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罕见持续了18个月的慢牛,来自思想钢印9999。
这一波行情以来,一直有人说,A股开启了慢牛时代。这话并不准确,就算慢牛时代真的来了,最多也是“再度”开启了慢牛时代。
2016下半年和2017全年也是这样的慢牛行情,这一年半沪深300连涨六个季度,而且涨幅控制在27.8%,18个月中有14个月上涨,只有4个月下跌,月胜率不低于牛市。这一年半的A股历史上罕见的长期慢牛,特别是2017年,12月中只有2个月下跌,最大月跌幅仅-0.47%,是赚钱效应非常好的一年。但这个赚钱效应仅仅针对大盘股。
2017年的另一个特点是极致的大票风格。当年的上证指数、深成指,沪深300分别上涨6.56%,8.48%,21.78%,看上去是牛市,但当年个股涨跌幅中位数为-20.4%,相比之下,2022年这种标准熊市,个股中位数才下跌了18%。
2016到2017年这轮大票风格和慢牛走势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极致大票风格与慢牛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2016到2017年宏观经济的变化。
2017年被称为“白马蓝筹复兴元年”,自2009年的4万亿行情后,大盘蓝筹股就一蹶不振,持续多年跑输小票和科技股,就算是经过了小票遭重创的2015年,2016年也是小票略占上风。所以在2016年下半年大票刚刚跑赢时,投资者并没有想到2017年风格颠覆,完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大小票风格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宏观经济方面的,2016-2017年的棚改推动一轮经济复苏,并由房地产驱动,造成了大小票业绩的此消彼涨。
2016年,虽然GDP增速仍然下降,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结束了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主要供给汰落后产能,如钢铁、煤炭行业,推升了工业品价格。引发的新一轮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带动消费升级,家电、食品饮料行业权益净利率稳步提升,龙头业绩增长,引发大盘股估值修复。
但改革对小票业绩影响更偏负面,周期品价格上涨,强化环保政策,中小型企业成本上升,下游的通胀又不明显,挤压了中游制造业的利润,削弱了估值支撑,面临戴维斯双杀,而这一部分又是以中小企业为主。2016到2017年,大部分时间,大企业的采购经理指数都是50荣枯线以上,小企业在50以下。
另一方面,创业板在2014-2015年资产重组带来的业绩高增速不可持续,特别是跨行业重组的泡沫破裂,传媒、计算机等 T M T 行业亏损扩大。
这一分化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主板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速从2016年的5%上升到2017年的20%,而中小板从37%下降至20%,创业板更明显,从2015年的增长55%下降到2016年的增长38%,再变成2017年的下降 21%。
但2017年的业绩要到2018年4月才全部公布完毕,市场不会等到那个时候再变,而是有了边际变化就开始逐季定价,所以从2016年开始,大小票的风格转换就开始了。
这两年虽然都是慢牛,但2016年的“慢”大于“牛”,市场成交量小,波动极低,可以看成巨幅波动的2015年的对立面,市场非常乏味,也没有明显的风格,大小盘风格不明显,成长价值风格也不明显,也没有什么板块机会。
所以,市场风格的变化仍然准确地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自下向上发现变化,再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找到主线的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监管风格的变化。
以前提到这种风格转移,总是把估值当成第一原因。的确,2016年底大市值股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而小市值股在2015年牛市中估值泡沫化。但估值从来不是风格转换的条件,A股市场的估值弹性极大,高的可以更高,低的可以更低。
大小盘风格转换这种变化要从监管的变化上找原因。首先2016年的监管环境,可谓史上最严。同时,宏观经济的调控风格也开始转向“去杠杆”,2017年发生对未来金融体系影响重大的是资管新规,虽然真正的“信用收紧”要到2018年,但中小企业在2017年就开始感受到寒意。
再来聊聊那时资金的变化。
过去在分析2017年慢牛行情的原因,总是归结为外资和公募基金对白马股的推动,但数据对两者的支持程度不同。
2017年的股票类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虽然净收益亮眼,分别为13.6%和10.7%,但并没有体现在规模上,分别增长4.13%和下跌-1.78%,所以公募基金只是风格转换的受益者,而非推动者。
再看外资,2017年6月,M S C I 宣布将纳入A股,但实际是直到2018年才开始,大规模提升占比是2019年的事,但的确存在一部分外资想提前“坐轿子”,加大了净流入力度。
2017年北向资金的净流入1997亿,开通三年历史积累净流入3475亿元,2017年增长明显,当年深股通的净流入金额是沪股通的2倍,所以深成指涨幅迅于上证指数,另外,当时占主导的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持仓规模也有明显的增长。
虽然几千亿的增量资金并不足以改变存量资金结构,但新增资金的买入方式却是2017年慢牛的资金方面的根本原因。
2017年的北上交易规则限制还比较严格,此时进入的外资明显是长期配置型风格的看多资金,采用无视市场的持续买入策略,小跌小买,大跌大买,买入后即锁仓。
深股通当年前11大成交活跃股,去掉万科A后恰好就是深股通年终持有市值的前十,也证明了外资“买入并持有”型策略。A股此前并没有这一类“长期配置型”风格的资金,因此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市场资金规模并没有增长多少,但结构发生了巨变,另一个原因是监管对游资的打击,市场流动性大幅下降,流动性是小盘股炒作的前提。
小盘股题材股的炒作高度依赖流动性,失去“流动性”这个炒作的土壤,管你什么世纪题材都炒不起来。这时大量游资开始谋求转型,A股进入“游资、公募机构和外资”共同定价的时代,这三种力量的定价能力,以及哪一个成为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成为市场风格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2017年增量资金的天平只是略微倾向外资,风格已经到转到了大盘股这里,大盘股凭借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和更低的换手率,更容易对抗流动性下降的风险,而散户资金流出小票,加剧了小市值股的流动性危机。
所以,这种业绩分化 + 资金重配 + 监管引导的组合,推动了16到17年的慢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