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看见你的痛苦,你不要急”
今日嘉宾Monic,逃不开的标签:北大,斯坦福,波士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这期对谈的标题,我取了一个自己也很想问的问题:我们年纪轻轻,是否就该四大皆空?
当然,这不是说要看破红尘、出家为僧。而是当我们被“绩优主义”、成功学、还有长辈投射的生存焦虑压得喘不过气时,内心那种想要“全部看空”的冲动——看空内卷,看空社会时钟,看空永无止境的竞争和抓取。但这种“看空”,是指躺平吗?年轻时就不再有执念,是否意味着人生会无趣?
8月来廿九小推和「我们聊聊」的是Monic。她是普世意义上的“精英”,从北大到斯坦福,再于30出头的年纪获得终身教职。但过着这样看似“顺遂无忧”的人生的她,却因为内心无法承受的痛苦,选择从头开始、瓦解和重塑自己。经过10年的探索,Monic终于在各种疗愈方法中总结出能真正带给她内心自由的方法论,带她走过 停止麻木 --> 正视痛苦 --> 解构执念 --> 内观重建 这四个阶段,从而回归“本自俱足”的真正自由。
这种方法论到底是什么?怎么获得这种内心的自由?适用于你我吗?而我们追求的自由,是指要四大皆空放弃一切吗?还是要重建脑回路,构建一种积极的做事逻辑,可以不借助外物而快乐,也可以快乐走向万物?
Let's find out!
-- 时间戳 | 欢迎来戳 --
我妈的生存焦虑书写了我的前半生剧本
- 00:23 名字与性别认同
从名字来源说起,“我从小被当男孩子来设置让我讨厌是个女生” - 02:43 精英标签 vs 内心渴望
名校、tenure 的社会身份背后,其实渴望“自由”。 - 04:06 阵痛与代际焦虑的触发
什么时候痛到不得不改变?
家庭投射、父母焦虑与生存恐惧。
我试遍了几乎市面上所有的心理治疗和疗愈方法
- 08:36 疗愈探索的阶段
心理治疗 → 群体治疗 → 禅修 → 内观,逐步整合。 - 10:52身体觉察的实操案例
失眠时如何把注意力从脑子拉回身体(body scan)。 - 13:36 内观后的明显转变
不再急躁、愿意放下执念,甚至不需要那些“曾以为离不开的工具”。
自我疗愈 = 持续练习强化那个健康的「脑回路」
- 15:47 自足与自由的体验
“我本自俱足”,内心安稳而非外界抓取。 - 21:14 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变化
对朋友、社交媒体、金钱捐赠的全新态度:我已足够、还能助人。 - 27:27 年轻人也可以「四大皆空」吗?
「本自俱足」不代表躺平而是重构真实的做事逻辑
此刻的我再看性别、种族身份 & 移民焦虑
- 32:53 种族、性别与移民身份的觉察
代际观念、文化愤怒如何被看见与转化。 - 37:47 我看见了「白人」们的业力
富足与精神自由 的冲突与思考。 - 43:52 你的身体就是你的家,跟我「回家」吧!
“我能看见你的痛,你不要急。”
「廿九小推」Life nudges, your monthly dose of discovery. 逢每月二十九日,必有好推送。在月月交替之际nudge你我一点灵感,向自我的深处多挖掘一寸。
欢迎加入听友群「廿九小憩」(微信@AmbitiousHer01),成为我们的推友。听友群也将每月更新阅读包&每期相关咨询,请接收✉️。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Biweekly
- PublishedAugust 29, 2025 at 11:30 AM UTC
- Length45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