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報導者‧誰來讀新聞|臺灣客語

教育部年花2億補助中小學生理用品,為什麼許多女同學「不敢領」?

客語讀報:Tiffany
報導者團隊:文字/邱紹雯;核稿/楊惠君;攝影/鄭宇辰、楊子磊;責任編輯/吳冠伶

「買衛生棉好貴,在衛生棉上墊衛生紙,一片衛生棉就可以用久一點?」

「啊!月經來了,但剛好沒有帶衛生棉該怎麼辦?」

教育部在2023年8月起全面推動「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政策,每年投入2億多元,針對經濟弱勢提供每月200元生理用品補助,也補助高中職以下學校在校園設置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的定點。《少年報導者》記者實地走訪不同校園發現,有的學校費盡心思以「團購」方式提高學生兌換率;有的能彈性以數位學生證到超商兌換;有的礙於經費限制經濟弱勢同學才能領取。如何以更友善、去標籤的方式,讓更多需要的同學受惠,還需要細緻化的思維和作法

「請各班健康股長來學務處領取生理用品。」走進台北市中山國中學務處,衛生組長吳郁君帶著幾位小幫手一起分裝剛到貨的生理用品,依照各班女學生選填的不同廠牌、款式編號,老師事先在個人專用的紙袋上做好紀錄,再由同學逐一分裝進紙袋、再裝箱,最後通知各班來領取。發放完畢後,又會有人再把紙箱和紙袋交回,等待下個月的發放作業

看似繁複的工程,在大家熟練的動作下,有如一條迅速的生產線──這是學校過去兩年來,每個月都要執行一次的女性生理用品發放流程

台北市:小五到高一女生,每月補助200元生理用品

資源豐厚的台北市動作比教育部早一步,2022年3月就開始推動生理用品補助試辦計畫,且跳脫經濟條件,最初補助所有國中女學生每月可至單一超商通路兌換價值200元的生理用品。但初期因宣導不夠、兌換品項及通路不多等原因,兌換率僅17.9%,被台北市審計部要求檢討改善

之後台北市教育局再祭出優化策略,除了增加三大超商兌換通路,並結合酷課雲系統,開放家長也能代為兌換。2023年更向下將國小五、六年級女學生納入補助對象,也積極向學校宣導,鼓勵老師協助同學統一兌換等,讓生理用品兌換率在去年3月提高至42.6%。台北市今年(2024)再將生理用品補助對象擴及到高中職一年級的女學生,可以選購的生理用品則增加到19種,首善之都的月經福利堪稱為各縣市之最

兌換率「模範生」中山國中:用「團購」策略提升兌換便利性

台北市中山國中是北市生理用品高兌換率的「模範生」,超過9成兌換率。成功經驗在各校間流傳,卻不容易複製,背後大力推手是校內的「團購女王」、熱心的衛生組長吳郁君。她坦言,剛開始只是配合政策在校內宣傳,後來發現有老師主動幫班上女同學兌換,以及看到學生將領到的衛生棉默默捐出來放在女廁,附上小卡寫著「送給有需要的人」,讓她開始思考:政策美意如何不造成浪費,又能擴大效益?最後她決定統一幫大家兌換,用不到的就回捐給學校,一舉兩得

兌換工程說來容易,執行上卻不簡單。學校每月要請全校約300位女學生上酷課雲平台挑選2種想要的生理用品款式,截圖儲存專屬條碼,再統一造冊,向通路端訂貨。 吳郁君發揮幫大家團購商品的高效率,與資訊老師合作,教所有學生操作系統及截圖、回傳條碼作業,不會出錯;還要一次次優化表單,從一開始紙本列印出一大疊條碼,到現在建立一整套SOP流程,可以一氣呵成線上完成作業;她甚至親自與三大超商通路洽談,業者開放後台讓她直接下單、線上核銷,數量品項統計完即可請超商將貨品直送到學校,節省人工領取的麻煩

就這樣,每個月大概有600包不同品牌樣式的衛生用品會順利出現在校內,成為最佳月經教育素材。吳郁君說,最初只敢在各班找女學生協助領取生理用品,還是很隱晦地通知「請各班棉棉小達人來學務處集合」;一年下來,學生們早已司空見慣,知道這是女性自然的生理現象和需求,現在不分男女都會有人來幫忙,覺得不用特別避諱什麼,大家偶爾還會開玩笑這是每月的「麥當勞歡樂送」。女同學如果覺得自己用不到,就回捐給學校,現在全校16處女廁中,固定會有一間設置「生理用品箱」,裡頭大多都是來自同學的愛心

中山國中九年級學生高宇萱說,以前月經時間都要用設定手機App提醒,以免忘了帶生理用品,現在會將學校領到的生理用品固定放在教室,隨時有需要就可以使用,不管月經何時來都不用擔心

台北以外限經濟弱勢學生領取,高雄、彰化可至超商兌換

走出台北市,各縣市執行的方式大不同 ,主要限定經濟弱勢身分,從實體發放、紙本現金券到數位兌換都有。在花蓮、屏東、嘉義等縣市,主要由學校護理師統一幫各校提報的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家庭突發需求的學生採購生理用品,採取實物發放。花蓮縣花崗國中張姓護理師平均每3個月幫全校30位女學生統一訂購生理用品,根據學生使用口碑調整訂單,搭配不同尺寸的生理用品組合,再以購物袋分裝 ,個別通知學生領回,學生每次會領到近10包生理用品

由於每次領到一大袋生理用品,相當「搶眼」,不少學生不好意思直接領回教室,護理師則和學生建立好默契,讓女同學放學再來健康中心拿,或是特別跟導師聯繫,「先放在導師辦公室,放學再到辦公室拿」。護理師也觀察,碰過三催四請不來領的學生,表達家裡也有其他社會資源捐助生理用品,或是還剩下很多所以不需要,代表具備低收身分未必等同有需求,所以不強迫領取,但會請同學轉贈給導師,做為班上同學緊急需要使用

相較針對特定對象的實體領取,讓學生領取紙本或禮物卡,再自行去超商兌換的接受度比較高一些。高雄和彰化結合學生的數位學生證(一卡通),由學校盤點符合資格的學生,每月派送198元兌換券,讓學生可持數位憑證到指定通路,自行選購等值的生理用品,一來便利性及自主性高,還可適用店家買一送一促銷優惠,實際可兌領金額甚至超過200元

彰化縣教育局表示,初期也曾採取全市統一招標,跟廠商採購全市的生理用品,再由廠商配送實體到學校,希望以量制價,能提供學生多樣、品質有控管的生理用品,不過因為得標廠商只限一家,能選擇的品項有限,不可能符合每個人需要。當時,學校發放的執行率雖然很高,但由老師看著學生領回去,有的學生不好意思來拿,或乾脆直接丟在女廁門口,改為數位兌換較可避免標籤化問題

經期照護需求,難單純以「經濟貧窮線」劃分

推動月經教育的社團法人全球小紅帽協會調查,有9%的台灣女性曾陷入「月經貧窮」困境,在購買生理用品與房租、水電費或三餐等日常支出間,前者通常會優先被捨去

但小紅帽協會創辦人林薇指出,經期的各種「需要」未必能從貧窮線劃分 ,有時候反而居住在高所得地區的需求愈容易被忽略,因為其他生活消費可能更高。除了特殊家庭補助,應該更廣泛地讓各大公共場所都能供應免費生理用品,並且搭配月經教育的推廣 ,三者並行,更敏銳地察覺與照顧到可能的需求

家扶基金會透過各縣市社工,調查受扶助的經濟弱勢家庭在生理用品使用上的困難,社會資源處處長林秀鳳說,生理用品的補助確實有助於減輕開銷,但仍有家庭回饋,因夜用衛生棉較貴捨不得用,寧可選擇多墊幾張衛生紙,以減少更換衛生棉的頻率。女性成員較多的家庭,對於衛生棉花費更「有感」,家長會尋找便宜或特價的衛生棉,或希望可以領取其他社會資源捐助的衛生棉

由於各縣市發放作業不一,政策宣導上有限,有家庭反應不清楚這項補助,或在兌換時碰到搞不清楚細節的店員。林秀鳳也發現,受扶助家庭的主要照顧者若為男性,多數不清楚如何購買適當的生理用品,或不知如何教導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正確使用方式。有社工曾碰過,由單親爸爸撫養的女孩月經來難過地向社工表達「自己快要死了」,竟然是因為看到流血,不知所措,難過不知如何向家人告別,因此也請社工針對小四以上服務對象,主動關心經期衛教知識及心理建設

免費生理用品政策應拓展到多元場合

目前,教育部的免費生理用品政策分兩軌進行,除了針對特定經濟弱勢對象,也補助各級學校及教育部所屬場館設置免費生理用品取用處。但政策上僅規定校內設一處「定點」,並未強制規定要設在哪,也讓政策美意大打折扣

就讀新北市國中的女學生阿喬(化名)告訴記者,某次體育課前突然感覺月經來,記得學校曾宣導過學務處有免費生理用品,但好像沒有說是找誰拿,她上課前衝進學務處隨手找了位男老師詢問,只見男老師手比出一個小方塊,轉頭向另一位女老師說:「學生要拿『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