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世界报》在经济版发表驻京记者乔丹·普耶所撰写的文章,解析为何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停下高速增长的态势,陷入危机。此外,该记者还在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报道,讲述中国年轻人的就业困境。
关于光伏的报道,《世界报》先是列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和一系列数据。上海的晶科能源(Jinko Solar)拥有14家工厂,今年净亏损达26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仍有8700万元盈利。总部位于江苏的天合光能(Trina Solar)亏损29亿元人民币,而2024年同期盈利5.26亿元。晶澳(JA Solar)和隆基绿能的业绩同样下滑。这些企业正承受市场饱和的压力,产能远远超过全球和国内需求。
可以说2024年上半年,全球四大硅锭和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遭遇了创纪录的亏损。 然而这并非个例,中国光伏产业正面临巨额亏损潮。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目前有约300家光伏制造商,而2020年仅130-150家,占据全球80%的光伏供应。2024年,中国生产的电池板数量是其安装量的两倍,导致组件制造商亏损约350亿欧元,整个产业链亏损高达520亿欧元。根据路透社数据,自2024年初以来,中国光伏产业悄悄裁员三分之一,超过8.7万个岗位消失,约40家企业破产或缩减规模。虽然中国的投资使全球光伏价格大幅下降,但制造商本身却无利可图:十年来光伏板价格下跌了15倍。
在2024年的一次会议上,亚洲光伏产业协会警告新企业不要盲目进入行业,并指出因产能过剩和价格下降,行业利润大幅缩水,同时出口又面临美国贸易壁垒的阻碍。他还称地方政府出于刺激就业的目的推动了过度投资。8月22日,该协会公开呼吁所有厂商停止低于成本价的销售,承认当前商业模式已经过于畸形。
世界报分析的原因是:在2020年至2023年间,由于对新市场的预期,加上政府高额的补贴和宽松的信贷,催生了大量中小型初创公司。结果,到2023年,中国生产了约800吉瓦(GW)的太阳能电池板,而全球需求仅为450吉瓦,依旧是接近全球市场需求的两倍,导致供需严重失衡。
面临这样的光伏内卷,中国政府如何反应呢?《世界报》称,近几个月,中国政府开始出手整顿,推动电池板和组件价格回升,淘汰弱势企业。部分省份比如安徽,要求企业维持最低产能,如果工厂产能利用率低于30%就必须停产,浙江省则对小厂商实行月度产量配额,并设立惩罚机制。
北京则减少了出口补贴:政府下调了对欧盟、美国反倾销关税的补偿,主动淘汰那些依赖出口的小厂商。
此外,政府还瞄准关键原料多晶硅出手整顿。7月31日官方宣布设立约60亿欧元的基金,由国有银行支持,帮助大型企业收购小工厂并关闭三分之一的产能。这一举措将推高硅料价格,进一步压垮中小企业,而这正是该政策的目的。
除了在源头上遏制,中国政府也诉诸于调整光伏电价。自6月以来,所有新建光伏电站的上网电价都需按市场价执行,不再享受国家的补贴。由于担心项目收入降低,开发商纷纷撤回项目。预计到2025年,新装机容量将比2024年减少一半。
减少产能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放弃太阳能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专家分析称,中国的目标是利用政府干预推高价格,从而恢复盈利。换言之,中国更倾向于在绿色科技领域形成寡头垄断,而不是当前的恶性竞争,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因为中国整体占据了绝对优势,即便提价也很难丢失市场份额。
因此,中国的目的是将中小企业淘汰掉,把优势集中在大企业手中,毕竟这些企业具备很强创新能力,例如双面电池板、抗冰雹设计,或结合钙钛矿与硅的新型高效电池。 不过,要真正实现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仅靠组建寡头并不够,中国必须将资源投入到电网扩建、区域电网升级和大规模储能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需求,而不是靠调整供给来整顿市场。
现行的中国“十四五”规划即将到期,新一轮规划将在明年3月正式公布。
此外,乔丹·普耶还在《世界报》网站发表了一篇精彩的报道,讲述中国年轻人当下的就业困境。他采访了天津一些地下流动酒吧的经营者,他们大多在20至27岁之间,这些年轻人几乎都拥有大学毕业文凭,却很难找到工作,为了生存,便只好出来摆摊卖酒。根据官方数据,2025年7月,中国16至24岁的城市青年失业率为17.8%。在2023年6月,该数据一度飙升至21.3%。不久后,政府暂停公布数据,直到2024年初才恢复,但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此前,所有16至24岁且正在找工作的年轻人,包括在校学生,都被算作失业人口;如今,学生被排除在外,使得失业率被“人为压低”。高学历与现实就业市场的错位让中国年轻人的处境举步维艰。
Information
- Show
- Channel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September 5, 2025 at 6:56 AM UTC
- Length6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