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58 MIN AGO

    于作品中记录人民心声:第五届优秀网络短视频征集活动落幕

    9月15日晚,“热爱和平云迎十五运”——第五届优秀网络短视频征集活动颁奖典礼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行。 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郎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演出行业协会有关领导以及广州市有关区、各网络平台、MCN机构、文艺院团和网络主播出席了颁奖典礼。 短视频作品传递正能量 本届短视频征集活动由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委员会、广州市网络直播行业生态治理基地主办,广州大剧院与广州爆燃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征集活动历时6个月,共收到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多件网络短视频作品。 经评委会评审,最终评选出组委会大奖15件、一等奖20件、二等奖22件、三等奖23件、青少年“小红星奖”17件。此外,26人分别获得主播奖、表演奖、编导奖、制作奖及特别奖;有10个机构获得优秀组织奖。 据省演协直播委主任、广州市网络直播生态治理基地负责人徐彬介绍,本届征集活动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传递正能量。作品紧扣“热爱和平云迎十五运”主题,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传递了对和平的珍视与向往,如:沈阳杂技团制作的反映沈阳抗战的短视频作品《先声》;广东省文化艺术行业协会悦读专业委员会、大湾区美育发展协会的《和平之光》;广州粤剧院的《拳力以赴撑全运》以及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的《跑过山海 礼赴全运》等,无不体现了创作者们对和平的深刻理解和对“十五运”的向往。 二是拍摄精湛,艺术水准高。与往届相比,本届征集活动的作品在拍摄水平和艺术水准上均有显著提升,如广州芭蕾舞剧院的《湾区——家园的建设》、南方歌舞团的《黑凤梨》、义乌市婺剧传承中心的《掌声响起》、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的《酷狗大咖说》以及神起网络集团广州新虹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云端红潮2025》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创作者们的专业素养,也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三是参与广泛,汇聚多方力量。本次活动的参与范围广泛,涵盖了7个国家、国内8个省市、27所大中小学以及3位优秀主播,还有来自社区及网络平台的众多网民。 这种广泛的参与性不仅丰富了短视频的内容与形式,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展现了短视频艺术的无限魅力与潜力。 中外艺术家表演精彩纷呈 在颁奖典礼上,中外艺术家们还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李白、张朝夕原创短视频《网络空间竞风流》为颁奖典礼拉开帷幕;美国百老汇璀璨巨星布拉德·里特尔先生特意调整行程,献上了音乐剧《剧院魅影》中的经典主题歌《夜之乐章》;来自中国香港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叶幼琪演唱了粤曲《红荔赞》,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南方歌舞团青年歌唱家李泽楷、黄晓婕带来的原创歌曲《为你喝彩,十五运会》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主办方表示,本次征集活动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旨在记录人民心声,展现新时代社会各界奋发强国、人民幸福安康的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网络氛围。 文|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黄靖殷 图|主办方提供

    4 min
  2. 1 HR AGO

    “数字”睇年会,亮点抢先看!“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澳门年会即将开幕

    风从海上来,潮涌大湾区。9月18日至20日,“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2025澳门年会将在澳门举行。 此次年会由中国文联、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指导,广东省文联、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主办。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年会以“共生 共建 共融——新时代湾区文艺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品牌的机制动能、平台功能和孵化效能,持续在建机制、谋项目、树品牌、扩影响上下功夫。 较前三次年会本届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创新性更强,通过一组数字就可以感受2025澳门年会的精彩亮点—— 连续举办四届,构建“1+7”活动矩阵新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是经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由中国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联和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及珠三角9市文联共同设立的工作机制。 本次即将开幕的2025澳门年会为第4次会议,共有120多名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单位负责人、湾区艺术家、学者等出席活动,共同打造湾区文艺交流合作盛会。 在会议中,多位领导、专家作主旨发言和对话交流,共同探索湾区文艺交流合作新路径,擘画湾区文艺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与往年有所创新的是,本次年会以1场主旨发言和交流对话为核心,辅以7个配套活动,构建“1+7”活动矩阵新模式。 包括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新星”艺术展演及文艺惠民活动、“听见湾区”系列活动、粤港澳青春版粤剧《白门柳》演出、京昆折子戏演出等。 活动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彰显湾区文艺创新创造的磅礴活力和交流交融的强劲动力。 发展3家新成员单位,吸纳6家共建单位 年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将吸纳3家新成员单位与6家粤港澳文艺交流合作共建单位。 新成员单位包括永利文化、广东粤剧院、荣宝斋拍卖有限公司。 新增共建单位涵盖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广州珠江钢琴文化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招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樵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岭南画院、广东中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 峰会机制成员单位总数将扩展至17家,共建单位将达19家,“朋友圈”越扩越大,辐射力与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文 | 记者 何文涛 图 | 主办方提供

    3 min
  3. 3 HR AGO

    花地 | 陈伟武:曾师忆趣

    文/陈伟武 曾师宪通,号经法。2025年8月19日中午,他打来电话,要我为其《九十忆趣》学术与书法展览写序,我说,写序不敢当,写几句话权当鸣锣开道,却是赏心乐事。 此次展览,既有曾师的学术著作,也有书信、手稿和书法作品,从若干侧面反映了曾师的学术成就和书法造诣。 曾师担任过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创会理事及理事长等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学术活动甚为活跃。 曾师一向重视学术史研究,所书条幅多有语言文字学史珍贵资料,如23号《关于如何“考文释字”》、36号《楚帛书的影片》、57号《续貂》关乎古文字学史;76号述马来西亚槟城为“第二故乡”,可以略知其个人成长史;又如数件作品转录了学术界有关曾师的评价;101号《批注本跋》考述张为纲和李新魁两位先生的关系;105号《与李新魁论学书》论学内容颇为丰富。94号“大跃进,战东莞”,则可视为中山大学校史的宝贵资料。 1959年曾师本科毕业留校,在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研究室担任秘书和容庚先生助手,在书法上也下过一番功夫,就像容、商二老要求研究生做的一样,临写《甲骨文编》《金文编》和《说文》小篆。在19号中曾师自称“六十岁前不写字”,并非全是实情。 曾师后来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钻研学问上,但曾经长期在容、商二老和饶宗颐先生身边工作,浸淫既久,古文字书法造诣日高。尤其是对楚帛书和楚简心摹手追,点画必较,书写起来自是得心应手,形神兼备。桂园张桂光先生曾有过中肯的评价:“曾宪通先生……所书战国文字,浑厚质朴,饶有古意。” 前年,澳门汉字学会在南海西樵山为曾师庆祝米寿而举行学术研讨会,会前,友生吴晓懿君精选精印了一本小册页——《曾宪通书法作品集》,陈永正先生翻阅之后,感叹道:“久未见曾先生书法,没想到已写得这么好。”曾师古文字功力深厚,率性挥毫,作为学者书法,古雅典重又不失理趣,神韵意态更是耐人寻味。 曾师年轻时颇为幽默。幽默感在此次展览中犹如灵光乍现,时见毫端。 86号的《日课》说:“阳台练腿,书房习字,乃天天必修课也。”我说过,曾师哲嗣立纯小时候要完成曾师布置的作业,时光轮回,曾师现在每天都要完成立纯布置的作业。练腿是像少林武僧站桩,另外还要绕着客厅的沙发慢走十五圈,锻炼脚力和耐力。 再如今年6月25日,曾师书一短笺,说:“喜兄如晤:感谢您将二千年前难得的藏品留传给后人享用,功莫大焉,谨志谢忱!经法谨记。”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简牍1155枚,有大量秦律及相关文献,极大地改写了中国上古法制史研究的面貌。墓中还出有类似墓主人生平大事的记录,整理者原称为《编年记》,近年学者改称《牒书》,由之可知墓主人叫做“喜”。曾师与两千多年前的秦人阿喜称兄道弟,自然有趣。 《九十忆趣》中琳琅满目的这些书法作品,文趣、诗趣、联趣、墨趣,实在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有诗为证:叠翠康园秋日晴,曾师九秩忒聪明。临摹古籀如蝌蚪,学问之河水正清。 本文系作者为《九十忆趣》曾宪通学术与书法展览所作。该展览将于9月20日在广东财经大学文化艺术中心“正空间”开幕。

    4 min
  4. 15 HR AGO

    单人舞台剧《年龄是一种感觉》在穗上演,探讨“年龄焦虑”议题 | 大湾区艺术节

    9月16日晚,单人舞台剧《年龄是一种感觉》在广东省话剧院·竹丝岗小剧场上演。 该剧由上海贯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青年导演鲁伊莎执导,实力演员孙书悦主演,为湾区观众呈现了一部探讨“年龄焦虑”议题的独特舞台作品。 单人舞台剧《年龄是一种感觉》是由加拿大作家和演员海莉·麦克利自编自演的作品,于2022年在爱丁堡艺穗戏剧节首演。该剧讲述了一位女性从25岁开始,由青年、中年、晚年的故事线而展开的人生12个片段。与众不同的是,在剧场的正式演出中,每一场演出都由现场的观众来决定当日的演出中哪6个故事被呈现在舞台上,以其“永远不会重复第二次”的表演形式,如同打开人生的盲盒。 作为把这部剧本引进国内的人,同时也是该剧的导演鲁伊莎,她在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了剧本并在伦敦观看了原版的演出,被剧本中温柔且有力量的故事和人物所吸引。 剧中主人公的一生都在尝试体验、观察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如何生活。鲁伊莎说,希望这部戏能给观众带来些许启示和鼓励,“因为让我们成长的,有挫折,更有理解与爱”。 孙书悦介绍,这部戏在演出过程中,需要观众即时参与才能达到它的完整性。所以,她每天的演出都是唯一的,且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特殊性使得每一场演出都需要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是非常让人兴奋的地方。”她说:“我想要通过这部剧带给观众一些启示,希望他们能够在角色的身上看到他们自己,得到一种关照,能更多地去爱——无论是自己或是他人。” 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精品剧目以及第二届广东黑匣子戏剧周演出剧目,单人舞台剧《年龄是一种感觉》将在广州演出两场。 为何选择引入这部作品?广东省话剧院院长鞠月斌表示,引入该作品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包括:这部作品契合大湾区艺术节“创新与探索”的精神;打破了传统的“你演我看”的被动观赏模式,赋予了观众参与叙事构建的权力。此外,作品内容引发广泛共鸣,“年龄焦虑”是现代人尤其是都市年轻人普遍面临的心理状态,这部剧以温暖、治愈的方式探讨这一议题,极易引发大湾区都市人群的情感共鸣。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梁钰玲 图 | 演出方提供

    3 min
  5. 15 HR AGO

    【视频】全球青年粤厨汇聚白鹅潭:以美食为桥,为十五运预热!

    一道白切鸡蘸酱的修正,一次跨国厨艺的切磋,一场跨越代际的传承,在珠江之畔勾勒出粤菜文化的全球图景。 “我在社交媒体上自学的白切鸡蘸酱做法完全是错的,今天终于学会了正确做法。”法国选手Romain Arnaud Desavis笑着说。他对记者坦言,参加“白天鹅杯”2025世界青年粤厨大赛,首要目标就是要挑战自己,并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厨师学习。 9月16日,由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特邀支持,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与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白天鹅杯”2025世界青年粤厨大赛决赛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圆满落幕。 大赛汇聚了来自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的40支青年厨师队伍,包括法国、瑞典、韩国、中国港澳地区等地的厨艺人才,通过“精品粤菜”和“粤式面点”两大项目的角逐,深度呈现粤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国际厨艺对话:粤菜文化展示全球吸引力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菜系之一,粤菜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全球厨艺界的目光。本届“白天鹅杯”粤厨大赛,汇聚多种肤色,成为一场真正的国际厨艺交流盛会! 法国选手Romain分享了他的参赛体验:“决定参加比赛,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挑战。广州的菜系非常强悍,饮食文化也极其深厚,是中国最顶尖的菜系之一!” 瑞典选手Mattias Lundahl则表示,参赛是为了获得学习新事物的新体验,他对白天鹅宾馆的环境、员工服务、游泳池和健身房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韩国选手卢炳国已有二十多年的韩国料理制作经验,他参赛的初衷却是为了打破常规。“每天听着同样的声音、做着同样的菜,越干越‘烦’。出来比个赛,说不定能学到点新东西!”比赛结束后,他的心情轻松了许多,表示“以后要多研究中国菜,再多喜欢它一点”。 台上台下,国际选手的参与和反馈,展现了粤菜作为中国文化使者的独特魅力——不只是一种烹饪技艺,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传承与创新:为十五运会铺就“文化迎宾毯” 师徒传承的模式在粤菜发展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次粤厨大赛,不仅是一场厨艺的比拼,更是传承与创新的展示。来自中国香港的领队黎耀楷已经退休,却依然决定带领年轻后辈参赛。 “这次比赛是‘青年杯’,所以我更想借机带一带后辈,让他们多些实战经验,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黎耀楷告诉记者,当得到大赛举办的消息,他马上联系了曾经的徒弟、有志向的年轻人,带上他们一同来参赛。 香港选手林思聪常到各地比赛,足迹曾遍及港澳以及内地多个城市,甚至远至东南亚。他对这次比赛的评价很高:“通过这样的粤厨大赛,可以把粤菜饮食文化推广到海内外。” 对于青年厨师而言,比赛更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来自广东酥境天鹅坊队的陈小艺曾在白天鹅点心部工作过,此次参赛让她有“回家”的感觉。她认为大赛充分体现了赛事的专业性,为同行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创新精神被看作粤菜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林思聪透露:“每一次比赛我都会尝试做些不同的菜式。这次做了几道新研发的菜品。大会指定了桂鱼,我就试着用桂鱼做出不一样的出品。” 羊城晚报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紧扣“食在广州 品味全运”主题,本次粤厨大赛与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形成了紧密联动。大赛通过“以赛引才、以赛育才、以赛聚才”的方式,搭建起青年厨者展示创意、交流粤菜文化的国际平台。 赛事期间,白天鹅宾馆一楼同步举行了开放式美食文化展,将“厨艺竞技”延伸为“文化传播”。公众可在宾馆故乡水的每秒声音中,沉浸式体验粤菜文化的历史传承、技艺精髓及创新成果。浓浓的广府美食文化氛围,成为十五运会举办前广州热情迎宾的绝佳铺垫。 本次大赛总裁判长、白天鹅宾馆总经理林镇海表示,此次大赛实现了“四个一”的价值突破:搭建了一个全球粤菜文化互鉴的高端平台,探索了一条“以赛引才、以赛育才”的人才培养路径,打造了一扇展示“食在广州·品味全运”的城市形象窗口,构建了一个“文旅体融合”的创新生态模式。 从“云端聚首”的资格赛到“巅峰对决”的总决赛,这场国际青年厨艺大赛已然超越比赛本身,成为粤菜文化通向世界的又一扇窗口,并为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铺就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迎宾毯”。 附:“白天鹅杯”2025世界青年粤厨大赛至尊金奖TOP10 文 | 记者 刘星彤 实习生 李岑 视频 | 记者 刘星彤 实习生 王申昊 图 | 主办方提供

    5 min
  6. 18 HR AGO

    《破裂年代》中文版出版,以私人日记重构德国历史裂变

    历史的褶皱里藏着文明的密码,时代的裂缝中映射着命运的抉择。 近日,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现代史教授迈克尔・威尔特的代表作《破裂年代》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推出,这部聚焦1918年—1945年德国历史的作品,以颠覆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历史的大门。 迈克尔・威尔特作为2022年德国历史学院奖获得者,在20世纪德国史、纳粹史、消费社会史等领域造诣深厚。此次,他摒弃传统史学研究的宏观视角,以“私人编年史”为载体,将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个体叙事重新串联,为那段充满矛盾与动荡的岁月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本书聚焦魏玛共和国至纳粹德国覆灭时期,听取历史亲历者的声音,重构“当下”视角,展现这一时期德国社会的破裂图景。 从革命与反革命的暴力冲突、恶性通货膨胀、大萧条的冲击,到职场新女性的涌现、日常闲暇与工人生活、电影艺术与黑人文化,再到1936年奥运会的政治展演、排犹措施的逐步升级、民族共同体的吸纳与排斥,灭绝营的血腥屠戮、纳粹帝国崩塌后的荒芜与混乱,以及身处1945年历史十字路口民众的艰难抉择…… 迈克尔・威尔特通过挖掘大量私人日记档案,如版画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学者维克多・克伦佩勒、小镇旅馆老板马蒂亚斯·约瑟夫·梅斯等历史亲历者的记录,生动呈现了德国社会在革命与反革命的暴力、恶性通货膨胀、纳粹崛起等重大事件冲击下,普通民众的命运抉择和生存困境。 不同于传统史学著作,《破裂年代》更像是一部“绝望者日记”,通过展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所适从,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如毛细血管般渗透社会底层,而个体又如何以碎片化的生命叙事或支持,或顺从,或沉默,或抵抗,或抗争。 时代高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丰裕,也伴随着价值碰撞、结构重塑与心灵震荡。理解时代的“裂痕”,是把握未来走向的关键。那些曾经深刻影响世界走向的“破裂年代”,是现代人审视当下、照见未来的重要参照。 文 | 记者 熊安娜 通讯员 董芳 图 | 主办方提供

    3 min
  7. 18 HR AGO

    助力乡村振兴!广东连平举办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暨忠信花灯技艺创新提升班

    9月15日至16日,连平县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暨忠信花灯技艺创新提升班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举行,本次培训由连平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连平县文化馆、各镇分馆承办。 记者了解到,此次培训面向河源市连平县非遗业务骨干和传承人,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和实操教学等方式展开,旨在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责任担当意识和传承实践能力,同时打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忠信花灯”文化品牌,扩大非遗品牌活动的影响力,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 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杨立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相关问题”作专题授课,从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分析、传承活动问题、非遗衍生品开发及非遗有关词汇表述等视角,全面阐释了新时代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及相关问题。 “非遗不能停留在作坊里,还可以走进景区、走进生活。”古法造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锵鸿在《文旅融合经典案例分析与实例分享》专题讲座中指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活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他结合自身多年产业化实践,系统剖析了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从产品开发、品牌打造与体验设计等多个维度提出具体建议,鼓励传承人拓宽思路,推动非遗项目实现体验化、场景化转型,现场互动踊跃,学习氛围热烈。 在忠信花灯技艺创新提升班上,广州航海学院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副教授郭亚东受邀进行《民间艺术传统纹样及色彩》专题讲座。 郭亚东从美学理论与文化符号学角度,系统讲解传统纹样的演变与审美特征,并针对忠信花灯的艺术特点提出创新建议。 讲座结束后,随即转入木刻年画实操环节。在郭亚东的指导下,学员们参与了描版、印刷的全流程实践。 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借鉴。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不仅加深了对非遗的认识和理解,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创意创新知识和技巧。有学员表示,将会把所学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连平的非遗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主办方表示,本次培训是推进非遗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未来将继续搭建传承人群交流学习平台,推动忠信花灯等非遗项目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擦亮连平文化名片。 文|记者 周欣怡 图|主办方提供

    3 min

About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ore From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