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读书会

无用读书会

几个爱书人凑在一起,聊点跟书有关的事。不太懒也算不上勤劳,不会太严肃也不是绝对正确,无用正好。

  1. 1 MAY

    第十八期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卷一丨无用读书会

    “即使在巴黎,遇到春天,我也不去拜客,不去听那些无聊的敷衍,而是要到乡下来探望第一批开花的山楂树“, 此刻初夏时节,山楂树的花大概落了,《追忆似水年华》·卷一来了。 《追忆似水年华》(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作者是马塞尔·普鲁斯特,这部作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巅峰之作 ,核心主题是时间、记忆、艺术。创作于1913–1927年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卷一《在斯万家那边》讲述了马塞尔的童年记忆、斯万的爱情以及贡布雷的社会百态 。 《追忆似水年华》的写作本身就是普鲁斯特对抗时间与遗忘的宏伟工程。这位深居简出的作家将生命最后十几年完全奉献给这部作品,仿佛要通过文字的永恒性来拯救那些终将消逝的瞬间。 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座记忆的宏伟宫殿,在这里,普鲁斯特用他独特的叙事方式证明,记忆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每一次回忆时的重新创造。当玛德琳蛋糕浸入椴花茶的那一刻,整个贡布雷小镇从味觉的深渊中升起,这种“非自主记忆”的魔法,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意识如何保存并重构那些我们以为永远失去的时光,使那些本来会随着个体死亡而消失的过去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选书阶段我们曾在加缪和普鲁斯特之间几番拉扯,最终决定用绵长的时光重新去读《追忆似水年华》。事实证明,这段阅读经历很值得也很特别。阅读它并不容易,但它却又最贴近我们的日常。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难忘的记忆,如果我们的讨论能让听友想起一些,那便算是成功了。 【译本】 此次三位主播统一,选取了最经典的大家合译本,普鲁斯特语言的美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非常推荐。 【谁在聊】 主持:然少 Ryan、咸慧 【时间轴】 00:05 花絮&书籍简介 02:15 大家的阅读感受 16:16《追忆似水年华》的地位为何如此高 19:13 姨妈的病和表演;文艺作品中的类似形象设置 27:32 姨妈与马塞尔祖母的区别;为什么姨妈不喜欢外出 30:25 弗朗索瓦丝:与《喧哗与骚动》里迪尔希的对比;与姨妈的组合关系 33:54 与英国小说里管家的形象对比;性别设置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佣人形象 40:40 外祖母的形象 42:55 佣人对传统架构的拥护源自何处;对比现代社会;他们维护的是什么 50:55 普鲁斯特对记忆场景的描述,语言风格以及意识流写作的探讨和选段阅读; 讨论如何阅读《追忆似水年华》 54:54:我想起了冬天的房间。睡觉时人缩成一团,脑袋埋进由一堆毫不相干的东西编搭成的安乐窝里:枕头的一角,被窝的口子,半截披肩,一边床沿,外加一期《玫瑰花坛》杂志,统统成了建窝的材料,凭人以参照飞禽筑窝学来的技巧,把它们拼凑到一块,供人将就着栖宿进这样的窝里。遇到冰霜凛冽的大寒天气,最惬意不过的是感到与外界隔绝(等于海燕索居在得到地温保暖的深土层里)。况且那时节壁炉里整夜燃着熊熊的火,像一件热气腾腾的大衣,裹住了睡眠中的人;没有燃尽的木柴毕毕剥剥,才灭又旺,摇曳的火光忽闪忽闪地扫遍全屋,形成一个无形的暖阁,又像在房间中央挖出了一个热烘烘的窑洞;热气所到之处构成一条范围时有变动的温暖地带。从房间的旯旯旮旮,从窗户附近,换句话说,从离壁炉稍远、早已变得冷嗖嗖的地方,吹来一股股沁人心脾的凉风,调节室内的空气。56:46 追忆过往:为何曾经的人拥有大把时间 1:03:00 《追忆似水年华》是特定社会的产物吗?今昔生活的对比; 如何躺平;如何决定自己的生活形态 1:08:42 我们去梅塞格利丝那边散步时,一走进田野,就再也离不开田野了。风好像通过一条无形的小路,无时无刻不把田野吹遍,我觉得风是贡布雷独有的神仙。每年,我们一到贡布雷,为了切实感受一下我确已身临其地,我总要登高去寻觅风的足迹。它在犁沟里跑着,叫我跟在后面追赶,在梅塞格利丝那边,在那片鼓鼓溜溜的、几十里都不见沟壑的平原上,风总在人们的身边吹拂。我听说斯万小姐经常去朗市住几天,虽然离这儿有几十里之遥,由于中间没有阻隔,距离也就相对地缩短了。炎热的下午,我看到那同一股轻风从极目处吹来,把远方的麦梢压弯,然后像起伏的波浪驰遍寥廓的田野,接着它暖暖乎乎地、悄声细语地伏到我脚下的野草丛中。我与她共有的这一片平原仿佛使我们更接近,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我当时想,这股轻风曾从她的身边吹过,风的悄声细语传来了她的某些消息,只是我听不懂罢了。所以,风吹拂过我的跟前时我拥抱了它。左边有一个村庄,叫尚比欧村(本堂神甫称它为Campus Pagani——异教庄)。右边,在一片麦田的上面,遥遥可见圣安德烈教堂的两座钟楼,雕琢得很精致,颇有乡土风味,它们也跟麦穗似的,尖尖翘翘,瓦片蜂窝般地一格格紧扣成行,像正在变黄的麦粒。1:10:45 窗户上好像有什么东西碰了一下,接着又像有人从楼上的窗子里撒下一把沙子,簌簌地往下落,后来这落下的声音扩散开去,规整得有板有眼,变成了潺潺的水声,琤琤淙淙地响起来,像音乐一般,散成无数小点,到处盖满:下雨了。1:11:50 意识流写作的美妙之处; 读书重情节还是重文笔 1:17:46 阅读场景的塑造:玛德琳蛋糕与茶; 回忆童年印象深刻的食物: 白糖茶水; 泡面不加调料; 热水泡山楂; 老面包; (再也找不到品牌的)芝麻饼干,钙奶饼干泡水; 桃酥; 花生馅儿月饼; 白糖,蜡烛烤粉条; 【如果你也有記憶深刻的食物,欢迎在留言里与我们分享🫕】 —— 1:31:01 斯万的两个世界;奥黛特人物的塑造; 爱情与自恋; 社会与阶级; 1:46:47 交际花与古代名妓的对比; 交际花与社交名媛; 社交名媛的现代化演变以及折射的社会意识演变:钱、权、阶级逐渐脱离普通讨论 2:05:20 书中反映的法国阶级变迁;斯万的所谓爱情值得吗? 2:11:05 普鲁斯特与简·奥斯汀书写的异同 2:17:20 英法对于同性恋的不同态度;书中对同性恋的描述 2:21:55 马塞尔对吉尔贝特的迷恋;俄狄浦斯情结 2:23:35 人最早的记忆可以到什么时候? 2:32:27 近期让人开心的推荐: 1. 书籍&电影《小妇人》 2. 电视剧《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日版《小森林》;宫崎骏的动画 3. 《文艺评论的实验》C·S·刘易斯 《末日逼近》斯蒂芬·金 【提及的作品】 书籍: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达洛维夫人》伍尔夫 《长日将尽》石黑一雄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博尔赫斯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三言二拍 《声誉》唐诺 《重读》唐诺 【下期阅读书目】 《马格斯·哈弗拉尔》穆尔塔图里 【剪辑&音乐】 剪辑:然少 音乐:Debussy - Rêverie

    2h 53m
  2. 29 JAN

    第十七期 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无用读书会

    【导读】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 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出自《箴言书》 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失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没有名字的城市突然出现了第一个失明的人,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这种奇怪的白色眼疫如野火般蔓延开来,一批又一批的感染者被隔离起来。 与失明一起蔓延的还有人们的恐慌,社会秩序的崩溃,道德的沦陷,人性的丧失。隔离区发生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情。 而在这些失明者中间,只有一个女人能够看见,“能够看见”的特权让她幸运,也让她不幸。 这是个疯狂的故事,令人生畏的故事,也是警示的故事,令人深思的故事。 希望通过这本书和这期节目,我们能跟读者和听众一起体验、一起思考、一起看见、一起观察。 【谁在聊】 主持:咸慧 然少、Ryan 【时间轴】 00:14 书籍介绍 01:16 阅读感受 11:59 为什么将疾病设定为白色眼疫? 19:48 角色分析:医生的妻子 医生妻子的选择与牺牲、反抗与拯救、痛苦与坚韧 35:30 故事中对女性的残暴行为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48:00 医生妻子的“圣母”设定真的是她本人想要的吗?她如何消解这种被强加的责任和痛苦? 52:48 男人會如何面对“被牺牲”的状态? 54:55 医生妻子为什么会在丈夫背叛后第一次对别人说“我能看见”? 57:17 角色分析:医生 01:06:24 角色分析:戴墨镜的女孩与戴眼罩戴老人及医生的关系 01:10:30 隔离角色间混乱的人物关系(⊙o⊙)…;性之于男人 01:14:45 角色分析:第二个失明的人(偷车贼) 01:18:01 隔离中心的选择:精神病院的隐喻 01:21:59 发生在隔离中心的一切是必然的吗? 01:28:11 如果未失明者是男性,故事会有不同的走向吗? 01:42:15 如果作者是一位女性作家,将会从何种角度诠释这个故事? 01:44:19 权力的逻辑 01:46:50 如果你是那个看得见的人,会怎么做? 01:47:21 对于小说的结局是什么感受? 01:53:08 下一本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01:56:13 推荐 1、书籍类 三浦紫苑《多田便利屋》 小川糸《山茶花文具店》 厄休拉·勒古恩《我以文字为业》 乔治·桑德斯《漫步在雨中池塘》 杨本芬《秋园》 2、影视剧类 日剧《热点》 日剧《住宅区的两人》 3、综艺类 《小姐不熙娣》 4、流派 斯多葛学派 【提及到作品】 若泽•萨拉马戈《死亡间歇》 若泽•萨拉马戈《复明症漫记》 【下期阅读书目】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剪辑&音乐】 剪辑:咸慧 音乐:Saman by  Ólafur Arnalds

    2h 11m
  3. 28 JAN

    「随机掉落·共读」卡瓦菲斯:伊萨卡岛

    【导读】 今天是「无用读书会」播客上线一周年,恰逢除夕,谨以卡瓦菲斯的这首《伊萨卡岛》祝大家新年快乐。 一直很喜欢这首诗,本想用它庆祝元旦,但因为我们实在热爱且勤劳,临时掉落一期总结篇,于是它被延后,暂且放置于此,同时预告下一期即将上线。 这一年谢谢大家的陪伴,愿我们始终热烈,愿前方道路漫长,愿新岁盛满奇迹。 【正文】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冒险,充满探索。不要惧怕拉斯特里戈尼人、独眼巨人,或愤怒的波塞冬,你永远不会在旅途中遇见他们,只要你的思想保持崇高,只要高贵的感情触及你的灵魂与身体。你不会遇见拉斯特里戈尼人,也不会遇见独眼巨人,更不会遇见狂暴的波塞冬,只要你不将他们带进你的心,只要你的心灵不让他们挡住你的路。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愿清晨充满奇迹,当你首次靠岸于那些从未见过的港湾;愿你在腓尼基市场停留,购得精美的物品,珍贵的珍珠与珊瑚,琥珀与黑曜石,还有各种令人陶醉的香料,尽你所能购买最芬芳的香气;愿你造访众多埃及城市,学习学者们的智慧与知识。 别急着赶路,让你的旅程持续多年,等你老去,满载旅途中所得的富足,才最终抵达伊萨卡。伊萨卡将给你最珍贵的礼物:这趟旅程。若无她的召唤,你永远不会启程。但她无法给你更多,因为她已经让你变得富有。 若你发现伊萨卡并不如你所想,请不要感到失望。你变得睿智、充满经验,也已经懂得伊萨卡真正的意义。 【关于诗人&诗】 康斯坦丁·卡瓦菲斯是希腊近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深刻的哲思和对历史的敏锐洞察闻名。生于亚历山大的他,徘徊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既沉浸于古希腊的辉煌,也感怀现代世界的无常。他的诗作往往平实中蕴含力量,细腻中渗透哲理,而《伊萨卡岛》便是其中最富盛名的一首。 《伊萨卡》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旅程为灵感,将伊萨卡岛从一个具体的地理目标升华为人生追寻的隐喻。它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心中向往的归宿,但更重要的是到达之前漫长而丰富的旅途。诗中的“拉斯特里戈尼人”“独眼巨人”与“波塞冬”,代表人生路上的恐惧与挑战,而最终抵达伊萨卡的那一刻,意味着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觉悟。 真正的“伊萨卡”不在远方,而在俯仰之间。 【音乐】 《清晨》

    2 min
  4. 13/12/2024

    「随机掉落·共读」理查德·鲍尔斯《树冠上》

    ⌈如果鲍尔斯是十九世纪的美国作家,那么他会是哪一位呢?他很可能是写《白鲸》的赫尔曼·梅尔维尔。⌋ 是阿特伍德的这句评语把我带到了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Powers,1957年出生)的作品前。 鲍尔斯被认为是美国最具智识和哲学深度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科学、艺术、历史和人类意识的深度探索。 《树冠上》(简体版译作《树语》)是鲍尔斯的第12部小说,也为他带来了2019年的普利策小说奖。 这是一部关于人也关于树的小说,共有8条故事线,9位主人公,和数不清的各种树。 关于人的部分像一段段口述史,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在几十页文字间匆匆而过。 关于树的部分像一篇篇散文诗,繁复曼妙、枝桠丛生,不厌其烦地叙述着树的种种神奇。 两种叙述风格之间恰好对应着小说的主题之一,人的时间与树的时间在尺度上的巨大差异。 但两部分并不割裂,人的故事总有树在旁静静陪伴,树的篇章也总有人纠缠其中。 小说整体分为四个大章,分别命名为树根、树干、树冠、树籽。 第一章树根分为8个小节,分别讲述9位主人公的故事,在刚开始阅读时,发现每个故事都是完全独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没有任何交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每个故事中都有树的参与。 我还以为小说就是通过不同的人生故事来讲述不同的树,以及树对人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故事本身就非常精彩,每个故事单独拿出来都是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 但到了第二章树干开始,就像树根的无数根脉渐渐汇聚为树干一样,主人公们也开始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与机缘开始走向同一个生命故事。 这是蛮厚的一本书,繁体版有六百多页,阅读难度也不低,就像《白鲸》中会大篇幅关于鲸鱼及捕鲸业的知识介绍一样,《树冠上》也会四处穿插各种关于树的知识,还有相当篇幅对树对自然环境的散文书写,我用了整整两周才读完。 但全书读完后会觉得收获颇丰,是那种会让你久久回味的阅读体验,而且隔了几天重新翻阅时才发现许多初读时不明所以的部分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这是本要求重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树开始有了不同的感受,走在街上我开始留意树的样子,树叶的形状、颜色,伸手触摸树干,感受不同树木的触感。 简单来说这本书是关于环保主题的,它关注的核心是人对自然的破坏,9位主人公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个现实,有人做研究,有人去抗争,也有人在虚拟世界重建一个地球,小说并没有去拥护每个人的做法,我们在阅读时大概也不见得会认同每位主人公的选择,但明确的一点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的存在。 其中几位主人公开始加入环保团体去抗议对原始森林的砍伐,在一次最终失败的行动中,他们试图保护的巨大红杉蜜瑪斯还是被砍伐了,下面这段文字是主人公之一尼克在事后回到现场的情境,正是这样的文字让我体会到文学语言的力量,如何通过一截残桩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这曾是如何巨大的一棵树,经历了怎样漫长的岁月,却在短短的一刻被人类以电锯轻易抹除。 ⌈尼克沒有帳篷,也不用睡袋,露宿在蜜瑪斯的殘樁上。夜幕漸漸低垂,他側躺,捲起夾克當作枕頭,殘樁上一圈又一圈年輪,標示出歷史的歲歲年年──他的腦袋靠著查理曼大帝過世的那一年,他的尾椎壓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那一年,他的腳踝抵著霍爾家族離開挪威、移居布魯克林和愛荷華大草原的那一年。身形之外,圈圈年輪湧向殘樁的外緣,標示出他自己的生辰、他家人的忌日、女孩造訪的那天──那個女孩開下公路造訪他、看清他,指引他怎麼堅持下去、怎麼面對人生。 殘樁的外緣滲出樹液,連常年作畫的他都說不出那是什麼顏色。他轉身仰躺,凝視夜空,望向二十層樓高的高處,試圖找出他和奧莉維亞樹居一年的確切地點。他不願心存絕念。他只想再聽聽蜜瑪斯開朗寬容的聲響,即使只是幾秒鐘也好。他只想看到那個始終知曉生命對他們有何要求的女孩從火中重生,跟他述說他該如何度過自此之後的一生。四下靜悄悄。沒有她的話語聲,想像中的神靈也默默無語。沒有鼯鼠、海雀、貓頭鷹,沒有任何他們樹居那一年之中、日夜為他們高歌的小動物。他的心房慢慢緊閉,回復到當年她遇見他的模樣。他已拿定主意:與其撒謊,不如沉默不語。 他餐風露宿,睡得不多。其後二十年,他難得一夜好眠。然而,二十年歲月所添增的年輪,還不及他無名指的指寬。⌋ *2021年有报道Netflix正在准备将《树冠上》改变为剧集,目前还没看到任何后续消息。 【音乐】 《The Fallen Oak》created with Suno Lyrics [Verse] Once stood tall in a forest green Whispered tales of what it’s seen Branches wide to touch the sky Now it's a stump left to cry [Verse 2] Century old roots beneath Silent now in shaded grief Leaves that danced in sunlight’s gleam Lost in a woodcutter’s dream [Chorus] Oh why did the sawdust fly Why did we say goodbye To the soul of the ancient tree A monument to history [Verse 3] Birds once perched where winds would play Now they flit and fly away Squirrels hide in other homes Lost their shelter made of bones [Bridge] Echoes of the rustling leaves Now just ghosts in autumn eves Every ring told of the past Chopped away too fast too fast [Chorus] Oh why did the sawdust fly Why did we say goodbye To the soul of the ancient tree A monument to history

    8 min
  5. 27/10/2024

    第十六期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丨无用读书会

    【导读】 漫长又漫长的两个多月后,《基督山伯爵》终于跟大家见面了,感谢各位小伙伴的耐心等待。 一早就决定要读法国文学,但在作家和作品之间颇多犹豫,最终大仲马凭借他《三个火枪手》所占据的童年记忆高地和《基督山伯爵》胜出,成为法国文学首选。其后,某咸慧主播关键时候倒戈的一票,敲定了我们的本期书目。 《基督山伯爵》是一本经典复仇小说,也被公认为是大仲马最好的作品,是最佳小说榜的常客。全书于1844年完成,分十八次出版。故事在百日王朝前开始,并一直延续到路易·菲利普一世时代,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被陷害入狱十四年后,唐泰斯越狱并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恩人,惩罚仇人。 回顾我们近半年的书目选择,相比之下,《基督山伯爵》算是通俗好读的,唯一缺点:太!长!了!近90万字的长度让某然少主播在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读到快崩溃,一度对投票选它的小伙伴产生了后悔莫及的“怨念”。但事实上,对我而言,《三个火枪手》是童年,《基督山伯爵》更是特别——从初一首次读到现在,它在我的记忆里存在了十几二十年。时不时地,我会想起它然后发个状态聊几句。 那些遗憾在经年之后成为难言的释然和伤感,就像播客里聊到的,我从没想过会在读这本书时流泪。 这次,总算能痛快地讨论一次。 【译本对比】 个人感受,供参考: 郑克鲁版:童年初读版,这次必须选它,依然最爱且强推,流畅地不像译文; 周克希版:最常见版,原本因为复旦出身想选它,但还是坚定重走曾经路,考慮《三个火枪手》再选;据某Ryan主播称,有些翻译腔,整体不错。 【谁在聊】 主持:然少 Ryan、咸慧 【时间轴】 00:20 书籍简介 01:55 大家的阅读感受 12:40唐泰斯其人及他的前后转变;涉及内容铺陈、男频文的部分讨论 21:20 大仲马对“金手指”的合理化和对东方的描述 23:37 与《白鲸》里水手的差别 26:10 唐泰斯身边的能人 27:30 唐泰斯变身基督山伯爵的说服力 28:45 书里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情节 36:27 四个仇人里谁的恶意最深?谁最不值得被原谅? 47:21 维勒福与父亲的关系; 维勒福形象的立体性 52:40 维勒福和费尔南面对罪证的相似与区别 55:45 译本的选择和行文风格 57:25 恶人二代之女性之光:瓦朗蒂娜和欧仁妮; 瓦朗蒂娜对女性的态度;欧仁妮的性取向 1:03:30 二代之阿尔贝:典型贵族青年; 与唐泰斯的互动;与弗朗兹的对比 1:07:15 弗朗兹的作用 1:14:00 决斗文化和家族荣誉 1:15:30 现代女性穿越版:欧仁妮为什么拒绝婚姻,对爱情不屑一顾 1:17:50 瓦朗蒂娜:非恋爱脑 1:19:08 莫雷尔一家:基督山的温情归处 1:21:30 梅尔塞苔丝和唐泰斯的感情遗憾; 男性可以接受背叛的情人吗? 1:24:17 梅尔塞苔丝与包惜弱; 唐泰斯和杨铁心的不同选择:是后代的原因还是爱情的原因? 1:26:28 大仲马对梅尔塞苔丝的终局刻画:对女性的恶意还是对背叛情人的恶意; 大仲马对女性的塑造 1:29:15 维勒福夫人的形象:她毒死了谁? 有野心的女人在当时如何挣扎? 1:30:50 书里女性继承权和简·奥斯汀作品里女性继承权的区别:英法之分 1:34:30贝内德托:私生二代;对父亲和母亲的不同情感;成长路线 1:39:50 贯穿始终的金钱主题;与现代世界的呼应 1:44:10 财富在唐泰斯复仇里扮演的角色; 财富之于人;人性面对财富时的复杂性 1:50:40 复仇的正当性和当下流行的义警题材:复仇的范围应该如何明确; 1:56:10基督山在复仇中的“有心”、摇摆和痛苦 1:59:15复仇小说如何成功:复仇并不是完全的快乐和享受其中;如今复仇文里的厌女和爽文倾向 2:03:30 不同复仇网文的区别 2:05:10 海蒂的故事和真实历史;海蒂身份定位的模糊性 2:07:30 基督山伯爵对绝对忠诚的重视 2:10:10 基督山对海蒂的情感转变是败笔吗?大仲马的写作模式是否影响了结局? 2:13:57 《基督山伯爵》与《连城诀》的对比:为什么两个主人公面对财富的态度如此不同? 2:22:12 莎士比亚对大仲马创作的影响 2:25:00 中国文学的一脉相承是否真实存在? 2:31:22 近期让人开心的推荐: 1. 日剧《住宅区的两人》 2. 电视剧《琅琊榜》 3. 网文《龙飞凤仵》 【提及的作品】 书籍: 《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浮生六记》沈复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三言二拍 《文学回忆录》木心《声誉》唐诺 金庸: 《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 《倚天屠龙记》 《哈姆雷特》 网文及影视作品: 《琅琊榜》 《西瓜》 《面包和猫咪和汤和好天气》 《墨雨云间》 《将门毒后》 【下期阅读书目】 《失明症漫记》若泽·萨拉马戈 【剪辑&音乐】 剪辑:然少 音乐:《秋日私语》理查德·克莱德曼

    2h 45m
  6. 27/09/2024

    「随机掉落·共读」乔治·斯坦纳:伟大作品与糟糕的创作者

    【导读】 在《存在主义咖啡馆》那期节目中,我们就探讨过这个问题,作为读者、受众,我们该如何面对伟大的作品和其糟糕的创作者,当时的话题是围绕着哲学家海德格尔展开的,那次讨论也大致理清了三位主播各自的立场,但这类状况还在持续发生,也或多或少会对我们造成小小的困扰,就在不久前,英国小说家尼尔盖曼受到多名女性的性侵指控,直接导致多部相关影视作品宣布暂停,包括《好兆头》第三季和《坟场之书》的电影版。 刚好今天在读的一本小书中对这个问题有了一次正面回应,而且谈论的对象正是海德格尔,于是就分享出来给有同样困扰的读者、听友作个参考。 这本书叫作《漫长的星期六》,是乔治斯坦纳的访谈录,乔治斯坦纳是一位文学批评家、散文家、哲学家、小说家和教育家,也被许多人视为“当今文学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1929年出生于巴黎,2020年2月4日病逝,享年90岁。另外斯坦纳是犹太人,在举家逃难到美国后不到一个月,纳粹就占领了巴黎,他的小学同班同学中,包括他在内只有两名幸存者,所以当他在谈论海德格尔的纳粹倾向时,其中的分量是不一样的。 【原文】 阿德勒:您的评论中经常提到海德格尔。但您肯定已经了解了海德格尔在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期间发表过的那些证明他加入纳粹的文章。这是否会改变您对其哲学的看法? 斯坦纳:自从初次试读《存在与时间》,我就认为我们在和一位哲学巨人打交道。一位巨人。一位邪恶的巨人。我不能想象没有海德格尔的20世纪思想(不管是萨特、列维纳斯还是解构主义都缺他不可);他是迄今为止其中最伟大的。至于他的纳粹主义问题,最好的回答是纳粹曾经给出的回答——1933年到1934年间,面对海德格尔想做大学校长的抱负,柏林的纳粹当局曾宣告:不,他是一个“Privat-nazi”。这个单词不太好翻译,可以说是“私人纳粹”。什么意思?它并不意味着海德格尔是种族主义者(顺便提醒一下,他的博士生几乎都是犹太人——从他的情人汉娜•阿伦特开始,然后是马尔库塞、洛维特,等等)。我们找不到任何种族主义的痕迹。他觉得从生物学角度思考人种问题是愚蠢的(但在纳粹主义中这必不可少)。我们可以说他是纳粹之前的纳粹。此外,他残忍的妻子早在他之前就加入了纳粹。 这意味着他相信德国的复兴,并且在纳粹主义中看到了对他所说的“两大威胁”的唯一的抵抗,这两大威胁即美国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在我看来,他先知先觉,理解了这两大威胁背后都牵涉到技术问题,而且理解了美国技术统治的资本主义与列宁斯大林主义之间的关系,比它们与欧洲古典精神之间的关系更近。这是一种天赋。同时,欧洲的失败,对他来说就是德国的失败,意味着这两种力量对欧洲大陆的统治。当然,他说得有道理。在我看来,这套说辞完全不能用来为真正的秘密和罪行开脱,这些罪行包括他在战后拒绝对大屠杀、集中营政策和纳粹主义的反人性行径作出声明。恰恰相反,您很清楚,在1953年的一段臭名昭著的评论中,他再次谈到了那场运动中伟大理想的破灭。 对瓦格纳来说同样如此。在午餐等待甜点的时候,柯西玛•瓦格纳对她的仆人说:“我们得等等,主人在弹钢琴。”在二楼,我们听到瓦格纳在弹琴。他正在练习,为歌剧《帕西法尔》的复活节音乐作准备。然后他走下来。在餐桌旁,柯西玛亲眼见证瓦格纳是如何谈论犹太人问题的,他说:“犹太人必须被火烧死!”同一天,他创作了《帕西法尔》的复活节音乐。您可能会告诉我:“我们必须理解……”不,我们无法理解。我们只是芸芸众生。您和我,我们都非常渺小。感谢这些巨人,我们拥有了伟大的遗产。我无法想象没有《特里斯坦》,没有瓦格纳的其他作品,没有《存在与时间》,没有评论康德的书籍,没有评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文章,我将如何存在。海德格尔全集将会有一百多卷。 我所听到过(针对这种反差所作的)最好的解释来自海德格尔最喜欢的学生及继承者伽达默尔,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弗莱堡的海德格尔百年诞辰纪念日上,我和新纳粹历史学家诺尔特几乎要大打出手。这时身材魁梧的伽达默尔,异常镇定地把双手放在我的肩膀上说:“斯坦纳!斯坦纳!别激动。马丁(指海德格尔)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平庸的人。”这是一种绝佳的分析,没有试图为谁辩解,但恰如其分。除了海德格尔、瓦格纳,我们还能举出很多其他例子。 如果您问我是谁决定了现代法语的走向,我要说,是普鲁斯特和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让塞利纳成为法语世界中最伟大的魔术师之一,与拉伯雷比肩。但他的伟大还不止于《茫茫黑夜漫游》。他流亡丹麦后所写的三本小说《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北方》和《里戈东》(现在很少有人读)也非常出色,留下了很多经典段落,比如科隆的火灾中他与他的猫贝贝尔一起,猫离开了火车,跳进烈火。在锡格马林根,完全失聪的贝当听不到英国飞机降落在桥上的声音,这是很莎士比亚的片段!我用词一向谨小慎微,但这个可怕的男人有着卓越的创造性的诗意。他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位医生对穷人和动物都很友好。我对动物也很着迷,也不惧跟别人分享这份热情。动物以及动物的痛苦对他有着重要意义,我很敬佩。然而我也不明白,这几本书与《屠杀琐事》以及其他声名狼藉的文本的作者竟是同一人,他还写了各种反犹小册子和抨击文章。您要是问我,我在这里也解释不清。这个想把所有犹太人都放进烤炉的人和刚才说的那位竟是同一人。我们该怎么办?作为一名读者,作为一名教授,我亏欠这些文本很多。它们滋养了我的思想和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得捍卫文本背后的这个人。或许,最大的运气,就是不去和他相遇:我拒绝与海德格尔相遇。我不想,也不敢认识他。当然,我本来有机会认识塞利纳。 没有瓦格纳该怎么办呢?瓦格纳之后的音乐依然是瓦格纳的音乐。而哲学呢?我刚读了德里达的一句话,他说:“未来的哲学不是支持就是反对海德格尔。”我无法想象这些伟大而可怕的男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许这个现象对女性来说更为罕见——这里存在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不能马上找到一位女性的例子。女性中曾经出过暴君、虐待狂、下毒者,但据我所知,没有一位女性的思想(在文学、诗歌和科学方面)能同时容纳一种仇恨、一种法西斯式的人格和意识形态(上帝知道是否存在这样的女性)。我或许错了,但这其中可能存在一种有意思的区别。 【音乐】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created with Suno

    9 min

About

几个爱书人凑在一起,聊点跟书有关的事。不太懒也算不上勤劳,不会太严肃也不是绝对正确,无用正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