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战火中的童心之美和人性之光——抗战题材儿童小说《芥园花铺》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接力出版社主办。
《芥园花铺》是儿童文学作家马三枣的最新作品。
这个故事讲述了芦花镇上,罗友梅家开有一间名叫“芥园”的花铺。日军侵占芦花镇,爸爸被抓走,妈妈带着友梅和二哥去山里避难。爸爸被日本兵害死后,罗家人回到芦花镇,芥园花铺重新开张,但这一次,花铺成了接送抗日情报的秘密站点。
抗战胜利后,罗家母女在芦花街遇到一对可怜的“哑巴”姐弟,好心收留了他们。可后来发现,这对姐弟是“开拓团”移民丢下的日本孤儿,罗妈妈对他们的态度变得冷淡。但罗家母女最终还是选择以爱和宽容,接纳了他们……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关于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一个全球性共识:避免过早展示战争中的血腥暴力元素,以免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但回顾战争、反思战争又离不开战争场景。如何书写战争的惨烈,同时以美好的文字进行表达是一大挑战。
“《芥园花铺》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尺度,揭示了在历史进程中,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人性的光辉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基。”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认为,《芥园花铺》分别呈现中国儿童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创伤,以及日本普通家庭被卷入战争后的遭遇,揭露了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
“这种跨文化、双视角的叙事结构在儿童文学领域很独特,拓宽了作品的国际视野。马三枣的语言细腻真切,情节设置自然,贴合儿童心理。比如汉奸给孩子一支笔,孩子一开始舍不得扔,挣扎之后才丢掉。这是从孩子视角出发的书写方式。”郭义强说。
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李忠看来,《芥园花铺》用孩子的眼睛看战争,贴近儿童生活的细节,让宏大的抗战历史变成了可触摸的成长故事。
“充满童真的语言、花与孩子相互映照的诗意表达,更让孩子愿意读、读得懂。除了视角创新、形象创新,马三枣还将花的意象用到了极致,这种以美载道的写法,拓展了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的艺术空间。”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表示,马三枣曾以文化韵味浓郁的儿童小说名世。文化小说需要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力,作家将这一优势转化到《芥园花铺》中,创作了一部以抗战为背景,从中日两国的两个女孩友梅与千鹤的视角进行叙事的优秀作品。
高洪波说:“两个不同的家庭,却同样受到战争的伤害。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使《芥园花铺》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感人力量。”
文字|记者 何晶
图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