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時 4 分鐘

#015 冯梦波:对照‪记‬ 山顶洞人

    • 文藝

很久没有更新了,这个月我开始一砖一瓦地做电子游戏了,这大概是我人生所有工作里最消耗的一次,技术的、叙事的、行业的、自我的,所有难题和挑战迎面而来。我和搭档一共两个人,深感生产力(或者 aaajiao所说的运力)低下。我问在大厂工作的设计师朋友叶梓涛,为什么这么难啊,如果在大厂就好了。他最近在忙着写艺术相关的文字,反问我,大厂为什么要砸钱做你想做的游戏?

一针见血。好在世界上除了大厂,还有独立游戏,除了独立游戏还有作为艺术品的游戏作品。我和叶梓涛一个月前以前录制了一期播客,访问对象是中国最早最早将电子游戏做成艺术的人,冯梦波老师。他为人熟知的作品中,《长征》系列把任天堂的横版马里奥改造成满是政治波普符号的长征,《阿Q》则是把他自己编入了1999年风靡世界的第一人称视角射击大作《雷神之锤三》中,《真人快打》则把他的家人和朋友变成今天可能会被叫做MR(混合现实)的格斗游戏装置中,每个人还有自己的大招。游戏之外,冯老师也是各种科技产品的早期剁手者,从90年代的mac,混音器到现在的hololense,是个大玩家,也是个大收藏家,他的公号《大收藏家冯梦波》连续一整年都在数自己买的保存得很好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产品:从花瓶到合成器,应有尽有。他的知识杂而精,所以很难概括,他也不喜欢被人定义和概括,可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在机器(软件与硬件)上找到的乐趣比在人事上多的人。

冯梦波2002作品《Q4U》截图

这一期剪辑的时候,我发现我和叶梓涛都在问自己想问的问题,对于听众来说可能不够友好吧,都没怎么具体聊前文提到的冯老师的作品。叶梓涛同学是个「有意思的文科生」,在大厂上班的同时,写文章、做播客(对这又是联合录制的一期,友台是《落日间》),做b站。他总想着反套路,用人文和艺术的眼光来重构艺术设计。而我则羡慕大厂的资源和人力,希望能做出好玩的东西,让好玩更无罪。遇到冯老师这个又艺术又游戏的人,我们当然坐不住,结果大部分问题与回答都成了比较学,谈游戏的时候聊聊艺术家的自由,谈艺术的时候聊聊游戏界的水准。两相对照,两相祛魅,或用冯老师的话来说“各有各的倒霉”。

但各有各的倒霉另一面就是各有各的幸运,世界上哪有什么都满足我们的好职业、好圈子和好人生,创作有时候需要限制,有时是资金、有时是时间、有时是技能,才会有属于创作者自己的独特的作品。而每个创作的人都知道,创作本身的乐趣是最大的。再次quote冯老师“自己和自己玩”——从小时候在脑子里想象世界大战到现在在家里给VR贴图,创作即是游戏。

做媒体这些年往回看,写报道与做访问,每个人问的问题看似一样,其实不一样,总会夹带私藏问些自己关注的事情。几年前我爱问艺术家:“是不是很难?有没有想过放弃?”那其实是在创意产业边缘艳羡但不敢进去的我在给自己找理由,现在喜欢问更具体的问题,更具体的事;叶梓涛一直在问艺术界会不会更自由、更有作者性,我猜想这是他本身对于这两样的认可和渴求吧。冯老师没问我们问题,但听的时候我能察觉谈到机器、软件的时候最兴奋,让我从之前对他的敬畏放松了很多,所谓玩物丧志是我们三个人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彼此对照,于是有了这期播客,也有了这期这个题目——当然是盗自张爱玲。

隔了一个月迟迟才出,大部分的工作其实是帮忙做播客的小朋友柳柳完成的,她也写了一段话,是另

很久没有更新了,这个月我开始一砖一瓦地做电子游戏了,这大概是我人生所有工作里最消耗的一次,技术的、叙事的、行业的、自我的,所有难题和挑战迎面而来。我和搭档一共两个人,深感生产力(或者 aaajiao所说的运力)低下。我问在大厂工作的设计师朋友叶梓涛,为什么这么难啊,如果在大厂就好了。他最近在忙着写艺术相关的文字,反问我,大厂为什么要砸钱做你想做的游戏?

一针见血。好在世界上除了大厂,还有独立游戏,除了独立游戏还有作为艺术品的游戏作品。我和叶梓涛一个月前以前录制了一期播客,访问对象是中国最早最早将电子游戏做成艺术的人,冯梦波老师。他为人熟知的作品中,《长征》系列把任天堂的横版马里奥改造成满是政治波普符号的长征,《阿Q》则是把他自己编入了1999年风靡世界的第一人称视角射击大作《雷神之锤三》中,《真人快打》则把他的家人和朋友变成今天可能会被叫做MR(混合现实)的格斗游戏装置中,每个人还有自己的大招。游戏之外,冯老师也是各种科技产品的早期剁手者,从90年代的mac,混音器到现在的hololense,是个大玩家,也是个大收藏家,他的公号《大收藏家冯梦波》连续一整年都在数自己买的保存得很好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产品:从花瓶到合成器,应有尽有。他的知识杂而精,所以很难概括,他也不喜欢被人定义和概括,可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在机器(软件与硬件)上找到的乐趣比在人事上多的人。

冯梦波2002作品《Q4U》截图

这一期剪辑的时候,我发现我和叶梓涛都在问自己想问的问题,对于听众来说可能不够友好吧,都没怎么具体聊前文提到的冯老师的作品。叶梓涛同学是个「有意思的文科生」,在大厂上班的同时,写文章、做播客(对这又是联合录制的一期,友台是《落日间》),做b站。他总想着反套路,用人文和艺术的眼光来重构艺术设计。而我则羡慕大厂的资源和人力,希望能做出好玩的东西,让好玩更无罪。遇到冯老师这个又艺术又游戏的人,我们当然坐不住,结果大部分问题与回答都成了比较学,谈游戏的时候聊聊艺术家的自由,谈艺术的时候聊聊游戏界的水准。两相对照,两相祛魅,或用冯老师的话来说“各有各的倒霉”。

但各有各的倒霉另一面就是各有各的幸运,世界上哪有什么都满足我们的好职业、好圈子和好人生,创作有时候需要限制,有时是资金、有时是时间、有时是技能,才会有属于创作者自己的独特的作品。而每个创作的人都知道,创作本身的乐趣是最大的。再次quote冯老师“自己和自己玩”——从小时候在脑子里想象世界大战到现在在家里给VR贴图,创作即是游戏。

做媒体这些年往回看,写报道与做访问,每个人问的问题看似一样,其实不一样,总会夹带私藏问些自己关注的事情。几年前我爱问艺术家:“是不是很难?有没有想过放弃?”那其实是在创意产业边缘艳羡但不敢进去的我在给自己找理由,现在喜欢问更具体的问题,更具体的事;叶梓涛一直在问艺术界会不会更自由、更有作者性,我猜想这是他本身对于这两样的认可和渴求吧。冯老师没问我们问题,但听的时候我能察觉谈到机器、软件的时候最兴奋,让我从之前对他的敬畏放松了很多,所谓玩物丧志是我们三个人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彼此对照,于是有了这期播客,也有了这期这个题目——当然是盗自张爱玲。

隔了一个月迟迟才出,大部分的工作其实是帮忙做播客的小朋友柳柳完成的,她也写了一段话,是另

1 小時 4 分鐘

關於文藝的熱門 Podcast

Sparksine廣東話讀書會Podcast --With Isaac
Isaac Wong from Sparksine
點點粵:廣東話讀書會
William Kung|點點閱創辦人
香港人的有聲書
香港人的有聲書 製作組
好耐好耐以前|廣東話故事 香港Podcast
Storyspreads|Stories in Cantonese
下一本讀什麼?
閱讀前哨站 瓦基
LifeTimer 陪你悦讀 | 時間管理 x 個人成長 x 閱讀分享 with Jasmine
LifeTimer HK - Jas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