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大商场

香港不是大商场

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欢迎在Instagram或Matters搜索账号「香港不是大商场」,留言写下你听过节目之后的想法。也欢迎邮件联络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

  1. 28/10/2023

    [S2E5] 按摩店阿兰:只有站在社会最底层,才能看清人到底是好是坏

    阿兰在2007年来到香港后,围绕着照顾和供养孩子的需要,分别在餐厅、糖水店、按摩店和养老院工作过,当过服务员和洗碗工,做过后厨也做过水吧。现在做着两份工,从来不休息,尽量不在餐厅吃饭,能步行就不搭车。她说只有站在社会的最低层,才能看清人到底是好还是坏,而她总是那个最低层的位置。在这期节目里,她和我们分享了每份工作的观察和感受,说起贫困而重男轻女的家庭背景怎么影响了她的婚姻和工作观,以及现在独立又独身的快乐。 [00:01:59] 阿兰认识香港籍前夫的故事 [00:04:50] 来香港前后的工作和生活 [00:10:07] 在内地的家庭和成长环境:贫穷和辍学 [00:13:02] 来香港的经过和初印象:很不习惯 [00:16:06] 和前夫的关系变化,离婚后的生活 [00:17:56] 在老人院全职工作的日常 [00:20:35] 同事关系:站在最低层,才看得清人的好坏 [00:29:23] 亲密关系:对男人失望了 [00:33:17] 在香港生活感受的变化 [00:35:30] 未来的打算:还完债,还想回老家看看 [00:38:26] 在按摩店兼职的工作日常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44 min
  2. 07/12/2022

    [S2E2] “对香港而言,我从来都只是一个过客”

    小北是一个来到香港后选择离开、然后又回到香港的内地青年。两次来到香港,却都不是因为喜欢香港,香港对于她而言,只是一个备选;而对于香港而言,她说自己”从来都只是一个过客“。在2019年前后来到香港,经历了中港矛盾最激烈的时刻,”内地人“的身份仿佛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原罪,从在街上喊出什么语言的口号,到去哪里吃饭、用繁体还是简体与朋友们聊天,每一项选择好像都能开启香港人与内地人的创伤记忆,争论也因此永不休止。她因此选择回到内地——那个她觉得可以自在地说着自己母语的地方。但一年后,她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香港,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些问题。 来到香港不久的Joe和林谈,也无法摆脱这场因为内地人身份带来的尴尬与争论。这一期节目,我们仨分享了各自对于香港的复杂的感情。 时间线: 00~ 5’35’’ 我们如何来到香港,如何适应香港 5’35’’~15‘40’‘ 在大型社运中,我们的身份危机 15‘40~23’44‘’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危机 23’44‘’~ 39‘ 选择回到内地,回到“快乐洞” 39‘~ 48’15 为什么再次离开内地,回到香港? 48‘15~54’15 再次回到香港:“最大的变化是香港变了” 54‘15~65’ 香港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1h 6m
  3. 23/06/2022

    短暂告别啦,生活在香港的普通人聊天电台

    在不知道会不会有下一季的这一季的最后,我们分享之前节目嘉宾的更多故事,也聊聊自己关于界限街、旺角天桥、双层巴士等等的香港记忆和感情。后会有期啦,希望在电台之外,我们都还常常能品尝平凡的日子,和身边的普通人相互汲取力量。 [00:02:12] 听众提问:Cassey的宗教信仰和lesbian身份认同的建立 [00:05:40] 听众反馈:关于「外佣」这一称呼和「麦难民」群体 [00:08:00] 一些幕后故事,和电台制作的流程与反思 [00:24:00] 为什么想做关于「普通人」的电台 [00:25:08] 没能做完的几期节目:香港的移民潮、农夫、少数族裔 [00:31:55] 我们印象深刻的香港地点和香港巴士 (欢迎去Matters (https://matters.news/@curiouspodca/299143-短暂告别啦-生活在香港的普通人聊天电台-bafyreib2usa4ff6ihgirei5tzjik245d57bkqirm7bzjfwbeal5bb3646u)看照片呀) [00:44:54] 熟悉香港的过程,和做电台中的成长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Serrini 《深宵的小巴》 (特别感谢朋友树树再次帮忙,剪辑了这一期节目!)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任何反馈与建议,欢迎在小宇宙/Matters上留言或发邮件至 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

    55 min
  4. 12/05/2022

    [S1E7] 当“单非儿童”长大,成为香港年轻人

    刚成年不久的杯面来自一个“单非家庭”,即父母有一方不是香港居民、在大陆和香港两地分居的家庭。短短几年中,他从一个觉得香港是个大商场的小孩,成为因为香港社会议题而经历家庭关系破裂、不得不独自生活的少年。我们聊了聊他经历的生离死别,在不同阶段的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以及变化的身份认同和香港生活感受。 [00:01:22] 大陆出生的“单非儿童”怎样移居香港;关于单程证的争论 [00:06:12] 杯面的香港初印象:商场与静坐 [00:11:29] 在两地往来及爸爸过世前后的家庭生活;介绍“平民世界” 深水埗 [00:24:33] 在香港初中毕业后选择职专教育 [00:28:19] 2019年和妈妈的冲突,作为未成年人失去家庭经济支持后的生活 [00:40:20] 受争议的香港“通识教育”课程,和香港人身份认同 [00:46:14] 移居后以及社会变化中,对香港感情的变化 [00:50:03] 关于大陆游客“不遵守”香港“规矩”的讨论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Beyond 《十八》 (特别感谢朋友树树帮忙剪辑了这一期节目!)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1h 1m
  5. 08/03/2022

    [S1E6] 在宗教多元的香港,采访同志教会的牧师

    这期节目聊的是来香港生活一段时间后,我们对宗教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角色的新认识。在这里认识了拥有不同信仰的朋友,卸下了对特定教徒的高度符号化和警惕,也重新反思科学与迷信二元对立的看法:为什么家乡的拜神活动、蔡英文拜妈祖、美国总统手按《圣经》就职宣誓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但我们也依然为宗教中常见的厌女和恐同元素而不安。节目里穿插了Pastor Joe的采访录音,他讲述在马来西亚因为性少数身份被逼彻底离开教会的过往,在不同社会的打压之下创办同志教会和宣教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一些似乎“离经叛道”的有趣观念。 [00:03:01] 回顾自己对民间信仰、科学与迷信的看法 [00:09:12] 亲戚信仰和放弃基督教的经历;美国福音派的政治立场和影响力 [00:11:34] 朋克女权乐队Pussy Riot在东正教教堂的行为表演(抱歉,我们在节目中回忆的歌词有误,相关歌词的英文翻译是Virgin Mary, Mother of God, Banish Putin... Holy Shit... Mother of God, Be a feminist!) [00:14:54] 在香港看到的宗教元素:“十字奶”,场地有限的教会,在维园抬头见到的“耶稣是主”大字 [00:18:56] 宗教信仰带来的哲学视角:基督教徒和佛教徒朋友的例子 [00:26:19] Pastor Joe 的“信仰观”,成为基督徒和宣教的经历:从信仰中找到平安和开心,即便受打压、受苦;不在于证明上帝是否存在,而在于从宗教中认识怎样活着 [00:31:28] 我们去过的两个香港教会的特点 [00:39:47] 为什么有的社会对宗教很警惕? [00:42:02] 从读神学到成为牧师;华人社会传道人和中国大陆“传道证” 的设置 [00:47:17] Pastor Joe因为同志身份被逼离开教会的痛苦经历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Pussy Riot: Punk Prayer (https://www.you tube.com/watch?v=cSAsUIeBTCo)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1h 3m

Ratings & Reviews

5
out of 5
4 Ratings

About

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欢迎在Instagram或Matters搜索账号「香港不是大商场」,留言写下你听过节目之后的想法。也欢迎邮件联络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