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中国以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峰会」以及随后举行的盛大阅兵式展开魅力外交,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两件大事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南方和多级世界的中心地位,也展现了中国不断现代化的庞大军力,以及习近平打造独立于西方的新秩序,同时强化对全球、尤其对欧洲的经济和战略影响力的决心。除了令人瞩目的武器库,在北京盛大的阅兵式上,中俄朝三国领导人罕见并肩现身,谈笑风生的画面更令人印象深刻,凸显了「反西方轴心」的形成,并勇于挑战美国主导的西方秩序。北京的盛大阅兵式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如何看待中俄朝三国领导人重新一起公开亮相?我们带着诸多问题,连线到欧洲之声主编潘永忠先生,请他就与北京大阅兵相关的话题来阐述一下他的观点。
法广: 首先请谈谈,您在观看北京大阅兵视频时的感受。
潘永忠:通常来说,多数男士钟爱观看足球赛,也热衷观摩阅兵,其中道理很简单:1、两者均呈现了眩目的仪式感,足球赛通过满场的热烈、狂欢、充满期待的临门一脚;阅兵通过各兵种队列的气宇轩昂、整齐划一,及耀眼的各兵种先进装备,展示了庄重、严肃、神圣的整体气势。2、两者均追求「卓绝」与「顶级」水平。足球赛讲究的是技术水平和战术素养,智慧而勇猛,细腻而激烈,比赛中充满着变数和悬念,足球场上的博弈与驰骋,令人极度激越与亢奋,魅力无穷;阅兵是观赏绝对纪律、意志和训练所能达到的井然有序、分毫不差的极致,及装备的升级换代,展示了集体力量的巅峰时刻。
今年7月14日我们在巴黎,这天是法国国庆日也举行了阅兵式,我全过程观看了法国阅兵,特别欣赏法国骑兵马队,欧洲马体格高大、强壮有力、体型优美、气质优雅,据说法国的佩尔什马,兼具阿拉伯和安达卢西亚种马的血统,马队整齐有序地行进,可说是气势宏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9•3阅兵」开始,是欧洲凌晨3点,我起床观摩,实话实说,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可对于大部分装备,我却一知半解,它们认识我,我却不知道它们。因为阅兵前有各种信息散播,估计中国可能在军事装备上已步入世界前列,为中共专制政府的炫武与霸凌提供了力量,这不是好事。
法广: 中国在阅兵式上大力展示包括核三位一体、远程导弹、无人机、激光武器等新型装备,意欲何为?
潘永忠:所谓的核三位一体(陆基、海基、空基核打击力量)、高超音速导弹、无人作战系统等,对内意图是:1、增强民族凝聚力与爱国主义情绪,阅兵对百姓来说是政治动员宣传,展示先进武器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或国际环境不利时,通过军事成就凝聚人心。2、展示军事成果,近年来习近平对军队进行系列改革,如军种重组、精简裁军、联合作战能力提升。展示新型装备表明军改已见成效,是对「党指挥枪、能打胜仗」的一种背书。3、展示先进装备,表达强大威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避免真正陷入战争。不战与避战是中共长期备战的终极目的。
现代军事行动不再依靠单一的军机或军舰执行任务,而是需要将陆、海、空、天、网等多种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整体,以实现更高的作战效率。这种「体系建设」的理念强调联合作战能力,将不同军兵种的装备和力量融为一体,共同应对复杂的军事挑战。
前一阵的印巴空战,就证明了「一机独秀(法国的阵风)」与「三位一体」(有人、无人、信息感知)的转变,展示了体系建设的趋势,即力量的多元化和能力的整合化。证明了单一力量作战难以应对战局。
令人忧虑的是:全球新一轮军备竞赛已全面展开,这是人类的不幸与悲剧。
法广:中俄朝三国领导人十分罕见地一同出现在北京的阅兵式上,是否意味着特朗普在外交上的失利?
潘永忠:北京「9•3阅兵」上,中俄朝三国领导人罕见「同框」,在当前国际局势高度紧张的大背景下,绝不仅仅是一场仪式,它展示了全球战略格局的重大改变。三国在安全观、反美立场、主权观念等关键议题上,展现了高度一致性。这一组合,或者称回归,恰好强化了「非西方阵营」极权国家的战略集结趋势,三国最高领导人同时出席阅兵式,释放了「政治共同体」的强烈特征。从根本上来说,习近平执政以来一直在恢复与重建毛时代「三个世界」划分的国际大战略。中国一度曾「联美制苏」,「中韩合作」(偏重于韩国经济)等。俄罗斯曾希望回归美欧怀抱,投入西方民主阵营,几十年来均告失败,中俄朝重新拥抱,以三国地缘政治利益作依据与考量。习近平在毛泽东「第三世界」理论基础上,推行「一代一路」政策,进一步深耕、深化了阵营体系。时下这个政治军事联盟,正向亚太、台海、南海进行军事延伸与扩张,必定令全球警觉与重视。
至于问题川普是否在外交上有失利?或者失误?我认为是显然的,主要是削弱了盟友体系与合作,川普执政主动退出多边组织(巴黎气候协定、TPP、WHO等),放弃全球领导力,一味批评与指责同盟的北约和欧盟,川普政府的关税措施对大西洋联盟国一视同仁,导致欧洲、日韩、东盟等盟友对美国可靠性产生怀疑。其次美国忽视了地缘政治现实,放弃了战略平衡策略。中美冲突加剧时,拜登政府继续挑战俄罗斯,川普总统「离间中俄」之策失败。再则川普针对伊朗的「极限施压」,在朝鲜核问题上,左右摇摆,令金正恩最终认定美国「不可信」,及川普的「极限施压外交」,促使各国抱团自保,同时推动了「中俄朝伊」的联盟加固,造成了南美国家、东盟国家等弃美投入到上海和金砖联盟,中俄则趁机填补了真空。
西方有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中冲突与对峙是系统性与持续性的,奥巴马执政时期已开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已促使中俄加快安全合作步伐。克里米亚危机后,美欧制裁俄罗斯,莫斯科主动靠拢北京。伊朗反美是根深蒂固的,伊核协议只是暂时缓和态势,川普退出协议确实激化美伊矛盾,但伊朗本身早就有向中俄靠拢的需求。中国崛起导致的系统性冲突不可避免,无论哪位美国总统,在面对中国挑战时都会采取强硬路线。拜登执政时,同样也延续了对华「科技脱钩+印太围堵」政策。
法广: 在9月3日的北京盛大阅兵式上,主要欧洲大国领导人均未到场。您对此作何解读?这是否表明“西方阵营”的外交失败?
潘永忠:有很多说法,比如俄罗斯因乌克兰战争被全面制裁,欧洲几乎与俄「断交」,欧洲民主国家首脑不愿意在有普京出席的场合出现;再比如,朝鲜因其核试验、导弹试射与人权问题等,使欧洲多国对其采取敌视立场。笔者并不觉得这些是重要的理由与依据。
关键还是美欧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与复杂。中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系统化的冲突与博弈不断,川普不参加「93阅兵」也是预料之中、可想而知的;中欧关系近年来,从「脱钩」到「去风险」持续不歇,中国被民主国家定义为「系统性竞争者」,具体来说,中欧在经贸、价值观、人权等问题上的分歧明显加剧。面对北京「93阅兵」的高调摆谱与仪式,欧洲国家显然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但「93阅兵」所呈现的中国式政治经济军事宣言,已引起西方民主国家普遍警觉:《南德意志报》评论:「这是一次与西方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大国崛起」。《新苏黎世报》文章认为,「习近平的阅兵式向川普发出了讯号:中国不再需要西方,但西方却需要中国」。
确实有人说是:欧洲缺席,从舆论引导权和外交影响力来看,是中国的阶段性收获,而西方则是被动回避,是外交上的失败。可我不这么认为,中欧是互为需求,应建立在双方谅解与合作的基础之上。所以,倘若说欧洲的外交失败,并不表明中国的外交成功。再则美欧国家的同步同进,相反佐证了大西洋联盟政策与决定的一致性。
法广:最后请谈谈,您认为,这次北京大阅兵将对全球战略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潘永忠:「93阅兵」,是一次「政治军事双重宣言」,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强军。
普京、金正恩高调出席,是乌克兰危机后首次「联袂亮相」全球舞台,以此表达了与美欧西方国家的泾渭分明,刻意展示了中俄加强战略协作,以此阅兵是中俄战略协调由「后场配合」走向「前台联动」的拐点,为今天的中俄战略联合打下了舆论与政治基础。
「93阅兵」,也是展示了中国军队「正走向现代化与专业化」,大幅提升外界对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
מידע
- תכנית
- ערוץ
- תדירותעדכון שבועי
- פורסם13 בספטמבר 2025 בשעה 19:31 UTC
- אורך16 דק׳
- סיווגתוכן הול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