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語讀報:Tiffany
報導者團隊:文字/楊惠君;攝影/林彥廷;責任編輯/吳冠伶
1999年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的921世紀大震,是20世紀台灣最大的地震。台灣的研究團隊也在第一時間進駐,鑽探2,000公尺深的地底,開啟「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Taiwan Chelungpu-fault Drilling project, TCDP),取得最珍貴的車籠埔斷層岩心,這是第一次科學家可以直接觀察地震時地心的錯動變化,也帶動台灣地震科學研究躍上世界
2021年,花蓮地區接續發生芮氏規模5.8與6.2的地震,當年底我們的科研團隊又展開了米崙斷層鑽井研究計畫(Milun fault Drilling and All-inclusive Sensing Project, MiDAS),用光纖地震監測,就像在地殼置入「神經」,感測地層脈動,又是一項世界級的計畫,可望未來把地震監測更推進、更即時啟動防災手段
從車籠埔到米崙,18年的研究接力,來地心到氣體、從科學到工程、由電波到岩層,以及民間鑽井者,他們各自身懷絕技、也帶著守護台灣的使命,如同地震科學領域「天龍特攻隊」,他們「鑽天遁地」,運用範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打開研究與產業的多元路徑
本文是鑽井達人林伯修的故事,他憑著「牛一樣」的犁田精神,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從被看笑話到助力台灣學者取得珍貴斷層岩心、享譽國際地震研究學界
「林老闆來壓陣了,我就安心了!」米崙計畫領頭羊、台灣地震科學中心科學家馬國鳳看見林伯修興奮地說:
「沒有林老闆,這個(工程)沒辦法進行。」
米崙地底光纖井A工程下光纖那日午後,主要團隊核心成員齊聚見證這歷史一刻。與研究機構成員「文場」的學術特質相異,林伯修帶著一股「武場」的霸氣現身。他的任務是監工,檢視施作吊掛保護光纖套管的節奏程序──一根150公斤的套管,放得太快,容易發生意外;放得太慢,滲入水氣也會影響光纖收訊
見自己領軍的施作同仁不急不徐一管接一管順暢置放,他心裡篤實,也掩不住激動起來對馬國鳳說:「老師,我看這次也可以再拚出《科學》(Science)或《自然》(Nature)期刊啦!」
林伯修的豐宇綠能公司,是台灣少數科學工程公司。他頭上戴的工程帽上沒印自己公司名字,倒是寫著「TCDP」(Taiwan Chelungpu-fault Drilling Project)、「車籠埔斷層2000m深鑽計畫」字樣,像是一個光榮戰士的徽章,閃閃發亮
TCDP,亦即2004年啟動的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是林伯修人生最嚴峻的挑戰,把自己和公司都對賭下去。從籌備階段開始,整整3年,他搬到位在台中大坑的車籠埔井區的貨櫃屋,買電腦、學程式、改鑽具,一敗再敗;看著身旁出入的成員一天一天減少,不過最終比煽情的勵志劇本更煽情──9局下半擊出再見全壘打,不只成功取出斷層岩心,第一罐岩心構造完整,至今提到他仍驕傲形容:「一支滿貫炮!」岩層構造從地震開始到結束都看見了
在國科會資助的單一研究計畫中,TCDP是一級期刊論文產量最多的一個,而台灣同時能發表在《科學》和《自然》兩大科學期刊的研究也是空前未見。身為「業者」的林伯修,自認不是研究人員不需在論文上掛名,但他領到了2張研究單位致贈的感謝狀
這支滿貫炮,不只逆轉了台灣地震科學研究在國際的地位,也逆轉了林伯修公司發展方向
「我們台灣人,沒有比人笨!」
「台灣人沒有比人笨,沒有經驗、但有水牛精神。」受訪時,這話林伯修提了好幾次。因為,TCDP是國際型鑽探計畫,第一次國際研討會,林伯修報告完後,國際團隊的人在白板上寫下2個問題:
-
不符行情(指台灣深鑽計畫經費僅200萬美元、遠低國際的500萬美元起跳行情)
-
沒有經驗
林伯修回憶,「我們好像就被當成『笑話』一樣。」這次報告後,好幾個國家立即「退出」TCDP計畫
接下這個案子前,林伯修原是為了做開挖溫泉的生意,想讓公司由一般鑽井、轉進1,000公尺以上的深鑽領域。由於深鑽技術門檻高、對地質需有更多認識和研究,他找上當時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和陳維民,跟著教授們做勘察,「我本來沒有信心去標車籠埔深鑽計畫,是這些老師們鼓勵我去挑戰,所以我把全公司所有的設備和資源整合去競標,拿到標案。」遭國外團隊的質疑,反而激發他的鬥志:
「就是要像牛一樣,犁下去就是了。」
林伯修先積極「安內」。公司是林父創立,在商言商,父親問了句:「接這個案子會不會賺?」他回:「我可以努力不賠。」父親當然反對。最後他說服家人,還要父親把當時的案子都轉包給其他廠商,自己南下,在大坑山區貨櫃屋裡一待就是3年,用全公司資源做這個案子。「這3年我沒有回過家,我的小孩要看爸爸,都要搭客運來,當然差點也有『家庭革命』。」
二代投入鑽井,父子都有超強研發力
為了工作傍井而居,一般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林伯修的成長背景,讓他做這個選擇理所當然且毫無懸念:「我小時候就是跟著鑿井的父親,逐工地而居、睡帳蓬長大,小學換了4個學校才畢業。小二時,還因為父母去外地做工程,我自己一個人生活了很久,吃飯就到隔壁鄰居家,我的獨立就是這樣養出來了。」
林父原是省政府建設廳地下水工程處的專業人員,後來自己出來創業,做專業鑿井。早年鑿井主要是地下水利工程,後來也接高架橋、高鐵、台鐵基樁工程,「台北巿第一個高架橋──新生高架橋的基樁,就是我父親做的,」但年輕時林伯修和父親並不親近,被父親要求回去接家業時,「因為父親滿嚴厲,技術還都是父親朋友教我的。」
他真的投入鑽井工程後才發現,父親「很厲害」
「在資源很少的年代,父親就用日治時代留下的木製鑿井設備,再參考歐美的設計去改良、整併成銅鐵式設備,原本1、2年才能鑿一口井,(父親)可以在1、2個月完成。那套5、60年代研發的衝擊式鑿井設備,到現在還可以用,」林伯修十分佩服
這種工具研發的熱情和天賦,完全遺傳給了身為長子的林伯修。他接手公司5、6年後,再把父親的工法進行改良,由衝擊式改成鑽井式的半自動化設備,從地下幾百公尺的鑽井進階到1,000、2,000公尺以下的深鑽,這技術在全世界都是少有且先進的工法。
接下地震研究案是不會賺錢的工作,但打通了林伯修的任督二脈。對地質的深度認識、研發各式獨有的鑽具,從被國際嘲諷的「零經驗」中發展出「獨有經驗」,也讓林伯修開發了更大的商機
他投注10幾年在地熱開發,已讓清水地熱成功商轉,每天發電50,000~60,000度,提供宜蘭大同、三星10,000戶家庭用電;第二個規模更大的金山地熱,也進入最後階段,一旦商轉,供應初期每度可以6.17元賣給台電,每小時可以提供10萬度電力。林伯修把3個弟弟全找回公司──老二林伯原曾是華航維修技師,在被派到波音公司受訓前被大哥召回;老三林伯聰是化工背景,懂工程設備整合;老四林伯耕則是台灣大學物理學系畢業、原任職中央研究院研究奈米生物學,正統科研出身。林家兄弟把父親留下的傳統鑿井公司,轉型為科學工程公司,也把早年挖井工作由「破壞環境」的黑色企業,扭轉成開發綠能的環保產業
由科研中獲益,發願成立基金會回饋
林伯修永遠記得,2004年8月,車籠埔斷層深鑽到1,110公尺挖到第一罐斷層岩心那天,岩心足足1公尺長,極美、極完整,一上傳到國際網站,瞬間「暴動」,沒人相信台灣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原本退出團隊的國外成員都要求回來;結果岩心不夠分,日本後來還出資派出「國家隊」委託他們再取一段,他又開鑽井B。最後,國內自己的學者拿不到,林伯修只好再由側邊挖出第三段岩心。二孔、三段岩心,「那時真的撐到最後,再挖不出來(斷層岩心),公司可能就要倒閉。」
這次米崙計畫啟動時,他正忙著清水地熱要商轉,根本無力接下,但禁不起研究團隊三番兩次拜託,只好硬調出工程團隊投入,有了車籠埔成功經驗,這次挑戰難度相較不高,把握度也很強。不過他還是每天盯著上傳的圖像,「看到每日挖出的斷層泥一直取出,現在粗估可能有10公尺以上,這個不簡單,因為車籠埔斷層造成的921地震已是芮氏規模7.3的百年強震,斷層岩心也只有1公尺,如果(米崙)挖到這真的是斷層帶,那(一旦發生地震的威力)有多可怕?」但林伯修認為,或者有可能挖到的是歐亞板塊交界的
Informazioni
- Podcast
- FrequenzaOgni 2 settimane
- Uscita30 settembre 2024 alle ore 04:00 UTC
- Stagione1
- Puntata32
- ClassificazioneContenuti adatti a tu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