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钱瞻 X MSAI 营销科学艺术: 在 AI 大模型持续迭代的浪潮中,从谷歌 Gemini Nano Banana 的创意产出,到 Midjourney、Sora 等工具的视觉生成能力,AI 已彻底打破传统美学边界,催生出以超现实主义为核心的 “AI 新美学”。
这种新美学不仅重塑了广告、艺术、音乐等领域的创作范式,更成为品牌在注意力稀缺时代破局的关键。基于对 AI 新美学相关讨论的深度梳理,可从核心矛盾、本质特征、实践路径与未来方向四个维度,解析其对品牌与商业的变革价值。
共谈嘉宾:
谭北平 — 营销科学家 MSAI联合主播 / 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
钱峻 — 营销科学家 MSAI 联合主播 / 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SHOWNOTES:
0:38 AI创作追求与人类相同还是创造独特美学。
4:56 AI内容创作中的超现实主义倾向,改变了审美偏好,促使创意方向发展。
8:28 超现实美学与AI融合,探索视觉、音乐与叙事的跨媒介创新。
13:01 AI重塑广告创意,企业应积极拥抱AI创造的超现实主义。
16:53 超现实主义广告,吸引现代消费者注意力的关键。
18:08 在广告创作中,AI通过算法学习艺术史,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风格。
24:24 AI拓宽了美学表达范畴,包括超现实、古代感等多元风格。
29:01 现实美学与AI融合,探索多模态下的品牌创新。
30:58 AI美学对品牌视觉的影响,寻找独特风格并将其转化为品牌资产。
33:46 AI美学与超现实主义,共创未来创意新趋势。
一、核心矛盾:AI 创作的 “复刻陷阱” 与 “创新突围”
AI 美学发展的起点,始终围绕一个关键命题:是让 AI 复刻人类作品,还是让 AI 创造独属于自身的美学表达? 这一矛盾在品牌实践中已得到鲜明验证。
可口可乐的两次 AI 广告尝试堪称典型案例。2023 年,其推出的 AI 美术馆广告片,让《呐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经典画作中的人物 “活过来”,与可乐瓶互动,凭借 “打破艺术与现实边界” 的创新感收获市场好评;而 2024 年,其用 AI 复刻几十年前的经典圣诞节广告,虽制作水平达到 “超越过往的专业水准”,却因 “缺乏新意” 导致实际传播效果惨淡。
这一对比揭示出 AI 美学的核心认知:AI 的价值不在于 “模拟过去的真实”,而在于 “创造未来的可能”。正如艺术史中 “摄影技术诞生后,艺术从‘追求写实’转向‘抽象主义’” 的规律,AI 时代的美学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 —— 老一代 AI 专家所坚守的 “AI 需模拟真实” 的理念,已难以适配当下需求。对品牌而言,若陷入 “用 AI 复刻传统创意” 的陷阱,只会浪费技术潜力;唯有推动 AI 突破人类经验边界,才能释放新美学的商业价值。
二、本质特征:超现实主义的 “真实与荒诞共生”
AI 新美学的最显著标签,是视觉真实性与逻辑荒诞性的深度融合,这一特征直接承袭并升级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形成独特的 “AI 超现实风格”。
从表现形式看,这种超现实主义有三大典型特质:
- 细节逼真性:AI 生成的内容在纹理、光影、材质等细节上高度拟真,如广告中产品的质感、场景的光影效果,足以让受众产生 “视觉真实感”;
- 逻辑反常规:突破物理法则与常识认知,如 “人转身瞬间切换到古代战场”“悬浮的汉堡搭配预制薯条”“固态石头流动化” 等场景,打破时空、比例、物种的传统逻辑;
- 元素拼贴感:将陌生元素创造性组合,如 “小红帽场景与六代机场景融合”“古代人物讲解现代选择题”,通过 “熟悉元素 + 陌生组合” 制造认知冲击。
这种 “看似真实却不可能” 的美学表达,恰好契合了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 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传统广告的 “标准化叙事” 已让受众麻木,而 AI 超现实美学通过 “认知冲突” 激发探索欲,成为抓住注意力的关键。正如讨论中提及的研究数据:含超现实元素的广告点击率,比传统广告高 17.5%,这一数据直接印证了新美学的商业有效性。
三、实践路径:品牌拥抱 AI 新美学的三大关键动作
对品牌、企业与创意公司而言,AI 超现实美学不是 “选择题”,而是 “生存题”。要将其转化为商业竞争力,需落实三大核心动作:
(一)打破 “创意公式”,主动拥抱超现实表达
传统广告的 “流程化叙事” 已失效 —— 相同的结构、相似的话术,在碎片化媒体环境中只会被受众 “一键划过”。品牌需跳出 “复刻传统创意” 的思维,让 AI 超现实美学成为核心表达手法:
- 在内容侧,可借鉴短剧的超现实叙事逻辑,如通过 “反常识剧情”(如 “普通人与外星生物合作创业”)增强故事吸引力;
- 在视觉侧,运用 AI 生成 “突破物理法则的场景”,如 “牛奶从天空瀑布中流淌进牛奶盒”“产品在古代宫殿与未来太空间穿梭”,用视觉冲击留住受众注意力。
(二)构建 “风格资产”,平衡 “陌生感” 与 “识别度”
AI 创作的 “无限可能性” 可能导致品牌风格混乱,因此需在 “超现实表达” 中建立 “可识别的风格资产”:
- 保留核心一致性:如品牌可固定 “超现实场景中的色彩体系”(如某品牌始终用 “赛博朋克蓝 + 复古金”)或 “元素符号”(如某饮料品牌在超现实场景中必出现 “悬浮的水果粒子”),让消费者看到 “超现实内容” 就能联想到品牌;
- 拒绝 “盲目创新”:避免每次创作都完全颠覆风格,可采用 “70% 一致性 + 30% 微创新” 的模式,既保持品牌辨识度,又持续给受众新鲜感。正如艺术大师成名后会保持风格一致性,品牌的 “超现实风格” 也需成为独特的 “资产标签”。
(三)借力 “多模态融合”,降低试错成本
AI 新美学的优势在于 “跨媒介协同”—— 视觉、音乐、声音、动态可实现一体化生成,品牌可借助多模态工具,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低成本试错:
- 在小红书发布 “超现实风格的产品笔记”,通过点赞、收藏数据测试消费者偏好;
- 在哔哩哔哩推出 “AI 生成的超现实音视频播客”,吸引年轻群体互动;
- 在直播中融入 “超现实场景”,如将主播形象替换为古代人物、背景切换为奇幻世界,打破传统直播的 “叫卖式乏味感”。椰树牌椰汁曾以 “突破‘白又瘦’审美” 的超现实直播风格出圈,正是 “多模态 + 超现实” 的成功实践。
四、未来方向:AI 新美学驱动创意生态重构
随着 AI 技术的持续进化,AI 新美学将不再局限于 “工具层面的创新”,而是推动整个创意生态的重构:
- 创作主体泛化:“审美民主化” 趋势将进一步凸显,普通人可通过 AI 工具成为超现实内容的创作者,品牌可开展 “用户共创超现实创意” 活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 行业边界模糊:超现实主义将渗透更多领域 —— 好莱坞已将 AI 超现实技术融入电影工业,国内短剧市场也将凭借 “短周期、高创意” 的优势,成为超现实叙事的核心载体;
- 评价标准升级:“是否符合真实逻辑” 将不再是美学评价的核心,“是否创造独特体验”“是否传递品牌个性” 将成为关键指标,这要求创意人彻底摆脱 “传统创意公式”,与 AI 协同探索新边界。
AI 新美学的核心不是 “技术炫技”,而是 “用超现实主义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品牌唯有主动拥抱这种 “真实与荒诞共生” 的新美学,将其转化为独特的风格资产,才能在商业竞争中实现 “可持续增长”—— 这既是 AI 技术赋予的机遇,也是品牌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TAKEAWAY
1、AI 美学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复刻人类作品,还是创造独属于 AI 的全新美学表达。
2、AI 美学呈现显著超现实主义倾向,核心是视觉真实性与逻辑荒诞性的融合。
3、AI 超现实美学承袭达达主义等艺术传统,通过算法实现高度风格融合与创新。
4、含超现实元素的内容能制造认知冲突,吸引注意力,其广告点击率高于传统广告。
5、AI 美学推动跨媒介融合,在视觉、音乐、叙事等领域均有创新实践。
6、品牌应主动拥抱 AI 超现实美学,而非陷入传统创意的 “复刻陷阱”。
7、品牌需在 AI 超现实表达中构建独特风格,并将其转化为可识别的品牌资产。
8、借助多模态工具在社交媒体开展低成本试错,是品牌应用 AI 美学的有效路径。
9、AI 新美学将推动 “审美民主化”,让普通人也能参与超现实内容创作。
10、未来 AI 新美学将重构创意生态,模糊行业边界,升级美学评价标准。
思考点
1、AI 超现实美学核心是 “视觉真实与逻辑荒诞融合”,在实际创作中如何平
資料
- 節目
- 頻率每日更新
- 發佈日期2025年9月3日 上午12:52 [UTC]
- 長度40 分鐘
- 分級兒童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