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3|他們的婚姻,台灣的故事:原住民與客家人的共同生活史

原客通婚歷史可追溯至荷蘭時期,清代流傳「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俗諺,日治時期始有戶籍佐證。雖部分客家家族保有紋面原住民祖先的畫像,學者如黃樹仁卻指出實際通婚比例有限。

通婚動因多樣,包括經濟利益、拓墾安全或真摯情感。相較閩客通婚的障礙,原客之間較具親近性。傳統上,後代依漢人父系認同,近年隨政策與族群意識轉變,漸有母系認同現象。

節目日誌:

02'31'' 通婚的下一代,有兩邊的血脈傳統,也可能是兩邊文化、語言新的載體(carrier)。原漢通婚的歷史,可能追溯到荷蘭時期。

02'50'' 清領時期,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俗諺。日本時代則有戶籍資料。

03'40'' 有苗栗客家傳下紋面原住民女性長輩的畫像。

06'00'' 常識校讀:黃樹仁指出:實際上只有少數漢人男性得與原住民女性通婚。(特別是乾隆初期以後,漢人男多於女的現象,不復有此等記載)。

16'15'' 討番婆、牽番婆的漢人,有利於開發、安全,屬於一種經濟利得的考慮。也有一般的通婚,泰雅、賽夏女性因相戀成婚融入客家文化,而不是「功利性」的婚配。

23'00'' 客閩通婚,向來有障礙(嫁夫莫嫁客家郎),客原之間可能更有親近性(affinity)。

26'00'' 早期原客通婚的下一代,通常是從漢族父親的戶籍與認同,近年來漸有跟從原住民母系的族群認同(可能受國家政策及原住民族意識所影響)。

27'10'' 近十年台灣原住民人口數,每年都呈現增加的現象。

28'10'' 原夫客妻的比例相對少。但也是有。

29'50'' 力馬工坊,是原夫客妻的創業典範。(力馬,原住語,5的意思,也諧音客話,斗笠)

32'00'' 入贅是另一種婚配。

34'12'' 漢人男性入贅原住民家庭,可能和平埔族社會多為母系社會有關。平埔族女性招贅漢人(不限於客家)男性是跨族通婚的重要途徑。

38'00'' 原客通婚的理由因時而異,緣由多樣。

(「番」字用語,維持原脈絡的用途,請聽眾諒解)

48'00'' 原客通婚的意義

49'00'' 社會條件、族群意識、國家政策帶來不同意義的解讀。「族群通婚」可作為一中方法,解析這些社會結構的特質。

50'00'' 原客通婚,也牽涉到族群認同與族群邊界的調整、族群位階和族群權力的對話。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8/04/216622/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