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提示
1. 中国教育一定要学习外国经验吗?
2. 雷校长的“田野美术课”值得推广吗?
3. 犹太人为什么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本期嘉宾 殷罡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曾多次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等中东国家访问研究。
雷应飞
云南省宣威市西宁街道靖外明德小学校长。他和学校老师一起承包土地、办农场养猪种菜,实现了全校师生一日三餐全免费。2019年5月到以色列考察。
正文
周轶君:欢迎回来,我是周轶君。这一集我们接着上集聊,上集殷罡老师讲到犹太人的宗教传统,就是要生孩子献给宗教,当然这种传统是有争议的,但我很惊讶,他们的传统可以一直保留下来,直到今天也对社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您在那边参观的时候,会不会感受到有些东西是就是特别传统又特别现代,或者说有一些东西是对您来说觉得以前没见过可以有这样一个社会。
雷应飞:感觉就是文化差异和我们这边的文化完全不一样的差异。就是在这个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就是我们经过这个他们的戈壁就是沙漠地区,就是很多人生活在沙漠里面,我们这个中国人感觉不可思议。
怎么这么恶劣的环境,还有这么多房子,当时我们的这个导游就是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可能就是青山绿水,这样的环境可能会是我们生活的最理想的环境。那在那边的环境的话,他们更愿意在这个沙漠戈壁里面生活生存。
周轶君:我觉得他们是因为没有青山绿水,就是沙漠。
雷应飞:就是上次那个当时给我们导游张导给我们解释说,这个就是文化最大的差别。他们觉他们的戈壁和沙漠是他们最好的生活环境。相当于我们中国这边的青山绿水的环境,就是文化差异完全不一样。他们很适应那种的环境,但是我们可能去的我们就不适应那边的环境。
殷罡:他是这样,最好的土地是不能用来盖房子建村庄的。
周轶君:哦?
殷罡:盖房子建村庄的一定是荒地,最好的土地应该留给西红柿马铃薯和老玉米,要种。以色列的口号就是就是本古里安提出的把沙漠变良田,确确实实以色列南部很多荒漠地区建立了就是,几百个这种村庄城镇。当然把沙漠变良田,一开始犹太人他不是创新吗,有很多尝试。
周轶君:滴灌技术。
殷罡:滴灌技术就是农民创造就是一个吉普斯的技校的学生创造了。他首先发现了大水漫灌,90%以上,甚至是95%,又返回天空了太亏了。于是就那个管扎个眼这个眼慢慢发展成什么呢?里面有带一个小轮可以转,可以把泥沙给打走,让泥沙也跟着流动,一代一代又一代。就是这一点,以色列节水绝对在90%以上。就是你在中国种一亩地的水,在以色列种十亩。
周轶君:真的可以看到他们其实对于这种我不知道叫创新也好,对于这种生存的焦虑也好,它是从上至下,他们的这些最高层领导人一定是特别关心,我在以色列看到有些这个学校就是佩雷斯小学什么的,他会去关心他们的教育,包括很多的创新项目。
他们有一个电动车的那个项目,那个充电电池的那个项目,当时就是那个年轻人直接找到佩雷斯这个总理嘛当时,然后直接跟他说,我要做这么一个项目,他要国家给支持,然后佩雷斯就变成了他的一个宣传大使,到处去帮他们找人,他觉得因为这个项目如果做成的话,那以色列可以摆脱这个石油(的限制)。
因为它是中东几乎是唯一一片其实没有油的地方,那么也关乎到他整个国家的这个生存。所以他们就是对于教育的这种创新,其实从上到下,您在那边看到就是也有中学生的发明,好像也让您挺惊讶的。
雷应飞:当时我们在这个停车,的时候然后我们导游就和我们说,那个他们当地的这个停车智能收费系统,就是几个高中生发明的,三个高中生发明的。就是这个让我们很诧异。因为在我们中国这边一般停车的话,像公路上停车的话,都是要有收费员来进行管理。
但在那边在以色列的话,他们就是几个高中生发明了一个APP,装在这个手机里面,然后只要到公路上要停到车位里面,然后打到APP,然后这个扫描一下,然后就可以自动启动这个收费系统,然后等你走的时候离开的时候,然后自动和你的银行卡连在一起自动收费。这个APP这个设备系统就是几个高中生发明的。
周轶君:有点像我们现在那个微信的自动扫描那些,他这个很多的发明创造,我就是看到真的是学生中学生在这,他们就在那做,但这个里面最关键的还不是他们创造了什么,他们跟我讲一句就是说这些孩子从小他们就能为自己做作出选择,他在创造事情,他说这样的孩子以后出去,他们对于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也一定是有主见的。
殷罡:而且这个社会很小,干事成本很低,还有个什么好处呢?我们现在中国印书我们在出一本书,出版社会告诉你,2000本,得要补贴,要能印6000本,那就不要补贴了,到以色列印一本书,作家写儿童题材,我跟他们聊过。出版社通知来了,只订出去300本,做不做?他们共同的结论是说值得做,就做了。
以色列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随机应变的,谁也掐不死他,各种各样的招数,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个国家。周轶君:他们还跟我们讲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他们有一种精神叫胡思巴,特别直来直去,他们好辩论,他们的经学院也是,在吵架似的,一直在辩论,谁也不服谁。您到那边有没有接触过他们?雷校长有没有直接的对话,或者不断的会跟你们有一些质疑,问答?
雷应飞:我们去了以后,因为语言问题,特殊的时候要翻译两次,从希伯来语翻译成英语,再翻译成汉语。因为我们去的校长都只会汉语,所以要翻译两次,所以这样的问题会非常的少。
周轶君:但是能感受到他们会很好奇,会问很多东西。
雷应飞:对,我们进入他们的课堂上,课堂上孩子们相互之间的提问探讨非常多,和我们这边完全是不一样的课堂。孩子们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殷罡:他们说三个以色列人可以出两总理,这是真的。你跟他谈的时候振振有词,而且在课堂上老师任务就是给犹太民族培养后代,他喜欢每一个孩子,在黑板上出一道题,比如1+1等于几?中国孩子肯定都答对,1+1等于2。要在以色列的课堂上,他可能就不敢回答,他不知道老师后面有什么埋伏。
可能大部分人填的1+1等于2,有一个说1+1等于1,有人说不对,1+1等于3,老师一定叫这个1+1等于1起来说为什么1+1等于1?我爸爸加我妈等于一个家,那你说1+1为什么等于3呢?我爸加我妈生了我等于3。
周轶君:都说得通,这不是数学课,是文学课。
殷罡:都对,这个都对。但是考试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什么叫思维?什么叫规则?你只有非常开放的思维,才能定最严格的规则,考试的时候你要胆敢写1+1等于1肯定把你淘汰,但是课堂上你会得到喝彩。
周轶君:是,而且犹太人也特别会说故事。我发现其实到最后全世界最好大学的录取,也是除了看你的能答1+1等于2规范学科考试之外,他会看你这个人兴趣是什么,你喜欢什么,你能不能自圆其说,你自己得解释得通,这个就很重要了。您在课堂里会实践这种吗?如果谁在您的课堂里说1+1等于3,你怎么说?
雷应飞:这个问题就像之前说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了三只,还剩几只的问题。
周轶君:后面都是开放性的结尾。
雷应飞:开放性的结尾,各种答案都有。在幼儿园可能有几十种答案,但在小学里面就只有一种答案,有十只小鸟打死了三只,还有七只。但如果在幼儿园的话,可能就说一只都没有了,全部飞走了。
周轶君:就是我们在最初时候的教育是让你保持好奇心的,是让你有各种可能,越往上越来越窄。
雷应飞:就只有一个答案。
周轶君:您是如何让您的学生保持好奇心呢?
雷应飞: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问题,这两方面我觉得更多的是通过我们的美术课和音乐课完成。像在我们学的话,更多的让孩子们真正的走出教室,走到校园里面,走到我们的森林里面。
我们学校附近都是大山,到森林里面去,让孩子们找一些东西。和学校的食堂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到山林里面去捡柴,以捡柴活动让孩子们到森林里面发现学习,可能学校会采取这样的形式。
周轶君:最后他们的考试成绩怎么样呢?
雷应飞:我们学校虽然是农村,但是我们和全市小学的成绩比,大部分的成绩和他们差不多,少部分的班级比他们城里面还好。如果是比农村的话就高得太多,我们的孩子在国家统一的考试,像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我们都可以考到90分左右的平均分,跟城里面家长和社会辅导学校培养的孩子成绩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