中国——我们既不完全开放也不完全封闭,仍保持着资本账户管制。大国如中国能否既融入全球市场又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James教授:确实,大国有更多政策空间。MMT之所以在美国有市场,是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有趣的是,每当全球动荡,人们反而涌向美元避险,即使动荡是由美国自身引起的,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 但这种模式不可能永远持续。美国债务服务支出越来越高,挤压了其他领域的支出

    57 min
  3. 26 MAY

    【中文】全球化:崩溃还是涅槃?对话《七次崩溃》作者Harold James教授

    访谈有两个版本。这集是中文版,小跑老师声音是自己的、James教授声音是用AI做的(听起来年轻了三十岁)。shownotes对应在英文版,以及英文访谈原稿翻译版,请至《墙裂坛》公众号收看! ·本期嘉宾· 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普林斯顿大学克劳德和洛尔·凯利欧洲研究教授,《七次崩溃:塑造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全球化的终结》作者。 本期是和《七次崩溃》作者,普林斯顿大学James教授的一次对谈。《七次崩溃》绝对是我去年读过的最精彩的书之一。说实话,第一次看到《七次崩溃》书名时,以为只是讲金融危机历史。读完第一章后发现没那么简单,这本书打开了全球化背后的运行逻辑:你觉得全球化到底是崩溃了还是涅槃了? “供给侧”和“需求侧”危机,哪个会让全球化崩溃,哪个会推进全球化涅槃? 但最吸引人的,是书中"纳米经济学"的概念——随着世界变得更复杂,我们对供需的理解也必须更精细。经济理论需要“颗粒度”更细的变革。 大家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新浪博客等各大平台收听播客的英文版和中文版。也可以在《墙裂坛》和《肖小跑》视频号上稍后也会放出剪辑片段。 — End — 嘉宾|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 主播|肖小跑 编辑|坛子 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15 min

About

墙裂坛:用另一种方法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墙裂坛里的每个人都有个撞墙的梦想,想把金融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撞开,希望和你一起解除思想上的自我隔离,一起讨论、一起解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