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社保新规:企业、个人与城市生活的三重影响
欢迎来到《知行小酒馆》,这是一档由有知有行出品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投资,更关注怎样更好地生活。我是雨白。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9 月 1 日起正式执行的「社保新规」。
你可能已经在朋友圈或者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讨论:是不是以后所有人都必须交社保?是不是「自愿放弃」彻底无效了?如果没交被查出来,还要补缴甚至罚滞纳金?
其实,这个规定早在 2024 年年初就已经明确,只不过那时候主要靠企业自行申报,还没有强制手段。而今年 9 月开始,随着监管和技术手段升级,「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家才突然意识到:这事儿是真的要落地了。
那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至少有三层:一,对企业来说,如果过去用工比较灵活甚至不够规范,那么新规实施后,人力成本会立刻上一个台阶。未来在招聘时,企业可能会更加谨慎,算账也会更细。二,对个人来说,社保会直接影响到手收入和未来保障。工资条上看起来少了一截,但这些钱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提前存进了养老、医疗这样的「长期账户」,是为了未来兜底。三,从更长远看,社保不仅关系到养老和医疗,还和买房、落户、子女教育等城市权益紧密挂钩。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张和生活深度绑定的「准入门票」。
所以,这期节目,我们想试着回答三个问题:
1. 新规到底改变了什么?
2. 哪些人群会受到最大的影响?
3. 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应对?
聊社保新规这种有点沉重的话题,如果只是讲政策,可能太枯燥。所以我找来了小酒馆的两位老朋友——杨天楠和江东猫草。
过去一年,TA 们俩的人生轨迹其实有点相似:都从职工变成了灵活就业者,只不过杨天楠更进一步,还开了公司,当起了小微企业主。也就是说,他几乎把社保缴纳的各种身份都体验了一遍。
TA 们不是教科书里的「专家」,但每次来小酒馆,总能把复杂的问题聊得又犀利又生动,还经常冒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暴论」。所以这次我们就看看,在社保新规这个热点上,TA 们会抛出哪些新的视角,希望能带给你一些意外的启发。
🔗 官方地址
如果你所使用的客户端显示不全,请点此访问有知有行的官网查看全文
🍻 本期嘉宾
杨天楠:楼市专家、生活黑客,播客「听懂涨声」的主理人。即刻:杨天楠
江东猫草:前券商可选消费首席,播客&公众号「远行者与碎冰匠」主理人
🪁 时间轴
02:35 从成本端看社保的缴纳,几个名词:社会平均工资、最低工资、缴费档位、统筹账户
09:16 缴纳社保 = 大城市准入门票?一个例子带你搞懂现代城市生活的「积分制」
15:22 回顾社保在我国的历史:直到 1996 年,社保的全民缴费制度才在全国开始统一实施
22:18 「我不知道我的孙子是否感谢我,但是今天的老人会感谢我」,人口红利减弱后,「现收现付」制正面临着这些挑战——
27:39 韩国的压缩现代性:一个把经济奇迹建立在个体家庭透支之上的故事
31:21 在执行层面上,社保新规对于企业主、餐饮服务业、灵活用工者会有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45:51 在养老问题的准备上,或许我们可以适当 「放低预期」——
51:43 在感受到大的不确定性时,首先要确保家庭「净亏空」不会集中出现
57:01 比起盯着确定性的损失,这几个不可逆的人生大决策,一定要慎重做
65:17 还很年轻的人们!请保持开心、舒服、和创造力,活得够长就啥都能见到!
🔍 猜你想看
资料库
社保新规: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于 2025 年 8 月发布重要司法解释,明确自 9 月 1 日起,任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关于「放弃缴纳社保」的协议均属 无效,劳动者有权据此解除合同并要求补偿;同时,若用人单位补缴社保后给付补偿,可依法要求劳动者返还。
滞纳金:因延迟缴纳社保或税费产生的罚款。
灵活就业者:没有固定雇主、自己交社保的人,比如自由职业者、个体户。
非私营:指国有、集体、外资等非私人控股的单位或企业,通常和「私营企业」相对。
小微企业主:指经营规模很小的企业负责人,通常员工少、资金有限,多见于创业者或个体转型开公司的情况。
社平工资(社会平均工资):指当地上一年度城镇非私营单位或全部单位的社会平均工资,由人社部门每年公布,也被用于确定缴费基数上下限的参照值 (如,基于 2023 年度,北京市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约 11,761 元;上海市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均工资:12,307 元)。
缴费基数档位:根据每个人的工资不同,社保缴费金额通常在当地社平工资的 60% - 300% 之间。(如,某地社平工资为 1万元,则下限为 6000 元,上限为 30,000 元)。
最低工资线:由各地政府规定,单位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必须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合法工资标准。
累进税:收入越高,税率越高的税制。
累退税:收入越低,负担反而更重的情况。
五险一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种保险,加住房公积金。
三险:养老、工伤、医疗三项保险,常见于灵活就业人群。
公积金:全称住房公积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主要用于买房、建房或装修。
基础养老金:国家提供的最基本退休金,用来保障退休生活最低需求。
积分落户:指在部分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针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常住人口,由政府按照统一制定的指标体系(如 社保缴纳年限、合法稳定就业和居住情况、学历、年龄、荣誉称号等)进行打分,累计积分达到规定分值后,可申请获得该城市户口的制度。
工作居住证: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给外地人才发放的证件,持有人虽没有本地户口,但可以享受部分“准户籍”待遇,比如子女入学、买车摇号、买房资格等。
并轨:指把原本分开的两套养老保险制度(如公务员、事业编等体制内和企业职工体制外)统一起来,实行同样的缴费和待遇规则。
视同缴纳:指虽然个人当时没有实际交社保,但在制度上被认定为“已经缴过”,这些年限会算进缴费年限里。常见于早年体制内人员并轨时的政策安排。
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为在职人员建立的补充养老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退休后按月领取。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反映工厂、矿山等生产环节产品出厂价格变动的指数,常用于判断通胀压力。
第二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补充养老部分,主要包括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用来在基本养老之外再增加退休收入。
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9世纪德国首相,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创立者,最早推行国家养老和医疗保障。
罗斯福新政(Roosevelt’s New Deal):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大萧条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首次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一种养老保险模式,当期在职人员交的钱直接用来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做长期积累储备。
代际之间的抚养比:指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或少年人口的比例,简单说就是每多少个在工作的人,要负担多少个老人或孩子。
人口红利:指劳动人口占比高、抚养负担较轻时带来的经济增长优势。
核心家庭:只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小家庭结构。
压缩现代性:社会学概念,指一个国家在很短时间内快速走完西方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导致经济迅速发展,但社会结构和家庭压力跟不上,矛盾集中爆发。栏目中提到书目为《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
原子化个人:指与传统家庭、群体关系逐渐淡薄,只强调独立和