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episodes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雪球·财经有深‪度‬ 喜马拉雅

    • Business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2520.新股,创造还是毁灭超额?

    2520.新股,创造还是毁灭超额?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新股,创造还是毁灭超额?来自张翼轸。
    最近在重温《投资者的未来》这本书,是西格尔2005年出版的一本老书。
    这本书强调,很多投资者往往过于激动,给了一些新事物新公司更高的估值,以至于长期收益不佳。
    反而是一些老掉牙的行业,因为悲观带来的低估值,带来了更好的回报。
    书中有一张很经典的试算:只要持有 1957 年的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不参与任何指数后续的调仓,不去买入那些大涨调入的成分股,不去追逐新行业,反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承担更低的风险。
    也正是看到这个数据,一个疑问也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些年,A股新股大爆发,那么这些新股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收益吗?
    当然,A股本身历史就短,所以不可能像西格尔那样横跨四十多年做回溯,所以我就以 2019 年至 2024 年 4 月 27 日,这波牛熊的累计收益作为评价指标,想看看不同年代上市的新股,会不会有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我提取的是 wind 的 A股数据,所以不包含因为退市、被收购已经消失的上市公司。
    从学术上来说是不严谨的,不过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各位也就姑且一听。
    因为比较的是 2019 年迄今的涨幅,所以我剔除了所有 2018 年及之后上市的新股,以此确保一只新股至少上市 1 年后,才纳入这项比较。
    从存量A股逐年上市的年份分布来看。
    针对 2017 年及之前上市的 A股,我将其分为三个时段:2009 年及之前; 2010 年至2013 年;2014 年至 2017 年。
    我发现,2010 年,就新股上市而言,是一个分水岭。
    从2010年之前,一年百家左右的水平,飙升到了三百家。
    而这背后的原因则是 2009 年末创业板的开板,大量上市公司可以以相对没那么严苛的标准上市。
    第二个分水岭,则是 2013 年,因为种种原因, I P O 在当年近乎停滞。
    同样按照这三个时段划分后,分别计算 2019 年迄今涨幅的平均值。
    结果呈现出了非线性的分布。
    表现最好的是 2014 年至 2017 年上市的那批,平均涨幅 57.30%。
    其次是 2019 年及之前上市的,平均上涨 45.17%。
    2010 年至 2013 年的那批比较颓,仅上涨 39.26%。
    为什么有这样的分布?我不知道。
    或许,2010 年至 2013 年这批上市公司,质量不够好;
    或许这些原本质量不错,但伴随时间推移,公司老化,成长性降低,稳健性又不如 2009 年之前的企业;
    或许,这只是统计上的偶然。这或许要有赖财务学专家,去做更多深度的剖析。
    但至少从数据来看,新公司的上市,对 A股投资者,尤其是能够精挑细选的投资者,不是没有益处的。
    至少 2014 年至 2017 年上市的这批企业,在 2019 年迄今的行情中,为投资者创造了超额。
    西格尔在书中,还针对行业做了拆分的对比,这里我也以 Wind 一级行业作为拆分,来对比不同年分段上市公司在 2019 年迄今涨幅的对比。
    这里面,有很多微观有趣的现象。
    比如金融股,2009 年后上市的两波新股,表现都比 2009 年前的更好;
    比如地产,后面上市的都不如 2009 年前上市的抗跌;
    比如可选消费,一波新股比一波新股表现更好。
    这些,都是有趣的现象,就留待专业人士深入分析了。对我等普通A股投资者,知道新股还是具有创造超额可能这一点,其实也就足够了。

    • 4 min
    2519.家电企业的政治经济学应用

    2519.家电企业的政治经济学应用

    • 5 min
    2518.济州岛之行,亲眼所见韩系车企的实力

    2518.济州岛之行,亲眼所见韩系车企的实力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济州岛之行,亲眼所见韩系车企的实力,来自围棋投研。
    我在文章里经常会聊到制造业出海,尤其是海外新能源车渗透率情况。但无论是再美化的图表,落在报告里都是冷冰冰的数字,有机会还是要亲眼看看,才有更直观的感受。
    上个月有朋友去澳洲待了半个月,回来就说,油费很贵,但路上依然都是燃油车,偶尔有看到几辆电车,不是特斯拉就是比亚迪。这种场景描述就更容易让人记住,而且很有画面感。
    这两天我自己去了趟韩国济州岛,有些见闻和体会,今晚和球友们分享。
    首先,肯定要聊聊汽车。
    我现在好像有点“职业病”,出差到每个城市都会观察路上汽车品牌,如果滴滴打到了新能源车,还会对司机刨根问底,好在大部分的哥都挺愿意交流,没人嫌啰嗦要揍我。
    飞机刚落地济州岛,就被现代和起亚两家车企“刷屏”,出租车排队区都是这两个牌子。你可能说某个街道不具有代表性,但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一定是能说明些问题。
    通过后面几天观察,更确认了现代和起亚的重要地位,大概能占到乘用车90%以上。本质还是性价比高,毕竟不交税,就有点像在上海买荣威。
    其他品牌,B B A 、大众和日系都有,还遇到过几辆特斯拉,至于咱们国内车企,确实是一辆都没看到过。
    有个品牌比较特殊,路上偶尔会看到酷似迈巴赫的加长车型,车标是“GENESIS”,其实还是现代集团下面的高端品牌,有点类似于雷克萨斯和丰田的关系。
    实际上,韩国车企不仅在她们本国卖得好,在全球卖得也很不错。
    去年韩国汽车出口额同比增加超过30%,超过700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最高记录。虽然在咱们国内并不起眼,但韩国车企实力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尤其在北美很受欢迎。
    至于新能源车,数据显示,2023年整个韩国电动车渗透率大概是9%左右,但有新闻说,济州岛电车尤为普及,这次本是想去一探究竟。
    结果发现,难度还挺高:一是新能源车牌和燃油车牌几乎一致;二是语言不畅,无法和出租车司机沟通,“调研”不顺。
    大概看下来,几款著名新能源车型的出镜率挺高,比如起亚E V 6和现代IONIQ5。同时,出租车里依然有不少起亚K5和现代索纳塔或雅尊等车型,这些有点吃不准,从乘坐感受来看,应该是混动居多。
    那个新闻还说,济州岛出租车新能源渗透率要达到100%,不知进展如何,如果有了解的球友们,还请不吝赐教。
    当然,这一路上还记录了不少其他内容,也简单做个分享。
    1、支付方式:非常重要,如果没搞清楚可能就会扫兴离场。
    例如,我有天晚上只带了手机出门,本来想尝尝韩国啤酒,没想到去了几家酒吧都碰壁,只能默默走进便利店。
    韩币现金和Visa信用卡是所有场合都能用,包括乘坐出租车都能刷卡。
    支付宝和微信是三分之二的场景能用,尤其是免税店、美妆店和大超市很方便,这些都是最容易产生消费的地方。
    想想已经不容易,在海外能用上国内互联网产品,背后既说明国人消费能力确实强,也说明国内互联网发展确实快。
    2、物价情况:这个只有60多万人口的小岛,因为旅游属性,消费水平并不低,衣食住行都和上海相差无几。
    顺便聊几句免税,就像去海南必到日上免税城看看,去济州岛肯定也要到乐天或者新罗瞧瞧。
    两个特点:一是工作人员里有很大比例是中国人,二是部分商品确实性价比够高,有免

    • 6 min
    2517.房地产市场真的迎来了十年一遇的好机会吗?

    2517.房地产市场真的迎来了十年一遇的好机会吗?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房地产市场真的迎来了十年一遇的好机会吗?来自Valentinompx。
    近期,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显著的政策调整。2024年5月17日,多个部门联合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在各个平台上,我发现,很多房地产中介以及相关的投资者一直在吹这是房地产市场十年一次的机遇。
    然而,在这里我只想泼个冷水,这些政策的核心在于维持市场稳定,而非刺激市场进一步上涨。
    通过降低购房成本和提供支持性贷款,新政旨在缓解当前市场供需失衡,防止市场出现剧烈波动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将从房地产新政的具体内容、市场现有状况、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以及未来市场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本次房地产新政的具体内容
    2024年5月17日,多个部门联合宣布了一系列房地产新政。这些新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降低首付款比例,即首套房和二套房贷的最低首付款比例分别降低至15%和25%。
    2.取消房贷利率下限,即取消全国范围内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政策下限。
    3.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即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4.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即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预计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我们来了解一下房地产市场现有状况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调整阶段。数据显示,前四个月房地产投资、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均大幅下降,房价显著下跌:
    在新房市场,截至5月17日,新房成交面积环比增长36.0%,但同比下降28.6%。今年前五个月累计成交量同比下降42.5%。
    在二手房市场,二手房成交面积环比增长19.8%,同比增长7.0%。
    尽管市场表现有所回升,但整体销售额和成交量仍较去年有明显差距。
    此外,还存在库存问题,截至目前,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7.45亿平方米且还在增长。存量房中的空置房数量超过一亿套。
    关于库存问题,这里插一些题外话,目前全国各小县城都在推动拆迁换新。
    比如我家,一个浙江小县城。我家的两套老房子最终换成了一套市区120多平的学区房、100多个单位的现金和几套乡下的商品房。
    然而实际上,这些乡下的商品房其实很难有市场。
    因为我们家小县城的人口是净流出的,缺少外地务工人员的租房需求,而本地年轻人其实大多因为拆迁而获得了一两套商品房,也不再有购乡下房的需求。
    因此极其缺少买家的这些商品房,最终的命运可能还是空置或者折价卖出。
    在人口增长方面,去年中国人口净减少了200万,进一步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这里,我们分析一下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新政的出台旨在通过降低购房者的财务负担和支持开发商的融资需求,以实现市场的稳定:
    1.降低购房成本,通过降低首付款比例和取消房贷利率下限,购房者的购房门槛降低,预计将有助于提振市场需求。
    2.支持开发商融资,通过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帮助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未售商品房,减轻开发商的库存压力,同时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优化市场供应结构。
    3.缓解库存压力,通过支持地方国有企业收购未售商品房,
    政策意图在于缓解市场上的巨大库存压力,防止市场供需失衡进一步恶化。
    那么,市场预期与未来趋势是怎么样的呢
    尽管新政出

    • 6 min
    2516.理想战略失败和新能源车市场的升级

    2516.理想战略失败和新能源车市场的升级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理想战略失败和新能源车市场的升级,来自中年电竞选手。
    理想还是很像当年被云计算公司O V H 狙击的小米,历史会重复但是不会简单重复,之前觉得理想比当年的小米更高明,其实是被市场证明错了,大家犯的错误是很类似的。
    打造高端产品有两个办法:
    1、给人独一无二的体验和高级的审美。
    这个典型的代表是苹果。从iMAC第一代开始就是这样,从乔布斯回归做ipod到iphone,一直都是。
    在汽车行业有一个代表其实是沃尔沃,沃尔沃真的试图追求在安全性这件事儿上跟其他品牌有差异,而且是全系的。
    通过营销,让用户相信自己的产品品质比别人更好,这个在汽车行业的使用非常的普遍。更普遍的是,营销的产品和走量的产品除了logo一样可以说压根没什么关系。
    比如,保时捷对于扭北的圈速非常沉迷,基本是长期都是走量的量产,如GT3,和赛车的第一,如919EVO。
    宝马为了”驾驶乐趣“,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营销,从最早盖里奇的宝马广告,到最近请王杰克等一堆媒体跑瑞典去雪上漂移。
    然而M power这些车和走量的丐版3系5系,可以说体验天差地别。
    F1冠军红牛车队挂个本田标,可以说跟本田的走量车毛关系都没有。
    奔驰的投入主要在F1和其他关于历史的品牌营销,可以说跟G L B 、G L C 毫无关系。奔驰的大多数走量产品,除了S级、E级之外,可以说是除了车标很难找到亮点了。
    比亚迪和华为,也在最近两年加入了这个群体,代表作一个是仰望易四方,一个是智驾小视频。
    同理,这些技术和走量款的车根本就没啥关系,比亚迪20万以上的销量甚至都进不了排行榜。
    而华为的智驾,大多数时候提供的也是社交价值,给朋友吹牛的时候用,实际体验价值对普通用户不大,出来很多新闻都是用户买了非智驾版,然后瞎搞出车祸。
    这里的技术,主要是为了打造品牌用的,所以我个人称其为“技术营销”,之前的事实证明,奔驰宝马的操作是有效的,沃尔沃的操作是要被收购的。
    为什么汽车行业要“技术营销” 而不是跟iphone一样,搞全系统一体验,
    原因是:
    1、软件统一容易但是之前的汽车的软件体验没那么重要。
    2、硬件统一要花钱,会有用户钱包和不安全感的矛盾。
    用户既需要品牌能给他提供放心的感觉,但是预算却是越低越好,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丐到不行的1.5 T 奔驰、3缸宝马、A柱减配高级车、非智驾版的华为问界M7。
    其实特斯拉和雷总也加入了这个群体。雷总发布会孜孜不倦的讲3个小时,就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但是特斯拉和s u 7是接近全系标配的,所以技术也是可以拿来用的,不纯是“技术营销”。
    理想的战略误判
    我猜测理想的战略,是用苹果的策略,对汽车进行改造,在体验上做到比竞争对手好,搞“全系统一体验”,战略性的放弃了“技术营销”
    但是事与愿违的是:
    汽车的软件的领先,不能带来足够大的产品体验差异。
    iphone和安卓的体验差异在很长时间内是很大的,最近几年才接近,且软件体验几乎是手机的80%到100%。
    但是理想虽然有行业第一的智能座舱,最好的 N V H ,最好的车内空间和体验,但是这个可能只占开车的20%到60%,当然,对不同的人不同。
    对于保守的、预算有限,但是又特别“注重安全”的客户,这些实际体验的优点,不如“技术营销”+“魔法攻击”来的实在。
    我个人挺看不上这些群体的

    • 9 min
    2515.各行业竞争方式与特点

    2515.各行业竞争方式与特点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各行业竞争方式与特点,来自巴芒实践者。
    我之前谈过,A股实际上99%的生意都有竞争,绝对垄断的股票很少,今天再深入捋一下这个话题。
    如果你看过A股足够多的行业,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各个行业的竞争方式完全不同,所发生的时间点也完全不同,因为它们受各种关键变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今天,简单谈一下各行业竞争方式与特点。
    空调行业
    空调属于中游加工企业,上游原材料是铜,上游原材料价格走低,中游加工企业利差扩大,市场大量的产品就会出现,价格战就不可避免了。
    这个需要大家留意一下行业运行情况,与行业之间自发的竞争。
    实际上,格力可以打出一个特价空调,与低价竞争者去竞争,高端机继续消费升级。
    如此,竞争者就很难受了,持续的亏损就会让他退出市场,只要行业老大、老二和平共处就行了。
    总结一下。
    空调属于可以消费升级的产品。
    消费者这个词太广泛了,14亿消费者,每个人需求都不同,钱包也不同,想法更不同,不能让每个人都认同你,产品只能卖给适合他需求的人。有的人就是追求高品质,愿意买好空调。
    这个时候,如果格力与对手处于囚徒困境,那么,整个产品价格带下移,肯定是不划算的。
    牛奶、肉制品行业
    这类生意都属于中游加工企业,产品价格主要受上游原材料影响,也就是养牛养猪。
    上游原材料过剩的时候,利差扩大,就会影响公司的价盘,需要时间等待上游出清,等到出清完了,就会进入顺周期,下游加工企业会迎来戴维斯双击。
    牛奶行业弄一个低价产品竞争好像行不通。和空调不一样,这个行业只能是理性促销,消费者是认品牌的。
    白酒行业
    白酒行业其实也有竞争,主要竞争的是品牌与渠道。
    尤其是次高端酒。大家都往渠道压货,你不压,别人就压,你不涨价,产品品牌力就落后了。实际上变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也是一种变相的囚徒困境。
    高端酒相对好很多。玩家少,特定的客户认品牌。这样的话,渠道端也愿意压货,只要公司自己能控制整个渠道库存比例就行了。
    就算上游原材料走低,竞争对手也没有办法去抢走你的生意。大家认的是品牌与产品力,所以只需要关注产品的渠道库存就可以了。
    就怕行业提价猛烈渠道库存货多,最后也变成了周期性行业了。
    油煤电
    煤油电三兄弟自己就是上游,所以不存在什么上游原材料走低,担心利差空间大的问题。它们只需要看行业的供求关系就行了,找成本低的企业投资就行了。
    油是国际定价,国内直接垄断经营,外资定价相对好很多,他们很注重产品利润的,根本不着急扩张。
    煤国内定价,逻辑上虽说煤是普通商品,但竞争是很激烈的。
    但是现在有发哥控制节奏,行业维持供需平衡是常态化。
    电就不用说了,供不应求。
    这三个上游资源行业可以长期关注,里面有很多赚钱的机会。
    钢铁、水泥、光伏、快递服务、家居、服装、养猪、养牛。
    这些行业基本属于普通商品行业,直接pass掉就行了。
    这些行业总是在被迫竞争,每轮降低单位成本都是让利消费者,股东根本赚不到钱,长期就是价格战。
    除了供给紧的时候能赚几片钱,大部分时间亏到裤衩都要掉了。
    因为大家都在追求单位成本的降低,被迫加入竞争,你停下来是完,往前冲也是完,最后只能是产能过剩了。
    这些行业都是固定资产很高的生

    • 7 min

Top Podcasts In Business

Business Wars | حروب الأعمال
Atheer ~ أثير
سوالف بزنس مع مشهور الدبيان
ثمانية/ thmanyah
الغرفة
Mics | مايكس
Think Fast, Talk Smart: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Stanford GSB
Suze Orman's Women & Money (And Everyone Smart Enough To Listen)
Suze Orman Media
بودكاستي | PodcastE
حسين الحاجي | Hussain Al-Hajji

You Might Also Like

涨乐早知道
涨乐全球通
商界早知道|一早速览商业事
商界识堂
36氪·8点1氪
36氪音频
36氪·快讯不联播
36氪音频频道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
声动活泼

More by 听喜马拉雅

雅思口语新周刊 English Podcast
雅思口语家森Jason
荷尔蒙频道
荷尔蒙频道
2015全球创新者大会
万有引力
五分钟心理学
柠檬心理
中国文化
一米阳光音乐台
雨声催眠 大自然的声音 自然声音 白噪音
声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